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等师范体育教育办学概况、成功经验与当代启示

2020-11-24程传银赵富学

体育教育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本功体育教师素养

董 鹏,程传银,赵富学

(1.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3.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1],师范教育对国家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由“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专科教育、高等师范本科教育”三级教育体系构成,它们分别在培养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方面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中等师范教育是国民教育基石。但20世纪末,“随着我国三级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取消或并入高等师范学校,有百多年历史的中师教育淡出历史舞台”[2]。中师教育,经历曲折发展历程,曾取得辉煌办学业绩,毕业生被赞誉“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本领过硬、艺体素质全面”[3]并深受社会欢迎,有“全国教育学中师”之说,因此,中师教育消亡,并不意味着对中师传统教育价值的否定,而应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不容乐观,毕业生“专业水平较低、教学理念模糊、学科知识和术科能力缺乏、入职适应能力堪忧”[4]成为共识。本研究对我国中师体育教育进行研究,试图厘清我国中师体育教育的发展概况,归结中师体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探析中师体育教育对当今我国体育师范教育可能的参考价值。

1 中等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概况

1902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开启中师教育序幕。中师体育教育伴随中师教育发展而嬗变。最初,中师体育教育作为中师学生皆须修习的教育,并未被纳为专业教育。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是中师教育快速发展、特色形成、贡献卓越的时期,中师体育专修班此时开始出现,中师体育专业教育成为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形式。

1.1 生源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师教育发展迎来历史契机。198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师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制度”[5],对中师教育发展起到决定性推动。80年代,国家将“普及小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心,中师教育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要普及小学教育,就需要充实小学教师队伍。由于有免费入学、年龄优势、无升学风险等有利条件吸引,中师学校备受初中生追捧,中师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了一大批优秀生源,报考中专的是各校成绩最为优异、表现最为出色的学生。在国家重视中师教育背景下,优质生源流向中师学校,中师体育生源受惠于此。可以说,中师体育生是初中成绩优异、表现出色者。这些中师体育生一般有两类来源:一类普通初中生,无运动基础,但热爱体育,有志于未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另一类普通初中生,有一定运动基础,或具备较高运动技能,如挂靠业余体校训练过,愿意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或无望升入高级训练队伍而选择中师就业者(两类生源情况来源于对前江苏无锡师范学校体育师范班毕业生的访谈,访谈时间:2019年7月21日)。

1.2 准入制度

中师体育教育招生,考核内容比较全面,一般实行文化课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以及综合面试的准入考试制度。以江苏海门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班准入制度为例,学校严把准入制度关,采用两轮考试办法,“凡报考体育专业考生,先参加统一文化考试,成绩在中师体检分数线60%以上者,准许参加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将结合面试考核考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专长。根据招生数和文化专业考试成绩,对德、智、体进行全面衡量,最后择优录取。”[6]考核文化课和专业技能,保证招入的学生具备综合素养和体育运动素养基础,便于定向培养。而综合面试,还要考查学生体态、谈吐、职业认同等,进一步严格了准入制度。太仓师范学校体育师范班准入制度,除了文化课考核以外,报考体育教育的考生还需参加体育专业考试。此外,太仓师范学校还实行严格的面试制度,考查考生外貌与言语、内在志趣与心理品质等,文化课和体育专业课成绩优异但面试不合格者同样不能录取,可见中师体育教育招生准入制度要求之全面和严格。

1.3 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师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具有自身特点。梳理文献发现,海门师范学校、太仓师范学校、无锡师范学校三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三部分,为文化课程、艺术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艺术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绘画、泥塑、手工、折纸、剪纸等课程;专业课程又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涉及体育概论、运动技术理论、健康与卫生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法等课程。实践课程又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涉及跑、跳跃、投掷、队列、基本体操、舞蹈技巧、支撑、单杠、双杠、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等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特长和个人喜好,自行选择,类似于当前体育师范院校的体育专项技能。就如何安排非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比例,不同学校办法不同。如海门师范学校做法为一年级非体育课程和体育专业课课时安排比例为6∶4;二年级各占一半;三年级4∶6[7]。此安排的目的是:打好基础、面向实际,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纠正重专业技能、轻基础文化的倾向,以及力避重技术练习轻身体素质。

