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燥综合征之临证变法刍议

2020-11-20叶沿坡王小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辨证中医

叶沿坡 王小贤

【摘 要】 干燥综合征为风湿科临床常见疾病,目前西医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尚无可以根治的方法,且临床疗效常不理想。中医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上相对于西医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滋阴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用方法,文章从健脾、不可屡用风药、阳中求阴、酸甘化阴、活血化瘀等方面论述临床上疗效颇佳的临证变法。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辨证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目前西医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尚无可以根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唾液、人工泪液、非甾体抗炎药、毒蕈碱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等,临床疗效不理想,药物不良反应大。中医在SS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长期或者间断服用,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少,长期服用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SS在中医学中并无相似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在许多典籍中找到类似的描述,可归属于“燥证”“燥病”“内燥证”“燥毒证”等范畴。“燥痹”病名首见于《路志正医林集腋》一书。1989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痹病学组著的《痹病论治学》明确称本病为“燥痹”。目前,临床上多数医家认为燥痹乃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导致阴津耗损所致,治疗上多从滋阴入手,滋肾阴、肺阴、肝阴、胃阴、心阴等,然而临床效果不够显著,有些患者甚至长期服药却未见明显疗效。笔者最近拜读了多位名老中医治疗SS的医案、医话,结合自己临证经验,颇有启发,现归纳总结如下。

1 滋阴不忘健脾

由于阴虚在SS中医辨证分型中处于主导地位,养阴生津法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因此临床上多数医家治疗SS时多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燥者濡之”的原则,单纯从滋阴入手,处方皆是滋阴润燥药,或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或沙参麦冬汤,收效却有限,究其原因,笔者结合多位名老中医验案,认为SS的治疗应该首重健脾,其次才是滋阴,原因有四。

1.1 脾胃乃津液生成之源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脾肺肾关系密切。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津液,故脾胃为津液生化之源,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将津液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气也可以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称其为“以灌四旁”。可见,脾胃乃是津液生成的第一道门户,若脾失健运,即使肺肾功能良好,亦容易产生津液生成障碍。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便是口干,口为脾之外窍,口中津液充盛与否与脾的化生息息相关。再者,本病早期多有脾气亏虚表现,即使尚未出现脾气亏虚表现,一开始即重视健脾也相当重要。若早期过用或久用滋腻之品,不但起不到滋阴作用,久则必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不仅津液生成出现障碍,津液的输布也会因此受阻而使燥象愈甚。干祖望[2]治疗SS时多从培土生金益水法入手,确实深领经义,很好地抓住了疾病的根本。杨宁[3]亦认为脾脏在SS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临证尤其强调益气健脾的重要性。

1.2 滋阴碍脾 滋阴药多属滋腻之品,再加上药多量重,容易伤脾碍胃,单纯滋阴,不但起不到滋阴润燥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本已亏虚的脾胃或使正常的脾胃失去本来的运化能力,导致脾失健运,津液生成困难,输布异常,湿浊内生,湿邪阻滞,气机受阻,气机升降失常,又反过来降低了津液的正常输布,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口眼等失去津液的润泽作用,则口干、眼干等症状将难以缓解。

1.3 健脾可以益气,益气有助于行津 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全赖气的运动。气能生津,是化生津液的動力;气能行津,是津液输布的动力。气虚则津液生成及输布均会出现障碍,从而表现出津液亏虚的症状。李东垣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使能达其所,溢其窍。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而健脾则可以益气,益气则可以生津行津,从而起到治疗SS的作用。不少名家在治疗SS时亦提到健脾益气的重要性[4-5]。

1.4 临证治疗时脾虚表现不必悉俱,但见一症便是 如食少,不欲食,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水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等,但见一症便是,无需样样俱备。即使尚未出现脾虚表现,一开始即使用健脾药物,可以健脾助运,增强脾胃运化滋腻药物的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健脾药物多选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之属。

2 不可屡用风药

《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为医者每见肢痛不举,关节疼痛,动辄羌活、防风之属,实非根本治法也。SS虽曰“燥痹”,然其“痹”少“燥”多也,“痹”是次要因素,“燥”是主要成因。其关节疼痛、畸形,乃由“燥”所化。《证治准绳·杂病》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裂,在上则咽鼻生干,在中则水液虚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萎弱无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意思是在阴的作用下,物质可以凝聚成有形的状态。因此,体内阴液不足,必然会导致肢体萎弱不用,或畸形,或疼痛。临床上常见部分SS患者出现外周关节疼痛,然而这部分患者多数没有外感风寒湿邪的病史,其关节疼痛亦与天气变化无明显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SS患者“痹”之因并非皆是风寒湿邪所致,不可见关节疼痛就认为是风邪所致,而妄用辛香苦燥等祛风湿止痛药。另外,风药多辛苦,辛能散,苦能燥,本类药物容易耗伤阴液,多用久用反而加重阴液的亏损,使原有的燥邪更加猛烈,临床表现更加严重,治疗更加困难。余国珮[6]在治疗燥痹时尤重视这点。

