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标算法与打破句法对称性
——《句法中的对称性、共享标签和移动》介评

2020-11-28

英语知识 2020年4期
关键词:移位对称性句法

邓 昊 熙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2.广西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梧州)

Chomsky(2008,2013,2015)等一系列著述中对基于合并操作和最小搜索机制的加标算法(Labeling Algorithm)作了详细讨论。如何给句法构件加标成为如今生成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De Gruyter)于2017年出版的由Andreas Blmel撰写的《句法中的对称性、共享标签和移动》(Symmetry, Shared Labels and Movement in Syntax)一书就是对基于最小搜索的加标算法以及如何打破句法对称性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1. 内容简介

该书的第一部分较短,主要介绍该书的撰写背景以及感谢相关人士。

第二部分“引言”主要交代该书的理论背景、所采用的基本运算技术(包括合并、加标、最小搜索)以及该书的三大目标。合并是一种基本的句法操作手段。但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合并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该书明确指出合并是对称的,并据此引出基于最小搜索的加标机制。Blmel以此作为立论基础来实现该书的三大目标:(1)打破{XP,YP}的对称性使其获得加标,从而推演出连续循环的A’-移位;(2)提出终止移动的机制X’-不可移动原则(XIM),进而推演出Rizzi(2006)的“标准冻结”(Criterial Freezing,简称CF)效应;(3)在合并、语段等机制下重新审视越界(Across-the-Board,简称ATB)移位,为“分叉语链”(forked chain)正名。

第三部分“最简主义思考”回顾最简方案(MP)中的相关概念,研究目标及MP研究带来的影响。该部分的目的有二:(1)强化“MP研究是关于接口层的研究”这一基本思路;(2)回顾合并的相关属性,强调内合并和外合并的相似性。

第四部分“对称性蔓延”是该书的核心章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为连续循环A’-移位的动因提供新解释:对称性的句法构件{XP, YP}无法获得标签,移位的作用在于打破对称性从而使句法构件获得标签。连续循环移位可以从多个语言事实中得到印证,例如德语口语中wh词的多重发音、西阿尔斯特(West Ulster)英语中允许量化词悬空在中间的SPECCP位置上、爱尔兰语中的标句词对A’-依存关系较为敏感等等。该书回顾了前人关于连续循环移位的两种研究思路:最短步骤观和移动成分驱动观,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思路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Blmel提出运算系统所具有的“打破对称性-形成新的对称性-再次打破对称性”如此往复进行的特点是连续循环A’-移位的动因(Blmel,2017: 57)。具体过程如下:

1) a. {ZP, YP}

第五部分“共享标签与标准冻结”与该书第二个目标有关。前面第四部分所提出的移动终止机制主要针对间接问句,而本部分则试图提出一个更具一般意义的移动终止机制。该机制被称为XIM:[-Max]/[-Min]语类不能进行内合并(Blmel,2017:79)。根据XIM,假设在集合β = {DP, CP}中,DP和CP共享一个显著的特征,这个共享的特征可以充当β的标签。此时DP就会被冻结而无法继续移动,因为当集合β的标签被确定后,DP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对于β的标签而言,它属于[-Max]/[-Min]语类,所以不能再移动。

关于移动终止的问题,Rizzi(2006:112)提出CF:当一个短语出现在“标准位置”上时就会被“冻结”而无法再移动。Rizzi认为,“标准位置”是通过类似于[Q]、[Top]、[Foc]、[Rel]那样的功能性特征来编码的。根据XIM,当对称性的集合{XP,YP}利用XP和YP所共享的特征(例如特征[Q])来充当其标签后,XP就会变成[-Max]/[-Min]语类而被“冻结”。这就能推演出CF。此外,Blmel还利用其它语言(包括希伯来语、阿坎语以及保加利亚语)中的嵌套式疑问结构(nested interrogative)以及法语中的wh成分主语移位等现象的分析来论证利用XIM推演出CF的合理性。

第六部分“为分叉语链辩护”要论证在ATB移位中存在分叉语链,从而实现该书的第三个目标。分叉语链的特点是,一个充当链首的先行词带有多个链尾,能在并列结构的多个基础生成位置上进行同时提取,如下例所示:

在简要分析并列结构和ATB的基本属性后,Blmel把以前关于ATB的研究分成三类:(1)不对称性的;(2)对称性的;(3)混合式的。这些思路都存在不少问题。有鉴于此,Blmel认为ATB中并列构件之间的对称性来自于并列构件的直接合并。下例是ATB移位的过程:

4) Who did John see and ignore?

5) [CC [v*P who1 see ] [v*P who2ignore]]

在例5)中,两个v*P直接合并生成并列性核心结构短语CC。这是who1和who2进行ATB移位之前的结构。在语段层面上,两个并列项中的相同成分进行提升(这里假设是who1提升),生成结构6):

接着最小搜索寻找较低位置上相同的成分,如7)所示。由于who1和who2对于C来说是等距的,所以可以找到两个相同的成分,从而形成分叉语链格局。

前面提到,共享特征可以充当句法构件的标签。与此类似,在分叉语链中,两个并列项均存在相同的成分,该成分充当语链的链首。由此可见,“通过最小搜索来确定对称性结构中共享的显著成分”是把分叉语链和共享标签联系起来的关键。据此,Blmel运用分叉语链的思路对德语ATB结构中的wh成分拷贝、剩余成分移位、格位匹配效应等现象进行了再分析,进一步印证了分叉语链的优势。但他同时也承认,如何把重构效应、孤岛以及多重wh成分前置等现象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七部分“总结和展望”从理论和经验事实两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了概括,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初步展望。

