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与体育教学和训练
2020-11-25
(吉林省四平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 吉林四平 136000)
1 心率是心脏活动的生理指标之一
心率通常用脉搏率来测量,操作简单易行。重要的是能够研究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适当的生理负荷,并评估体育锻炼或体育锻炼的数量。一般来说,脉冲的频率与人体的负荷成正比。负载越大,脉冲频率越快。因此,运动的量可以通过测量基本心率和运动后的即时心率来反映。如果被测者的基本心率稳定或逐渐下降,说明功能状态良好,能适应运动量。如果心率波动较大超出大范围正常现象,而没有持续下降,应是由于运动功能失常或运动量安排不当、负荷过重所致。在运动练习中,运动10 "后的即时心率可以用来表示运动过程中相应时间的心率。一定范围内,每次输出量随心率的加快而增多,而每分输出量则下降。但对运动员来说,绝大多的训练中,适合的强度可由运动员的心率来决定,即运动心率必须达到其最高,特别对短跑运动员来说,用测定脉搏的方法来了解训练中心率变化,对掌握运动量、运动强度不但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简便易行。
2 反馈理论的应用
在体育教育和训练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由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本身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控制运动。控制运动首先来自本体感受器的反馈。如果运动的速度、力、幅度和方向已被调整和控制,例如,在比赛中,完成某一动作技术后,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从反馈过程中获取动作力的大小、方向、速度等信息,并经过分析和对比,综合做出与之相应的反应。同时,反动作技能在运动过程中也有强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防止错误的动态设置
通过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使正确的动作得到相应的强化,并能够准确、迅速地掌握动作。动作经过多次的重复即会定型,出现自动化现象,但错误动作多次重复,也会建立错误的动力定型。一旦错误的动力定型建立,改起来比学新动作还困难,这不仅影响动作掌握的速度,而且还影响以后动作技术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一旦发生错误动作,应及时加以纠正。纠正错误的动作本质上是大脑皮层的消退抑制。通过正或负反馈强化正确的动作,消退错误的动作,以达到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
2.2 有利于全面分析动作,提高教学水平
体育教学效果如何,有时在某些情况下,取决于方式方法的正确使用,综合分析运动动作的形成,查找不协调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学会控制各种负载的输出信息,并可以在各种反馈信息输出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
2.3 疲劳与超量恢复
人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疲劳,这时就需要休息。疲劳是指工作能力逐渐下降,是为防止体力衰竭,机体所产生的种种自我保护反应。产生疲劳现象的原因是人体神经系统对缺氧和分泌物堆积极为敏感,加之能源物质被大量消耗和内脏器官功能下降,所以脑细胞指挥协调工作的能力不断降低,人的疲劳也随之而产生。研究证明,疲劳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训练后的中度疲劳表明训练效果更好,产生明显的过量恢复效果也更有利于促进运动后的恢复过程。过量是一种规律,在运动过程中组织会消耗殆尽,在停止运动后会有一段时间放松,然后暂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最后波动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种规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大,运动过程中组织内的物质消耗多,随之而来的超量恢复的效果会明显。根据这一规律,在运动训练中,大运动量的训练,可以作为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途径。但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需要采取分阶段增加负荷的方式,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如果返回到原始水平,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会使运动效果提升不稳定,很难提高机体水平,不能达到训练计划的水平,更会导致身体功能下降,感到疲劳。过度疲劳与生理性疲劳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劳不练”,但过度疲劳是在训练中应该避免的。为了防止过度疲劳,应适当调整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恢复性治疗原则,注意体能训练与恢复性训练的结合,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系统,使其营养能够跟上训练的需要,建立合理膳食监督,及时预防发现可能的过度疲劳。综上所述,只有了解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因,才可能使运动训练工作做到有的放失,才能经常不断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自我监督的应用
自我监督是锻炼的过程,往往要对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用自我监督的方式指导日常的运动和比赛,以增强体质,预防损伤。如身体状况能否适应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以自我感觉为依据。自我监督大体包括两个部分,即“自我感觉”和“客观检查”。自我感觉法主要通过运动后的身体反应来观察身体功能的正常和异常现象。然后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有针对性的调整。
自我感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的刺激。一般来说,经常训练的人应该是高度兴奋、精力充沛的。如果锻炼太多,会呈现出虚弱、缺乏活力、疲劳等状态。
(2)身体反应。如果肌肉酸痛无力,休息后可以消失,表示运动量合适,如果休息后仍然觉得乏力、头痛、头晕等,这表明运动过量。
(3)情绪。如果心情愉快,愿意参加锻炼,则表示运动量适中,反之,如果对锻炼感到冷漠、疲惫,则表示运动量过大。
(4)睡眠。运动量适度,入睡较好,早晨起来时精神好。如出现入睡困难、睡不醒,而且早上起床后头仍然昏昏沉沉等情况,就需要调整运动量。
(5)食欲。运动量适度,食欲良好。反之,食欲不佳,甚至厌食。
客观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量脉搏。通过脉搏来测定运动量大小。
(2)量体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体重应基本保持正常。如出现较大幅度降体重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
(3)观察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如果成绩逐渐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身体状态良好,运动量更合适。如果训练效果下降,运动协调性受损,则可能处于早期过度训练的状态,需要加强训练。另外,胸围、呼吸差、肺活量、血压、肌力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或基本了解。简而言之,在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该理解人体运动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影响,并根据生理学的原理,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基础、年龄、性别、锻炼和训练水平,组织教学和科学训练,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