《活着》的英译策略与译介效果的关系研究
2020-11-29石春让赵慧芳
石春让 赵慧芳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1.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代最重要的翻译工作之一。中国文学译介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分野。目前国内学术界十分重视中国文学译介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当前,中国文学译介研究较多关注文本层面转换,但是,中国文学译介研究更应关注其他层面,如译介模式、翻译策略、传播途径和接受效果等。“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翻译问题的讨论已经超出了传统翻译认识和研究中那种狭隘的语言文字转换层面上的讨论,而是进入到了译介学的层面,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讨论中国文学、文化外译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如何翻译的问题,还要关注译作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谢天振,2014:3)。可以说,深入研究成功外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与译介效果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活着》,由美国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译成英文,并由美国知名出版社兰登书屋于2003年出版。该英译本在英语世界获得较大成功,目前,对《活着》英译本的研究也有许多,查阅中国知网可知,仅学术论文就有35篇。这些文献可分成两大类:焦聚于文本内部的研究和焦聚于文本外部的研究。焦聚于文本内部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中国知网上共有29篇论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原文本和译本的对比、译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从翻译伦理、变译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等视角展开研究。如以《活着》英译本为例,探讨变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王燕,2011)。焦聚于文本外部研究相对较少,从中国知网上可查到的论文只有6篇。这些论文有的探究语言外部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如讨论意识形态对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影响(王志敏等,2017),有的探究译者主体性关照下的《活着》英译研究,如探讨白睿文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马玲 张顺生,2018)。当前,还未有研究深入探讨《活着》英译策略与译介效果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从美国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出发,深层次探讨《活着》英译策略与译介效果的关系。
2.《活着》英译本——传播本体
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Lasswell)在1948年撰写《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一文。在文中,他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并按照一定顺序将他们排列,形成了“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著,何道宽译,2015:2)。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不仅关注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还把影响传播主体的因素及影响效果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关注。可以说,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对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传播有重要指导意义。
依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与《活着》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传播相关的五大基本要素是:谁(Who)——译者白睿文,说什么(Say What)——展现中国普通人物命运的小说《活着》的英译本,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知名出版社兰登书屋出版《活着》英译本,对谁说(To Whom)——喜爱中国元素小说的英语世界的读者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小说《活着》的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
基于“5W”传播模式,探析影响《活着》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因素应有主次之分。《活着》在英语世界传播,并获得成功,根本原因是传播本体,也就是《活着》的英译本。对译者而言,决定《活着》英译本诞生的因素很多,但是译者因何选择原文本、运用哪些翻译策略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个因素是译本能否成功传播的基本要素。
3.《活着》的英译缘由与策略
3.1 白睿文选译《活着》的缘由
3.1.1 白睿文挚爱中国文学
白睿文选择翻译《活着》,主要缘于他挚爱中国文学。第一,白睿文本人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翻译《我妹妹》《野孩子》《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等蕴含丰富中国文化的作品,《活着》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小说,以宏观历史事件为时间基线,中间穿插了大量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事物,因此白睿文选择《活着》来翻译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第二,白睿文被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深深吸引。白睿文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文学有许多独特之处:汉字本身代表的含义和美感不好翻译;中国文学传递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经验跟其他文学完全不同;中国文学有其他国家没有的文学类型;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非常不同的视角。同时,白睿文翻译的长篇小说一般都非约稿,而是由他亲自挑选(王凯 郭一等,2019:93)。《活着》讲述着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及现代中国人经历的磨难,对白睿文来说,这是一本极具中国文学特征的小说。
