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合作机制研究

2020-11-23朱文博浩孙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粤港澳创新创业

朱文博浩 孙波

摘 要:在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环境背景透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三地高校创新创业领域在管理方式、体制机制和纵深发展上的不足,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间创新创业的广泛合作与未来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合作;粤港澳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7-0135-04

一、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合作的动因分析

1.区位条件。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独特且极具优势,为三地间高校在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优异的区位基础。大湾区是我国南部沿海区域最具经济活力和创新力的区域,汇聚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仅总部落户大湾区的世界五百强就多达20家。①拥有世界级新产品、新技术的500强企业为大湾区科技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为三地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机遇。大湾区地理上的临近性有助于知识的溢出和互换,为粤港澳湾区人才库的储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成为三地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

2.文化相亲。大湾区中,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粤语(白话)不仅是广东省的主要方言,更是香港和澳门特区的通行语言。在粤港两岸学校教学课堂中,语言通常也为广、普、英兼用。粤语的三地通用增强了文化上的天然认同感,有助于粤港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文化互融的难度。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全面的生态系统,更加需要高校间以文化为根的融通与融合,打造充分融合的世界一流区域性教育系统。良好的文化背景熏陶,相近相亲的人口特征和同系同源的语言体系,这些先天的文缘优势,都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良好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3.交流互融。从两岸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在2019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已公布的内地高等院校招收香港中学考试学生计划中,2020年内地院校中参与文凭试收生计划的数量已确定增加至122所,比2019年大幅增加了11所。122所高校中,广东一省占21所,占比近17%。②2019年,仅香港一地参加内地高校免试招生计划的人数就同比增加9.2%。2019年,仅广府的暨南大学一所院校,港澳台侨生所占比例就达到40%左右。内地学历在港澳的认可度高,也使得港澳学生有更大空间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而对于内地学生而言,港澳院校丰厚的奖学金制度、中西融合的教育体制与课程选择,都为大湾区内学生在数量上的交流互换提供了基础。

4.政策支持。2015—2017年,中央政府相继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创新创业的基地建设、平台建设和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以文件形式为粤港澳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契机和政策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实施推动港澳青年创业的实习计划、就业项目,设立青年发展基金等。这些都表明了政府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政策供给在不断加大,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大湾区高校“双创”活动的开展和合作。

二、粵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合作的基本状况

1.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状况。从整体环境看,相较于港澳两地,广东地区的高校资源最为丰富,湾区“珠9”市拥有高校126所,占全省高校数量的83.4%;其中广州地区高校数量为83所,占全省高校数量的一半以上。应该说,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储备与高校学额最为充足的地区。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构建的《2018全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排行榜》,①“珠9”市各城市双创指数存在较大差距:深圳排名第一,属第一梯队;广州排名第四,属于第二梯队;东莞和佛山分别列三、四梯队,其他四城市均未入选排名。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九市整体创新创业环境较为活跃,但地区性差异明显。

从广东高校的创新创业情况看,由于其分层级、分类型的高校发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广东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也显著提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共51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2016年广东省主要的17所院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959项、增长了8.8%;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等平台近500个。自2016年开始,广东省已相继有9所高校②先后入选 “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香港地区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状况。香港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为主体的全民参与模式,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机构,为相关教育活动提供技术、财政和信息支持。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主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机构均来自大学教育委员会资助的8所重点院校,如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1999年设立)、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2005年设立)、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2005年设立)、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2006年设立)。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各个商学院为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团队建设和企业融资等。而各个工科院校则更多从技术转移角度设置专项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另一方面,这些高校附属机构,则从主要提供与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有关的支持活动,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网络,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企业家、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者中为创业者提供桥梁作用。

3.澳门地区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状况。由于澳门地区属典型的微型经济体,高校(高等教育类)数量和学生人数在粤港澳三地中占比不多。2016—2019年,其高校机构数量稳定保持在10所,每年的注册学生人数变动率不超过4%。③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澳门大学(澳门本土唯一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公立、多学科、应用型的高等学府)等少数几所大学。虽然澳门地区总体的创新创业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④但其只在创新创业绩效和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两方面指标较高(81.36和80.12),即有一定优势,这与澳门地区博彩服务业独大的产业结构有关。澳门地区的开放程度和政府支持两项得分值相对较低(54.28和61.51);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得分居中(73.53和67.85)。