3 阳病治阴重在阳中求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阳病指阴虚火旺之病,治阴指阴虚火旺病要滋阴才是治本之道。因此,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告诉了我们SS的治疗大法。唐·王冰对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中提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主真水,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象,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治疗。此即是治疗SS之常法。虽然如此,临床上不少SS患者在应用大队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后,口干、眼干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此类患者,常法用之无效,需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

明·张介宾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提出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思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治疗阴不足的病症时,在滋阴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少量补阳药,可以起到阳生阴长的互根互用作用,否则,专于养阴,难免有“孤阴不长”的倾向。当然,对于阴虚初起的患者,未必一定要配伍补阳药,单纯滋阴之品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阴虚日久的患者,阳中求阴就显得相当重要,这一点对于病程较久的SS患者尤为明显,这类患者单用纯阴之剂很难奏效,于滋阴方中稍佐一两味补阳之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小剂量干姜、肉桂等。全国名老中医在治疗SS时常在滋阴基础上加入少许补阳药,疗效卓著,此即是很好的证明[7-8]。

4 酸甘化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所以辛甘为阳而有发散作用;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所以酸苦为阴而有涌泻作用。《伤寒论》在治疗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证时,处以芍药甘草汤,用的就是酸甘化阴之法。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酸甘化阴是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使用,具有补益阴津的作用,是补阴方剂常用的配伍方法[9]。许多酸味药如乌梅、芍药、山茱萸、五味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养阴生津作用;许多甘味药如甘草、地黄、枸杞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濡养脏腑,缓急止痛。因此,酸甘化阴法广泛应用于多种温病后期及内伤杂病表现为阴虚的证候。吴鞠通亦曰:“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可见酸甘化阴是治疗阴虚诸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SS是慢性阴液亏虚的病症,其阴液不足是长期病理状态,单纯补阴往往难以速生津液,在补阴同时,佐以少许乌梅、五味子、甘草养阴生津之品,往往可以加速阴液生成,阴液也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5 病久者当活血化瘀

瘀,淤塞不通,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凝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S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临证指南医案》云:“久病入络,气血不行。”《血证论》亦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升。”SS病程较长,疾病缠绵,反复发作,在疾病演变过程中,阴虚是本,但亦同时兼挟瘀血,或阴虚络滞,或阴虚血燥,血脈干涩,停而为瘀,血运失畅而瘀结于内,正如《金匮要略》所说:“内结为瘀血。”“津血同源。”阴液亏虚日久则营血被耗,营阴不足则血流不畅,瘀血阻滞,气机失于调达,升降失常,津液不能随气布散周身而使燥象愈炽,燥瘀搏结,阻于经络关节,则可见关节疼痛甚则肿胀。现代临床研究亦证明,S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血管炎和外分泌腺体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SS的2种主要病理基础,它们对机体的损伤过程与中医学瘀血致燥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瘀血致病极为广泛,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早已指出:“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踡挛、痹痛、瘾疹、瘙痒、好妄、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瘾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除口、眼干燥表现外,SS患者又往往合并有皮肤、骨骼肌肉、肾脏、肺脏、消化、神经、血液等各系统表现,与中医所讲的瘀血致病极其广泛相吻合,故SS患者常常夹有血瘀病理因素。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不除则往往形成恶性循环。瘀血表现多样,皮肤上可表现为干枯、龟裂、色泽不华、多鳞屑及硬化等;妇人月经上可表现为经少、闭经、月经延后等。口燥咽干亦是全身性瘀血病证的早期征兆之一,又称血渴。如唐容川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而SS患者身上常常有上述表现,符合瘀血致病理论。因此,对于病程较久的SS患者,在滋阴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如桃红、赤芍、丹参、牡丹皮、土鳖虫、水蛭、郁金之属,可以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6-768.

[2] 旷惠桃.风湿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2-64.

[3] 杨宁.浅谈干燥综合征从脾论治[J].中医药通报,2019,18(1):22-23,26.

[4] 丁洋,张声生,韩建民.调肝理脾法治疗口腔干燥综合征的源流与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278-1281.

[5] 刘静,曹跃朋,刘正奇,等.钟琴教授从肺肝脾肾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4):51-54.

[6] 谭杲,李净,谭方.余国珮从燥论治杂病医案三则[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4):465-466.

[7] 肖红,姜泉,唐晓颇,等.姜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9):5-9.

[8] 肖勇洪,唐超炫,王宏,等.扶阳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1):55-56,64.

[9] 李泽光,隋雨桐,李奇玮.李泽光教授运用酸甘配伍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0-52.

收稿日期:2020-02-11;修回日期:2020-03-31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辨证中医
张琦教授临证思维探析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Toll样受体4与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