第三,白睿文自觉地承担起译介中国文学的重任。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认知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差”和“时间差”。白睿文曾提到,在美国出版的《活着》英译本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中国(白睿文,2016)。白睿文的译本为美国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视角下展示的中国能够吸引新的读者群体。白睿文的翻译理念和实践也是文化传播的新尝试,这为《活着》英译本良好的译介效果奠定基础。
3.1.2 借电影东风,抢占出版市场
1994年9月30日,张艺谋导演的华语电影《活着》首次在纽约电影节放映,语言为普通话,字幕为英语。接着电影《活着》逐渐在其他英语国家上映,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是一个关于线上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的在线数据库。IMDb网站上共有对电影《活着》的94条评论,评分在7星以上的评论共有78条。分析后发现,评论主要从两方面评价电影《活着》:一、赞扬剧情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如Simon①Simon. 2002. https://www.imdb.com/title/tt0110081/reviews?ref_=tt_urv, accessed 03/03/2020.评价道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部小说改编的,作者也是剧本的合著者。” Dude②Dude. 2016. https://www.imdb.com/title/tt0110081/reviews?ref_=tt_urv, accessed 03/03/2020.认为,“剧情展示有些情绪化,但又不俗气,剧情是诚实的,有历史准确性的……在讲述悲伤的时候,又把悲伤提升了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幸福。”Intuitive③Intuitive.2002.https://www.imdb.com/title/tt0110081/reviews?ref_=tt_urv, accessed 03/03/2020.评价道:“它是一部甜蜜而辛酸的史诗,展示了一颗亲密而敏锐的心。” 二、称赞电影的精湛艺术,如Ritu④Ritu. 2015. https://www.imdb.com/title/tt0110081/reviews?ref_=tt_urv, accessed 03/03/2020.认为,“电影呈现出出色的演技、出色的摄影、对白、音乐和导演,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瑰宝。”
不难看出,电影《活着》在海外的放映收获了观影者的赞誉,更有观影者了解到电影《活着》的剧本合作者便是小说《活着》的原作者。可以说,电影《活着》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活着》英译和出版提供了契机。电影《活着》吸引了译者白睿文的目光,他看过电影《活着》后,熟读小说《活着》,然后产生激情,要把《活着》翻译成英语。出版者也是基于观众对电影《活着》的赞扬和关注,才决定出版小说《活着》。出版者找到白睿文的译作,提出了翻译建议。白睿文和出版者共同协作,促使小说《活着》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3.2 《活着》的英译策略
3.2.1 深入探讨词汇语境意义,生动再现词汇内涵意味
原著中,作者在语境词汇的选用方面可谓精雕细琢,如译者经常在一些段落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来传达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情节的发展。译者体味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因而译者下了很大工夫,把原著中的词汇语境意义翻译出来。译者曾提到:中译英时,词汇间的对等不太明显。比如“悲伤”,通常会译成“sadness”,但也可以翻译成“melancholy”或“depression”或其他类似的词。所以了解中文文本、语域,并找到英语中对应语境下会使用的词很重要(白睿文,2016:1)。在译文中,白睿文并没有仿照原文重复翻译,而是译为不同词语的同义词,这样,译文不但再现词汇内涵意义,挖掘出了语境中的深刻含义和修辞效果,而且使译文显得用词多样灵动,削弱了单调性,这种翻译无疑丰富了阅读体验,增加了译本的生动性。
例(1)原文:有一天我从城里回到家中,刚刚坐下,家珍就笑盈盈地端出四样菜来,摆在我面前......她笑盈盈的样子让我觉得奇怪……我问她,她不说,就是笑盈盈地看着我。(余华,2012:13)
译文:One day I came home from town and, just as I sat down at the dinner table, I noticed a strange smile on her face as she brought out four different dishes.... Her beaming expression seemed a bit strange.... I asked her, but she wouldn’t say. She just gazed at me with a strange, elated smile on her face. (Yu, 2003:3)
原文呈现的是福贵在城里吃喝嫖赌回家后,妻子家珍为他做饭菜的内容,但福贵认为妻子一定有用意。原文中,三个“笑盈盈”在福贵眼中都是非常规意义上的“微笑”,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奇怪的笑容。白睿文联系上下文,深刻领会原文的内涵,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表达:“a strange smile”“Her beaming expression”“a strange, elated smile”。
3.2.2 适度调整篇章结构,巧妙营造译文风格
白睿文还故意调整篇章结构,来营造译文风格。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最大的区别是段落排列方式。原文中,说话者的语境描述与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分别单独成行成段,但译文把说话者的语境描述与说话者说出的话语调整至一个段落中。
例(2)原文:她蹦蹦跳跳走过来,扑到我腿上问我:
“为什么他们说我不是小姐了?”
