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探析
2020-11-23陈涛
陈涛
摘 要:我国市场不断开放、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上整个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且频频爆出财务丑闻,这些都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快速发展。然而有些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或者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检查,执行流于形式。只有内部控制措施到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管理;财务控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7-0001-02
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爆出财务丑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阻碍了市场正常运行与发展。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也逐渐成为其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重要标志,关乎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不管从理论还是实务来说都还较为落后,出现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内控执行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建设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内部控制评价缺乏一致标准等问题。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其理论体系较为丰富完善。COSO《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制度由组织的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设计,为组织经营、报告和遵循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历史不到30年,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些发展成果,但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旨在为其经营管理法律上合规、资产上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及相关信息全面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为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综合来看,内部控制包含以下五方面的理解:一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运营、报告和遵循三个目的;二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持续不断的任务与活动;三是内部控制职能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即内部控制不能绝对消除舞弊等风险;四是内部控制是由人设定和实施的,包含持续不断的任务与活动;五是内部控制是可适应于组织或单位的流程和制度,是嵌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部分。
(二)内部控制的分类
1.按控制层次分类。内部控制的分类,可以按目的、功能、地位、时间和范围等标准进行多种划分,按照内部控制层次可以划分为治理层、管理层和业务流程三个层次,可以认为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纵向分类。首先,治理层的控制。治理层的控制,通常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先前制定好绩效目标,对经营者(管理层)实施激励与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董事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审批权的配置,经理层的安排和公司相关制度的设计等方面。其次,管理层的控制。管理层的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实施战略、考核绩效等方式,影响组织内部其他成员达到指定目标的过程。其在内部控制中,位于第二层次。管理控制主要通过监视组织各项活动与业务的运行,识别环境的变化并对其及时做出调整,达到减少实际与标准之间的偏差的目的。最后,流程及任务控制。流程及任务控制,也是控制目标与控制手段最具体的控制层次。该层次的控制需要协调各个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并进行任务控制,以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行动,从而共同实现既定目标。其在内部控制中,位于最低层次。流程控制主要是对组织常规业务流程的控制,任务控制主要通过定期盘点与对账、审核、账实项目等具体业务实现的。
2.按控制环节分类。不论哪一层次的内部控制,其都由控制要素、控制目标、控制程序和控制绩效四环节组成,这一分类方法可以认为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横向分类。第一,控制要素。控制要素是指组成内部控制的主要元件,内部控制的控制要素具体为人员控制、信息控制和资金控制。其中,人员控制包含行为控制。不同层次的内部控制其要素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是指实施内部控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及境地,是组织内成员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不同层次的内部控制目标区别表现在具体程度上,一般层次越低的内部控制层次控制目标越具体。第三,控制绩效。控制绩效是指对实施内部控制组织的内部控制绩效进行评价,主要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出发,通过调整控制目标、完善控制程序来使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提高。控制绩效意味着结束了上一轮内部控制循环,也意味着开始下一轮内部控制循环。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风险警示,适当采取可规避问题、纠错预防,为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供有力的保障,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与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探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我国于近现代才引入内部控制理论,理论研究发展与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相比,仍显不成熟。因此,丰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相关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完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国企业经营中低效率、低效益等现象屡见不鲜,只有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完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才能使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贯彻遵从《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准则》《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体现,同时也是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如重视程度不足、制度不健全、評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相当一部分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一些企业即使具备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仍不理想。
第一,企业没有充分了解内部控制。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模糊,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有序进行,从而导致企业控制环境出现偏差。企业管理层人员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企业管理层人员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人员,其对内部控制认识有限导致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氛围薄弱,基础不扎实,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紧密联系,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下。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化。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囊括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缺乏风险评估、风险监督机制等要素必然导致无法保证其资产的安全和财务信息的准确。
第三,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沟通缺失。缺乏畅通的内部信息渠道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长期受到旧观念的深远影响,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横向方面,企业部门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导致沟通不足,各自为战;纵向方面,企业上下级沟通常见的错误表现在企业员工没有渠道了解企业信息,导致上下级信息不及时准确。
第四,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相对薄弱。内部控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控制制度的完善、活动中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企业活动中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关的控制制度为监管而建立。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形势和经营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及时修正导致原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相对困难。
第五,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缺乏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必要环节。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成立了审计部门。企业高管赋予审计部门行使监督权力,由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的需要,很多复杂的因素容易造成监督工作不规范导致监督的缺失,从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审计部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监督检查过程中导致控制职能作用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三、关于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举措
第一,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决策者,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行为。企业管理者素质水平包含相关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巧和能力,因此,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改变风险管理的理念,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企业基层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者自身要带头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因此,只有管理层改变管理风格与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另外,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自身在提高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其理念转移到基层员工当中。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并且员工行为贯穿了整个内部控制活动,而内部控制活动也是由员工完成,这就变成了员工既是内部控制活动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客体的现象。因此,想要发挥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就需要从人员招聘开始。因此,从招聘程序中便要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制定严格的招聘流程,人事部门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历、经验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对道德品质、人品素质等方面的评价也要着重注意,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效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员工满足企业发展的技能。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以内部控制框架理论为基础,企业有必要瞄准经营目标,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首先,目标的合法性是关键,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保障,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是宗旨,战略发展目标是结果。其次,为了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需要企业各级董事会、部门经理和全体职员共同参与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综合论证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健全企业沟通渠道,加强沟通管理。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既有利于企业充分掌握自己的经营情况,也有利于保证企业的重要信息在沟通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丢失的情况。因此,企业很有必要组建能够收集并存储信息(下转13页)(上接2页)的信息化系统。具体做法是企业各级职能部门及時采集提供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并且要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且企业信息系统必须包含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第四,企业加大实施内部控制的力度。企业高层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高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制度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因此,高层管理者应强化内控意识,积极建立内控制度,主动带头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促进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操作性或者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加强落实内部控制的责任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强化内控制度设计责任,在工作中要做到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需要配合以流程图的形式,以促进员工理解并及时发布内控信息,提高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责任,明确职能部门的分工职责,定期进行绩效考核,以考核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进。
第五,加大力度建设内控控制的监督机制。监督部门需要相应的独立性。在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可成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其在企业机构中地位的独立性。在审计范围方面也需要加强,不能再局限于只是对会计信息、资产安全、企业活动等方面的审计。审计部门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政策的制定,以专业的水准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利于制度落实执行。
四、结语
企业的内控建设和运行的情况,可以通过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聘请第三方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得到了解。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探析,做出以下小结。
第一,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上,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风险评估环节,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通、内部监督不足等问题。
第二,在改善内部控制建设上,针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健全公司质量结构,营造良好公司文化,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提高管理层内控意识,规范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披露。与此同时,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内部监督等做出相应努力。
第三,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从政府、企业、审计机构这三方面努力,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尹成艳.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3,(2).
[2] 王萍.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经济观察,2014,(2).
[3] 王静.关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2,(3).
[4] 孙长峰.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