2 中等师范体育教育的成功经验

2.1 实施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体育中师生综合教育素养

中师教育自创设之初,确立的培养任务就非常明确,即“专门培养能够胜任小学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8],这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能够从事各科教学的综合教育素养。因此,培养中师生的综合教育素养成为中师教育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是实施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中师学校注重体育生通识教育。中师学校会开设通识文化课程,包括语、数、英、政、史、地、化、生等。体育生同其他学生一样,要接受通识教育,并和其他学生适用相同的考核标准,这样的课程开设和考核要求培养了中师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其次,中师学校注重体育生艺术与文艺素养培育。中师学校会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绘画、手工、剪纸等课程,还会组织舞蹈比赛、歌唱比赛、艺术节、寝室文化节等丰富的文艺活动,锻炼了体育生的艺术和文艺素养。再次,中师学校注重体育生学科教学知识训练。中师学校开设的学科教学知识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小学各科学科教学法等,之所以被要求接受所有学科教学知识学习,是因为体育生虽就业去向为体育教学,但也可能承担其他学科教学任务。最后,中师学校格外重视体育生体育教育素养的专业化培育。学校会开设运动技能专项练习、体育概论、运动技术理论、健康与卫生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法等等实践与理论课程。其中,关于运动技能专项学习,学生要从事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能训练,不分专项,均需精通。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法,涉及口令、队列、吹哨、场地测绘、各项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等。

中师教育实施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育体育生综合教育素养,中师体育生具备一专多能典型特质。一专是指学生体育教学素养兼具理论知识丰富和教学实践扎实之特质。多能是指学生可胜任语、数、英,甚至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中师体育教育背景的教师,有的凭毛笔书法获得市级教师书法比赛一等奖,有的顶班承担美术教学工作却游刃有余,类似成就和表现在基层教育系统屡见不鲜。并且,得益于中师艺术素养的培育,他们还能将艺术素养迁移到体育教学,体育绘图生动,体育测算精准……实施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综合教育素养的价值取向,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体育生体育教育素养专业化培育,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其综合教育素养的培育。

2.2 立足师范性教师培养特色,夯实中师体育生体育教学基本功

“师范性与学术性是师范教育教师培养的两大特色”[9],两者分别强调“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高等师范教育强调两者并重,中师教育更强调“师范性”特色,因为中师毕业生从事的是小学教学,需要具备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对教学基本功的培育。体育学科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中师体育教育格外重视学生体育教学基本功训练。

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内容。中师学校会要求学生掌握包括熟知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身体动作发展规律、小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常识、小学生体育教学法等理论内容,还要求会测心率、画心率图、测(绘)运动场地、画体育简笔画、计算体育课堂密度和强度、编制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案,熟练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吹哨子、喊口令、队列组织等等,可以说,凡小学体育教学需要用到的所有教学技能,学生都需熟练掌握,这就确保了基本功的全面性。其次,设置丰富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方式。课程设置上,每周设置体育专修课,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专修课学生会进行说课、试讲、口令练习、队列练习、运动技能等基本功的反复演练。日常常规训练上,中师学校有严格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制度,比如实施强制教育,规定锻炼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基本功训。或规定练习内容,教师指导进行统一提升,或者学生自行选择练习技能查漏补缺。学校活动上,中师学校会要求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组织,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学生基本功。如每日早操和课间操期间,体育生会带领全体师生进行跑操、徒手体操练习。再如,学校运动会、体育竞赛等,体育生全程参与组织,充分锻炼了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组织能力。最后,实施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考核测评。每学年结束,中师学校大都会组织教学基本功考评工作。比如举办“体育教学基本功过关考核”,达不到学校标准规定的学生需要补考。再如举办“体育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进行等级评价,激发学生形成荣辱意识和竞争氛围,引导学生在平日勤学勤练基本功。