我摸摸她的小脸蛋,……她用指甲刮起了我裤子上的泥巴,高兴地说:
“我在给你洗裤子呢。”(余华,2012:27)
译文:Bouncing and vivacious, she came over,pounced onto my legs and asked, “why do they say I’am not a “miss” anymore?
I caressed her small face but... She used her fingermails to scrape the caked-on mud off my pants and said happily, “I’am washing your pants for you!”(Yu, 2003:6)
对比发现,原文的对话单独成段,是小说《活着》呈现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新颖的,但也可能产生陌生感。《活着》讲述的中国故事本身会让西方读者感到陌生,如果讲述风格也带有陌生感,则会令读者感到疏远。译文把说话者的语境信息和说话内容同段呈现,这种呈现可以减少读者的陌生感。译者调整文本结构后,形成了独特的行文风格,这种行文风格增强了译本的连贯性;读者阅读时,一气呵成,不仅能及时体会说话者的情感,避免了情绪断层,更能深刻体会《活着》的情感内涵。可以说,这样的篇章调整提高了译本的接受度,有助于译本的传播。
3.2.3 增加副文本,提供新信息
译作背后存在若隐若现的译者的声音。尽管译者并非有意,但这种声音确实存在。这就是说,任何一种译作中实际上都存在有译者的声音(郑光宜,2002:45)。如果说白睿文在翻译过程中努力译出词汇的语境意义和适度调整篇章结构,并非有意展现译者的声音,那么他增加副文本则是故意突显译者的声音。增加副文本是白睿文采用的重要翻译策略。他增添的副文本包括译者后记、文后注释、译者致谢。
译者后记首先介绍了余华创作《活着》的缘由,并重点阐明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救世。余华曾是一名牙医,后成为一名作家,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感染着余华:即使拥有再强壮的身体,精神上的奴隶仍旧是奴隶。鲁迅先生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以唤醒曾经麻木的中华儿女。余华受此启发,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并意识到中国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救世,唤醒读者心中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活着》不仅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中国文学作品,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活着》展现的价值观是中国独有的,也是值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的。译者在译后记中介绍这样的信息也会引发西方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是他们以前不知道的。此外,译后记还陈述了张艺谋电影《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以及余华近年来的创作经历等。显然,这篇译后记对译本的传播是非常有益的。
文后注释主要对一些专有名词进行解释。例如,原文中的“大字报”,译文为“big character posters”,译文注释为“Big character posters, or da zi bao, are large posters featuring handwritten slogans...”这样的注释简洁清晰地向读者说明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大字报”,这样的信息无疑也会令读者感到新奇。译者致谢对余华以及帮助校对的译者专家表示感谢。这些信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译本严谨、规范的特征,对译本的传播也有助推作用。
4.译介效果
《活着》英译本的译介效果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普通读者的网络评价、国外作家及学术界的评价以及《活着》英译本的图书馆馆藏数。
4.1 普通读者积极评价
译介效果是衡量译作是否传播成功的重要因素。大众读者层的反馈是决定译介效果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只有真正能被国外广大普通受众所接受并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才算达到了译介效果(廖紫微 毕文君,2016:65)。《活着》英译本是一部剧情类翻译小说,它的受众主要是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的基数大小、对书籍的喜爱程度最能反映出英译本的译介效果。
在英语世界,Goodreads是爱书之人喜欢经常访问的社区。这个已有近10年历史的图书社交平台,在经历了 2013年的Amazon收购以后,仍然魅力不减,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读书社区。截至2020年3月1日,Goodreads网站上,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实时评论数为810条,参与评分数为6973条,平均评分为4.31分,其中有97%的读者表示“喜欢”《活着》英译本。各等级评分比例如图1:
《活着》英译本读者评分图