2. 评述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对Chomsky基于最小搜索机制的加标算法进行了探索实践。具体体现在该书的三大创新点:(1)利用加标来推导出连续循环A’-移动的动因;(2)利用“共享特征可以充当句法构件的标签”来提出XIM,并推演出CF;(3)与很多研究不同,该书利用最小搜索机制对ATB移位进行了重新分析,为分叉语链正名。

第一,该书为连续循环A’-移位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连续循环A’-移位的动因是句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生成语法一直就对长距离移位的连续循环性进行详尽地探讨。从管约论时期的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语障(barrier)等与邻接性(Subjacency)有关的概念,到MP框架下的“最短移位”(shortest movement)以及较近的语段等,均旨在分析移位的局域性及循环性。早期的MP把移位看作是“迫不得已而为之”(last resort)的操作,即移位必须要有动因,特别是形式特征方面的原因。既然形式特征是诱发移位的原因,那么从“形式特征出现在什么成分上”这个角度来分析连续循环A’-移位似乎就成为了不二选择。文献中一般提及的有以下三种可能性:(1)相关形式特征出现在移动目标的中心语上从而导致“吸引”;(2)相关形式特征出现在即将进行移动的成分上;(3)上述两者皆有可能。这三种可能性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移位的动因与形式特征有关。

第二, 该书利用加标算法推演出终止移动的机制。Rizzi较早关注如何终止移动,他关于“标准位置”(criterial position)的研究其实就是要回答“移动在何种架构下停止”这个问题(如可参见Rizzi,1997;2006;2011等)。简单地说,Rizzi认为,当移动到达“标准位置”时就要停止。这被称为CF效应。但是这个观察是一种描写性的概括。如何从独立的、更具一般性的原则推演出描写性的概括是当前MP研究的重点。

8) [α [XP which Q book] [YP did Q you read___]]由于XP和YP中的两个中心语都共享[Q]特征,所以对于XP和YP的最小搜索就能为构件α提供唯一的标签[Q],即:

9) [Q [which Q book] [did Q you read___ ]]

当把这一思路拓展到其它类似于焦点、话题、关系从句那样的结构时,“标准架构”的特点就在于它以成分间共享的“标准”特征来作标签。XIM其实就意味着当共享特征充当句法构件的标签时,该构件中的组成成分对于共享特征来说都变成了[-Max]/[-Min]语类而被“冻结”无法再移动。换句话说,XIM把“共享特征可以充当(对称性的)句法构件的标签”作为终止成分继续移动的基石。因此,XIM可以推演出为什么“标准架构”的形成意味着移动的终止。在这个意义上说,Blmel(2017)以及Rizzi一系列关于移动终止机制的讨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第三,该书利用“最小搜索可确定对称性句法构件中的显著成分,从而使构件获得加标”这一思路,对ATB移位进行了再分析,论证了分叉语链的必要性。ATB移位与Ross(1967)提出的并列结构限制(CSC)关系密切。CSC认为在并列结构中,没有并列项可以被移动,而且并列项α中的成分β也不能移动到α之外。但CSC存在例外,Ross自己也指出,在有些结构中CSC不起作用:如果从并列结构的所有并列项中移走同一个成分,那么CSC无效。如下例所示:

10)What did you [buy ] and [eat ]?

Ross把这类成分提取方式称为ATB移位。不难看到,唯一被提取的成分与并列结构中的多个语缺同时具有依存关系。这种移位所形成的语链被称为“分叉语链”。分叉语链在较近的研究(如Hornstein& Nunes,2002;Zhang,2010;Citko,2011等)中屡遭诘难。而最近关于ATB的研究要么假设在第二个并列项中有空算子或空代词,要么求助于特殊的句法操作,如侧向移位或平衡合并(parallel Merge)。

总的看来,该书认为加标是接口层的要求,基于最小搜索机制的加标算法既能推演出连续循环A’-移位的动因、CF效应,又能对ATB移位进行重新分析,为分叉语链正名。该书的论述环环相扣,且其立论基础严格遵循“MP是关于接口层的研究”这一基本思路,符合MP精神。

3. 不足之处

该书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Chomsky的加标算法认为可以通过成分的移位来打破{XP, YP}的对称性,从而为句法构件加标。照此思路,至少在理论上说,只要有一个成分发生移位即可打破其对称性。不过,究竟是何种因素决定到底是XP移走还是YP移走,且不同成分的移位会对后续的运算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还尚不清楚。虽然Blmel(2017:59)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其实他也只是稍微提及“在为{XP, YP}加标时必须考虑生成的结构是否满足句法以外的要求”(见Blmel,2017:63),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回答。

第二,该书提出XIM是终止成分继续移位的机制。但XIM面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Max]/[-Min]语类不能再进行内合并?Blmel并没有给出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XIM的解释力。其二,XIM意味着语类投射地位会随着推导的进行而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否违反“不得窜改条件”(No Tampering Condition)、在推导中引入[-Max]/[-Min]特征是否违反“充分诠释原则”(Full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等问题都是Blmel需要正视的。

第三,该书在语料的校对和编辑上存在一些问题。

4. 总结

总体上说,该书以基于最小搜索的加标算法作为立论基础,通过“打破句法对称性来为句法构件加标”这一基本思路,对连续循环A’-移位、CF效应以及ATB移位等现象进行了重新分析,突显了合并操作的根本性和加标算法的重要性,向读者展示了加标算法的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句法运算中人为设置的临时性形式特征的依赖程度,而把运算的动因归结为接口层所需和“运算高效性”这样的语言设计第三要素身上,是对Chomsky加标算法和如何打破句法对称性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因此该书值得相关问题研究者的关注。

猜你喜欢

移位对称性句法
基于FPGA 的参数可调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的应用探究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