中师体育教育对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培育,帮助学生形成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他们日后走向教学岗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从基层体育教学竞赛参赛选手的表现对比中可以得见,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具有中师体育教育背景的参赛教师,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口令清晰、仪态端正、动作示范规范、课堂组织严谨赢得观摩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具有中师体育教育背景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十分扎实。

2.3 建立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发展中师体育生教学适应能力

教学适应能力是指教师融入教育场域的能力,能否适应教学环境、能否快速理解学生状况等都是教学适应能力的体现,教学适应能力的优劣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以及教学质量。教学适应能力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师生踏入工作岗位,需要迅速适应教学环境和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这对于从事小学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引入校外体育教育智慧。具体举措为:形成定期聘请地区知名小学教育专家、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进校园制度,邀请专家讲授教学法、体育教学法、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关问题等,通过引入校外体育教育智慧,打破中师体育生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阻隔,拓展他们的校外体育教育视野,让学生在入职前就对小学体育教育现实有清晰认知,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其次,建立严格的体育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教育实习和教育实习是中师教育的头等大事,学校会为学生见习和实习制定明确的计划与要求。其中,关于教育见习,中师会安排任课教师带领体育生跟随其进入小学,学生听其授课,并撰写听课心得。关于教育实习,学生进入小学前,先要认真备课,反复演练,过关后才被允许实习。进入小学后,学生需严格遵从学校规章制度,按教学计划上课、听课、研讨,任课教师每周赴小学了解实习情况,检查实习笔记和听取实习汇报。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中师学校基本都有一所附属小学,作为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体育生创造了优越的实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以准教师的身份参与实习,从而为入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重视与小学的沟通合作,把体育生推向小学教育前线,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小学教育文化氛围,体验小学教师劳动特点,体悟小学体育教育现实,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师体育生教育适应能力的发展,使得体育生入职后能够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并且独当一面,中师体育教师入职后,很快体现出成熟型骨干教师的特质,他们对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2.4 创设多元化教师教育文化,形塑中师体育生教师职业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中师教育的又一特色,中师体育生在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文化中,形成了积极、健康、正向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首先,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中师校园环境是一种承载并有助于建构未来教师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教师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中师校园建筑物如校园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外墙写满“一进师范门,便成教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名言。教室、走廊、宣传橱窗张贴“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警句,以及诸如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名人画像。成长于斯,身心习染,这些带有导向性的名言、誓句、教育家肖像,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中师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育事业等价值观的形成。其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中师创设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专门培育。教师职业思想教育贯穿中师三年学习中,比如,中师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是既定的入学宣传教育月,中师学校会组织新生参加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学习班,邀请校内外名师授课,尤其是特邀中小学教学名师、校友回校作报告,现身说法,加深学生专业认知、滋养职业道德。最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中师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全体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中师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更注重教师教育文化的营造,以形塑学生积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中师注重教师教育文化建设,塑造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不畏辛劳、默默无闻的优秀教师,他们大多终其一生坚守在一线体育教学岗位上,将体育教育视为一项喜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这种教育情怀值得敬佩。

3 中等师范体育教育的当代启示

3.1 重视小学体育教育,凸显体育师范生小学教育针对性

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在历史上主要由中师教育完成,随着中师教育消亡,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主要依托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由此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中师并入高师院校,但其体育教育并未并入高等院校,高师院校有其独立的体育教育,有着成功办学经验的小学体育教育消失。第二,长期以来,高等体育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主要为高校、高中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缺少重视。比如,小学生身体动作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等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类似课程,但目前高等体育师范院校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对他们的培养缺失针对性。因此,高等体育师范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小学体育教育,以及重视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以此突出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专门性和针对性。