4.粤港澳三地高校创新创业的合作情况。2016年6月,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成立,联盟由粤港澳高校联合发起成立,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联盟主要职能除传统的创新创业赛事、讲座和论坛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引进资本,提供商业辅导外,更着眼于各高校的自由优势互补,这也是由大湾区内优质院校第一次牵头联合举办的高校双创联盟机构。另外,从2017年12月开始,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粤港澳各高校、机构和联盟承办协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已成功举办三届,2017—2019年间,已累计有来自广东、香港、澳门高校的近千个优质学生项目团队、上百家投资机构和粤港澳师生通过此项目受益。另外,也有一些高校发起的区域性合作项目建立,如澳门大学创新中心与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签署的以“创新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建立“平行孵化中心”和“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香港分中心)、深圳虚拟大学园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粵港澳大湾区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等相继成立。

三、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合作发展的瓶颈制约

1.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双创”发展进程。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系列课程开发、教育分类化、培养学生感性体验、学术基础支撑和创新创业活动成果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建设。而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形成体系作为政府政策意见而受到重视的时间并不很长,这就致使作为经济活力和开放程度都居于我国榜首的粤港澳湾区,没有形成与其经济体量、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成熟“双创”教育体系。而粤港澳大湾区两种制度、三种税法体系的特殊特点,使得其在“双创”课程建设和政府实践中没有可以照搬其他湾区的经验,从而加大了粤港澳三地高校间在双创领域融通合作的难度。

2.课程和激励不完善影响“双创”发展进程。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对享有完善课程体系和高度国际化接轨的港澳高校,港澳政府一般只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多由大学委员会或校董会等机构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在双创课程的安排设置、授课内容及“双创”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上,粤澳地区的高校自主权较大,而广东地区的双创课程设置中行政性干预较多。其次,学生对双创活动的热情不高,与创新创业活动激励不足有很大关系。目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一种是以竞赛为载体,以竞赛组织名次和物质奖励为激励;另一种是技术成果商业化,后者的成功难度大,前者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地域性资源错配影响“双创”发展进程。从地域分布上看,深圳地区是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合作的密集区域,香港高校中的多所院校选择与深圳地区国内重点院校的分校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2019年11月,港校中的6所代表性大学①联合深圳虚拟大学园设立港澳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在产学研融通创新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成果转化。但除深圳等双创指标高的城市外,湾区内其他地区的高校资源明显不足,更没有形成足以支撑当地“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即广深以外的“珠七市”在双创课程资源支持和人才合作培养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局面或取得一定增长,从而显著制约其创新创业转化成商业成果的能力。另外,从创新创业的国际化人才储备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地区学额和学生数量最为充足,深圳排名首位,广州居次,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化高校最多,经济也最为繁荣,一定程度上在湾区内高校人才储备与地区发展程度也存在错配问题。

4.隐性成本束缚“双创”合作发展规模。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最高,教育资源最为丰富,但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意愿却并不强烈,尽管香港特区政府在积极创造有利环境推动“双创”,但香港学生却更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的保守态度,究其原因,这与香港地区高度繁荣的金融经济环境和高昂的费用成本有关,2008—2018年,香港的写字楼租金指数由2008年的155.5升至252.2,激涨近63%(见下图)。②与房价的增长不平衡的是,同期香港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只有30%不到。澳门地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水平在近年来提升显著。特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先发优势,但在政府服务和产业改革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5.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创新创业合作深化。湾区内,两种制度,4个核心城市,其虽然在政策保障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顶层设计上,三地高校缺乏统一的组织或机构制定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在基层操作层面,粤港澳三地实行不同的政治、经济、司法和税收制度,无疑会给高校在创新创业层面的实体操作上带来制度性阻力。此外,粤港澳创新创业高校联盟概念尚未形成,创新创业领域的顶层制度机制仍有待完善,三地高校创新创业合作缺乏明确且细化的战略规划和对应的负责机构。

