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11-23李晓勇

运动精品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教学活动民族

李晓勇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李晓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基础学科部,河南 郑州 451191)

民族体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价值性、兼容性和多样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推动课程改革与实践;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强化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构建民族体育课程体系,开展优质课堂教学活动;强化“教与学”的互通,注重学、练、赛相结合;建设民族体育发展平台,积极开展互动交流。

创造;创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彰显着中华特色的体育文化意义。在信息化时代,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在开阔人们国际化视野的同时,我国各类本土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式发展。

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阵营之一。要想推动民族体育持续发展,我们就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所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改革。不可否认,随着素质教育地深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得到全方位改进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却被忽视了。我国将体育事业的全部重心放在了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上。大众自然就无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背景文化产生深刻印象。主要依靠动作行为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去发展的动态性,那么就会很快消逝。武术技术动作如果单纯依靠书本记录的两个动作,并不会完全展示出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就是保护传承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经过时间洗礼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它通过民族文化、文娱活动和学校教育展现在大众视野中,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为了应对外国文化侵袭,民族体育要立足当下,将其背后的文化底蕴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播出去,并顺应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形势。这关乎民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

可以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分支。一些专家和学者主张通过教学来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实际活动开展和未来发展规划,促进两个维度和合共生。在实际活动开展与未来发展之路这两个角度中,学校教育的改革一旦缺少切实可行的手段和合理规划,那么必然缺少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久而久之,也就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避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落入发展的窠臼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来说,我们只有充分结合发展的现状,引进开放、先进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体育教学发展新模式,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

2 民族体育的基本特征

2.1 价值性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内在的精髓逐渐被削弱,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把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教学方式展现出来,这一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背景与文化价值。

2.2 兼容性

相关史料表明,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龙舟竞渡、舞龙与舞狮等历史悠久,且被传播到他国和其他地区。在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应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转型升级。这也就证实了民族体育不是体育发展事业的绊脚石,它的兼容性会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2.3 多样化

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要博采众长,采取多样化的发展形式,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分、种类与内涵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了传统与现代的因素,还囊括了东西方差异性文化。可以说,我们处于各类文化交融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3 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推动课程改革与实践

我国教育部门结合长期发展计划和整体布局特征,积极组织开展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点的立项活动建设,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各高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尊重高校发展的自身特色,制定出适合区域发展的计划,切实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项目建设。各高校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主人翁意识,建立起项目工作小组,推动课程改革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应注重体育专业学生基础性课程与哲学、体育美学、职业素养等学科的交叉与互通,以此彰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色。高校通过开放式课堂,增设一些独具特色的专题性课程;注重专题课程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关联性,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除传播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强化能力与教法的创新。高校要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实习实践时间,立足实际情况,建立起民族体育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为学生开展专题性演讲,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扩充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身体素质。

3.2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强化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教学场地、器械等客观要求较低,很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是开展趣味性民族传统体育课堂的最有利条件之一。高校要积极推动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强化团队建设,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寻符合民族特色课程改进与实践的新模式,探究潜藏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与价值观的传承创新;设计并创建特色鲜明的中华精神文化精品课程,向全国高校普及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正义、公平、仁爱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来说,高校应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推动思想文化的传播。高校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场所,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储备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对此,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应秉持“双创”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基本理念,而不是单纯地将民族体育不加改动地移植到高校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去,应汲取其中的精粹,再利用现代体育教学手段和文化创新发展体育课程教学实践。除了让学生接受理论教学学习外,高校还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体育项目,在实践中感受我国丰厚且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体育专业应当重视创造性转化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强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通过阶段式和学科上课方式,促进教育与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来。高校按照课程考核标准监督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重视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交流,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我们要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3.3 构建民族体育课程体系,开展优质课堂教学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分处在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来的,是不同体育项目的整合与重组。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高校坚持创新性、创造性和循序递进的基本原则,融合项目课程选修、主修课程普修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组织建立起优质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施细则,把我国优质的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体育授课系统中去;邀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来校开展讲座,并邀请民间艺人和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者讲授一些专门性课程;根据实际情况,为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普修与选修课程,且每项单独课程都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每门选修课和必修课都应设置好固定的课时。学期结束后,考核合格者获得课程所修学分,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创新性应用为中心,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让公众清晰地了解民族体育创新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推广大众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我们以“脚斗士”教学为例。脚斗士是流传久远的民间游戏。我国南方将其称为“斗鸡”,北方则叫作“撞拐”“斗拐”。要做体育产业链的上端,我们必须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脚斗士”包括赛事系统、运动员系统、裁判员系统等庞大的体育运动系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借鉴中国古代的象棋思维,以及孙子兵法中排兵布阵的东方智慧,把团体比赛分为车马炮相将的对抗和挑战赛,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松散的个体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在课程内容的择取上,高校教研部门应注重将传统体育文化与高等教育实用内容相融合,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并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易推广、易接受性,强化民族体育的推广与普及,并结合高校周边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区域特色,择取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与现代课程互通交织,还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

3.4 强化“教与学”的互通,注重学、练、赛相结合

为了提升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教与学”互通的方式,推动学、练、赛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探寻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优质发展的方式。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特征,利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以“促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教师要一改以往教师全程“讲”的老套模式,在“两创”教学模式下担任引导、监督和指正的重任,经过师生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后,还能积极主动地去探寻民族传统体育背后的文化常识、运动方式、比赛规则、发展进程等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高校应注重学与练的衔接。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一些理论技术,但是如果不进行巩固练习,就会很快忘记课堂所学。学生只有强化课上与课外的练习与应用,才能不断提升体育素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样,且一些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复杂,集合了一定的表演色彩和民族文化特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实践是传播文化、开展文娱活动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强化反复练习和应用能力,才能掌握和体会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除此之外,高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体育能力提升和身体强健的同时,还应注重民族特色、文化价值和育人的传播与体现。

高校利用“比赛”的形式加强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以赛促课程发展的效果。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和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应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第四学年时,学校应积极组织民族体育项目活动的比赛活动,具体可分为武术、舞龙、民族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项目,组织春季、秋季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容涵盖高脚马、板鞋竞速、滚铁环、踢毽子、玻璃球等。对于取得比赛项目前三名的同学,学校可为其颁发奖章和纪念品,并将比赛的结果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本校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3.5 建设民族体育发展平台,积极开展互动交流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类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与发展创设最佳的办法,号召高校教师和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传承项目的专题活动和实践课程;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符合节日特色的文体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充分展示教学活动与实践应用活动的创新性成果;重视不同区域之间学校的沟通与合作交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切实可行的民族体育项目交流、切磋活动;丰富活动交流的主要内容,分享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发展结果;积极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为各地区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构建沟通渠道,形成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化的专项学习小组;还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自行建立起学生艺术团体、民族体育社团、赛事活动志愿者团队、体育爱好者俱乐部等,以形式丰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为载体,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与开展。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已初见成效,我们应当坚信并期待它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光明且有前途的。许多优秀传统体育将通过与学校教育融合让公众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将通过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实践得以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内涵也得到了体现。

[1]陶坤.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武术研究,2018.

[2]李胜恒.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武术研究,2016,1(8):101-104.

[3]秦银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3):102-105.

[4]佚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189-190.

[5]彭彦.怀化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192-194.

[6]刘存.关于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到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J].运动,2015(3):114-115.

[7]陈刚.浅谈民族传统体育改革研究[J].武魂,2013(4):110-110.

[8]蔡开明.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5):112-116.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wo Creations"

LI Xiaoyong

(Central Plai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1191, Henan, China)

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本科高校大学体育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1916)。

李晓勇(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教学活动民族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MINORITY REPORT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