3.2 重视融合课程开设,拓展体育师范生的综合教育素养

小学教师要胜任儿童成长工作,仅靠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与能力,就小学体育教育而言,岳新坡等人对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调研后指出,“培育具备小学各科教育素养的体育教师应该受到重视”[10]。中师体育教育注重全科教育,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如何将不同课程融合起来对体育师范生进行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体育教育素养。台湾学者林本曾提到融合课程,即“将有相关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的课程”[11]。那么,体育师范教育可考虑开设小学体育音乐课程,传授体育教学中的音乐选用和编辑,小学体育DIY课程传授体育教学中的器材制作,小学体育美术课程传授体育教学绘图,小学体育数学课程传授体育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渗透等等。通过这些课程,拓展体育师范生的综合教育素养,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3.3 强化教学实践技能,严抓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基本功

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小学体育教学尤其如此,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审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研员普遍反映,与中师教育背景的体育教师相比较,师范院校培养的体育教师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运动技能比较强,缺点也很明显,即体育教学基本功堪忧。比如,“很多师范体育毕业生应聘面试时,对行进间三面转法基本口令不清、运动技术重难点不明、甚至体育课堂心率都不懂得如何测算”[12]。中师体育教育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基本功的培育对当前体育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启发如下:第一,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全面培育,诸如口令、队列调动、体育绘图,甚至三笔字、演讲等等,这些在当前被忽视的教学基本功,体现着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有必要加以强化。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方式,比如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训练——基本功竞赛”一体化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机制,形成基本功训练的多样化,促逼学生养成基本功训练的习惯。第三,严格体育教师准出制度,有必要制定体育教学基本功考核标准,只有通过考核者才能毕业,以此强化学生对教学基本功练习的重视。

3.4 完善教育实习制度,丰富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机会

当前我国体育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方式主要为: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赴中小学进行为期3至4个月的“突击式”教育实习,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和锻炼体育教学能力,但实习形式比较单一。中师体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的实习方式,拓展学生实习机会,以锻炼学生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对当前体育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的启示如下:第一,创设教育实习部门,实行教育实习统一管理。教育实习是中师教育大事,学校会建立专门教育实习部门,统一管理与协调实习事宜。体育师范院校可考虑建立师范技能训练中心,制定教育实习制度,保证实习时间和效率,在制度上实现统一管理。第二,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实践课时数。中师教育实习时间贯穿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熟悉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师范院校可尝试,除安排大四上学期教育实习外,增设大三下学期教育实习,或突破实习时间和空间约束,将学生课余时间融入小学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再局限于集中实习阶段。第三,强化实习考评机制,切实保证实习质量。体育师范院校应与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联合监督实习制度和实习过关制度,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效率,而绝不仅仅是走过场。比如,评价实习等级,以及将实习表现作为就业参考指标。

3.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体育师范生积极职业价值观

当前,我国体育师范生毕业之后,不愿意从事基层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不愿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大有人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繁杂、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较低,体育师范生不愿意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可以理解,但也反映出体育师范教育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不足。中师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健康、正向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创设多元的教师教育文化,形塑学生积极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塑造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小学教师,当前体育师范院校需要重视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建立职业价值观培育制度、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建设院校价值观培育环境、营造价值观培育氛围,以培育学生热爱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3.6 建立多元传播渠道,实现中师体育教师教学智慧传承

中师体育教育背景的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他们的教学智慧值得传承。各级各类部门,需要形成合力,助力中师体育教师教学智慧传承。第一,各小学需要充分利用“师徒制”“青蓝结对工程”等教师教育形式,让中师体育教师与年轻体育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将其教学智慧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传给徒弟。第二,各级体育教研室需要充分发挥下辖体育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将中师体育教师教学智慧作为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并面向年轻教师群体进行传授,形成智慧辐射。第三,各级体育教研室需要充分利用各类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竞赛,创造中师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机会,给年轻体育教师直观示范。第四,体育师范院校可以邀请中师教育背景的体育名师进校园,以讲座形式或者外聘导师身份,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讲座,辅导学生教学基本功。

猜你喜欢

基本功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