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2020-11-23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7期
关键词:肌张力电针痉挛

(上海市虹口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推拿科,上海 200434)

脑卒中是临床高发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的显著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临床中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仅存在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等,其中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类型之一,加剧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痛苦,影响肢体正常活动功能[2-3]。目前多采用针刺疗法、康复技术等方案治疗患者,但缺乏对患者心理方面的重视和干预,导致患者在长期治疗后依从性低下,影响预后效果[4]。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心理干预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n=60)。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检查明确为脑卒中;②病程1~3个月;③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合并重症颅脑外伤;③生命体征不稳定;④脑部恶性肿瘤;⑤心肌梗死;⑥心力衰竭;⑦呼吸衰竭;⑧全身性感染;⑨精神病。采用红蓝双色球法将随其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为(65.27±2.81)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为(64.19±3.58)岁。上述数据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锻炼、运动再学习等基础治疗。在此前提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取穴包括患肢侧腧穴,下肢取风市、伏兔、阴陵泉、血海、太溪、三阴交等;上肢取尺泽、天泉、内关、郗门、大陵等。针法:按照取穴选用相应的长度的毫针,25~40 mm,直径0.38 mm,反复捻转提插,获取深处组织强针感,操作时以患者耐受为宜。采用电针治疗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YD-IV)治疗患者,将电极与天泉、郗门和下肢伏兔、三阴交连接,频率设置100 Hz,调节电流强度,以患肢肌肉细微颤动为宜。留针30 min,每日1次,1周5次,每周休息2 d,连续治疗8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包括:①加强康复治疗师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由主治医师负责,通过文献查证、科室研讨、专家咨询、既往病历分析等方式,了解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制订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主治医师负责对治疗师展开专业心理干预培训,转变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观念,使康复治疗师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康复理念,做到换位思考,增强自觉服务意识。②心理疏导,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年龄、病情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绪变化,用耐心、认真的态度悉心倾听患者内心的情绪,为其介绍成功康复病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③积极争取家属知识,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电针疗法的目的、意义、程序,做好答疑解惑工作,使患者家属充分意识到家人陪伴对患者恢复的重要性。④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如结合患者饮食喜好为患者合理搭配膳食、播放患者喜欢的节目、歌曲等。同时为患者制定近期、远期康复目标,陪同患者共同战胜疾病。

1.3 观察指标

1.3.1 痉挛情况 采用Ashworth量表(MAS)[5]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痉挛情况,评价标准: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肢僵硬,存在较大阻力,活动十分困难;3级:肌张力活动增加,患肢在被动活动时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均有阻力,存在活动困难问题;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患肢在被动活动时于大部分活动范围中均有阻力,但尚可活动;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患肢在被动活动至结束时伴有轻微阻力,或在被动活动范围的前50%、后50%范围中有轻微阻力;0级:肌张力未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全部范围内无阻力,采用5级评分法按照0~4分赋值,评分越高表明痉挛程度越严重。

1.3.2 徒手肌力情况 采用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6]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屈伸力量,将肌力分为0~5级,评分转换成百分制,评分越高表明肌力水平越正常,恢复效果越好。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根据Barthel指数(BI)[7]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内容包含了修饰、进食、如厕、穿衣、床椅转移等10条,采用4级评分法评价,按照百分制评价,得分越高提示独立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痉挛情况、徒手肌力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痉挛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徒手肌力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的MMT评分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BI指数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痉挛情况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痉挛情况对比(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徒手肌力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徒手肌力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 论

国内年均新增脑卒中发病人数为150万~180万,约3/4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肌痉挛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机体功能康复带来极大的影响,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8]。传统的医学模式多注重患者躯体性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医护人员大多仅从生物医学角度出发,将医学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到解决患者临床体征症状方面,却忽视了患者内心的感受。由于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心理护理。临床中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间容易出现肌张力增高情况,一旦患者未得到有效及时的干预,则会影响患肢的功能活动状态,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现代医学研究[9-10]表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致下运动神经元抑制缺乏关联密切,继而造成机体随意运动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降低机体过高肌张力,方可协助患者开展动作平衡等肢体功能锻炼,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情况。

本文实践结果显示,两组采用的疗法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痉挛症状,增强肌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其生活独立性,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后可知,电针疗法已被证实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治疗形式多样,安全性可靠。在患者接受电针治疗的过程中可在高频率电刺激的作用下,刺激脊髓内强腓肽合成、释放,抑制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从而缓解痉挛,电针选用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缓解肌肉,血管痉挛。本文中患者经电针治疗可实现对痉挛肌的连续性刺激,缓解牵张反射,降低肌张力,达到缓解痉挛的治疗目的。同时,通过针刺可将刺激导入脊髓,再沿神经传导入大脑,兴奋大脑运动中枢,全面调节神经兴奋过程,促使反射弧重建,形成主动收缩意识,降低肌张力,改善异常协调情况。而电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痉挛效用,还可改善脑部血运,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是集穴位、热力刺激二位一体的治疗。此外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能增进患者对疾病及其发病机制等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及时给予患者所需的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得病后由于生活自理等缺陷引起心理障碍问题,予以针对性开导,改善其负面心理。从心理上给与患者安慰支持鼓励,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帮助患者调畅情志,疏通经脉,使患者在放松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维持积极心态下进一步提高肌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上述分析相吻合,邹霞[11]对94例脑卒中患者研究后发现,在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调节患者不良情绪,加快患者病情康复进程,进而改善机体神经功能,为患者顺利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予以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心理干预+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情况,促使肌张力恢复,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为患者预后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值得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电针痉挛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请您诊断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