这些评论中共有32条获得了3个以上的点赞数,整理后发现,这些评价篇幅偏长,内容多样。普通读者的积极评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英译本提供了独特的内涵和主旨。一些读者阅读后,不仅深刻领会《活着》的内涵和主旨,更有体会的升华①Michael.2016.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 accessed 02/29/2020.王平. 2003. https://www.amazon.com/Live-Novel-Yu-Hua/dp/1400031869, accessed 03/01/2020.。一些观看电影《活着》的读者认为,电影版无法表达出原作的灵魂,而英译本做到了②Kay.2011.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 accessed 02/29/2020.Terrence Cheng. 2005. https://www.amazon.com/Live-Novel-Yu-Hua/dp/1400031869, accessed 03/01/2020.。此外,一些读者对书中所用的语言进行了评价③Poiema.2019.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 accessed 02/29/2020.。更有一些读者把《活着》与其他华人的作品相类比,读者Graham④Graham.2013.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accessed 02/29/2020.认为:“余华的作品与哈金在《等待》中呈现的叙事风格非常相似,它的叙事风格是压缩的,每一个段落都显得非常重要。一句话可以让一个角色快乐地活着,另一句话可以让一个角色生病,再一句话却可以让这个角色死去。人物是真实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写作虽然在节奏上不完美,但在结构上很好,《活着》就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我个人对这本书和《等待》同样喜欢,两书给我展示了中国文学界的精彩。”
这些普通读者评论表明,国外读者大都领会了《活着》所传达的主旨,从中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历史,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场域和生活方式。这些普通读者评论能从一个侧面证明,《活着》英译本选题得当,英译策略合理,取得了较好的译介效果。
4.2 作家及学术界人士的评价
《活着》是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译介效果如何,也需要专业人士来考评。许多海外作家、学术界研究人员对《活着》英译本表示肯定。部分海外华裔作家充分肯定《活着》英译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Aching For Beauty的作者王平①Michael.2016.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 accessed 02/29/2020.王平. 2003. https://www.amazon.com/Live-Novel-Yu-Hua/dp/1400031869, accessed 03/01/2020.评价道,“《活着》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传奇,写的是美丽、蔑视和希望。余华的书应该放在最高的书架上。”《天子》的作者Terrence Cheng②Kay.2011.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34971.To_Live?from_search=true&qid=CybVDl2Azm&rank=1, accessed 02/29/2020.Terrence Cheng. 2005. https://www.amazon.com/Live-Novel-Yu-Hua/dp/1400031869, accessed 03/01/2020.认为,“这是一本充满微妙力量和辛酸戏剧的书。你喜欢余华的角色,因为他们是有缺陷的,充满活力的,深情的,真实的:你和他们一起庆祝生命的小奇迹,感受他们克服悲剧的痛苦。归根结底,活着是人类精神的救赎故事。”
学术界专家撰写书评或论文,评介《活着》英译本,表达对《活着》英译本的喜爱和认可。如政治学教授James A. Winship(2003: 56)在《亚洲教育》(EAA)发表的书评中这样写道:“当《活着》可以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结合起来,在人类脆弱、政治运动和历史变迁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时,它会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Abbie Doll(2014)在学术论文中以余华《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现代对中国动荡的历史的接受和公众解读,并肯定了余华《活着》的社会价值。
上述作家和专业研究者的评论表明,《活着》英译本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他们积极肯定了《活着》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传播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活着》的译介效果是成功的。
4.3 《活着》英译本的图书馆馆藏数
图书馆馆藏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对《活着》英译本的认可度。Worldcat是世界范围图书馆和其他资料的联合编目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在Worldcat上检索“To Live”,全世界共有761家图书馆收藏了《活着》英译本,各国收藏《活着》英译本的馆藏数见表1,
表1 《活着》英译本图书馆馆藏数统计表
由表可知,美国是《活着》英译本馆藏数最多的国家,占总馆藏数的89.20%,其他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如法国、荷兰、日本等,总馆藏数也占到3.02%。这表明《活着》英译本不但被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图书馆馆藏,也被法国、荷兰、日本等非英语国家的图书馆馆藏,《活着》英译本的译介效果是良好的。
5.结语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的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获得较大成功,这与译者对《活着》文本的选择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关系。译者通过努力再现词语语境意义、调整篇章结构以及通过增加副文本向读者提供新颖信息等翻译策略,在还原原著内容和主旨的的基础上,使译本生动深刻,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但感知到了中国故事的深刻意味,也感知到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一些独特魅力。《活着》的英译策略与译介效果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