四、推进粤港澳高校“双创”合作与发展的策略

1.确立与企业高度衔接的双创能力提升项目。湾区内开展的“双创”能力提升项目,应更加明确“双创”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奖励机制。而创新创业的最终结构就是将知识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因此,与企业高度连接的“双创”项目有助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发和培养。首先,应明确以竞赛或技术成果转化为载体的项目机制,确定学生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创新创业活动。其次,提高对“双创”活动的物质奖励,如对有优秀项目和成果的学生,可有机会赴世界一流公司参观学习,甚至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从而不仅切实提升了“双创”与企业的连接度,也激发了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的动力。最后,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库形式建立高校学生的双创档案和成绩单,为有意愿的学生制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并实现全网一体的客观记录,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与此同时,高校对有潜质的优秀“双创”项目,可对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在一定期限内重返校园。

2.搭建“知识—专业—产业”链创新集群。一流湾区的发展路径无一例外的都是以一流大学、各个研究机构为创新主体,联合高科技企业联动创新,优化跨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湾区,实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交叉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已有自身明确定位,如,澳门高校在葡语、中医药和微电子等学科教育封面具有优势。香港高校的医学、商科、信息科学都是传统且极具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广东地区人才和学额充足,创新创业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应以文件形式,给予各个高校明确的职能定位;其次,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分散的创业群组,依托各城市高校明确的资源发展优势,构筑以“知识链(港澳深广)—专业键—产业链(珠三角九市)”为基础的创新集群。

3.加大粤港澳“双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大量的经济隐性成本,且初期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利润的营收,这就使得对“双创”活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澳港高校,政府可设置临近地区的创新创业支持中心,对高校学生“双创”活动减免租金、固定成本。如可在珠海、深圳、南沙等特区临近地带设置“双创”扶植中心,减轻其高额的经济压力。另外,“一国两制三法域”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大湾区有别于其他湾区。为减轻行政和法律上的摩擦成本,对湾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企业,只有从顶层设计上由政府牵头,整合发展财政和社會资金,帮助高校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创业风险基金,才能更好地落实扶植政策和服务措施。

4.建立大湾区高校“双创”领域的“学分互认”机制。在我国,学分互认机制尚处在初始阶段,且高校之间学分制管理差异较大。从学分设置看,课程学时数与学分的对应关系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专业基础课与创新创业课的学分有不同设置的差异。这就需要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尽快构建“双创”领域的“学分互认”机制的高校联盟,在学科课程、申请方式和评估模式上形成统一模式,以学分的形式认可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并在总体上,在专业课程的说明上,保证院校的自主性,支持专业课和创新创业学分的互认机制或冲抵一定专业学分;并在学分转换的方向上,给予学生最大“双创”领域的学分自主性。

5.创新“双创”课程体系,全面优化高校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双导师制,配齐配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并给予其教授此类课程的双倍教学系数。鼓励教师在课程指导上多下功夫。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在此基础上,对双创课程的专业教师建议到行业企业内进行挂职教育锻炼。丰富其行业教育经验,或给予“双创”课程双导师的配备,从而提高课程质量、提升教育成果的转化。在课程设置上,参考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安排,结合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可用资源,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供不同创业时期的深度培训和支持课程。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学习香港诸院校的教学方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定期邀请粤港澳三地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名家和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给为学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沙龙、讲座和学习坊,实现知识的流通和两岸三地的资源互融。

6.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进“双创”协同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传输效率攀升的同时,传输成本得以大大降低,湾区高校间“双创”教育资源的传播应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在目前各高校现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云共享资源平台,在发挥各高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开展多样性的双创课程专业课程;以大湾区高校联盟的形式创立创新创业数据资源云共享平台,以粤语、普通话、英语和葡语形式打造精品课程资源网,搭建两岸三地的“双创”学科共建和双创资源共享平台。其次,信息服务库或大湾区数据平台也可包括创新创业项目验证工具,创业点子众议众评、创业项目跟踪管理、创业团队服务、创业互助网络社区等板块。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建设大湾区学生创业众筹平台,搭建学生与优质企业的双选渠道,为创业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股权众筹融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国世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6).

[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6—2017年报[R].

[5]  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高教统计数据年编[G].2016.

猜你喜欢

粤港澳创新创业
南川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旅游推介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