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幸福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0-11-16何璧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何璧

摘 要:为改变劳动教育“目的矮化”“内容碎化”“途径窄化”等不足,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德兴小学从人的终极追求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幸福劳动课程”的构想、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办法方面,努力构建起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成就和积极意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關键词:劳动教育;幸福劳动;校本课程

一、劳动教育的危机表征

1. 目的矮化

根据劳动教育史不难发现,以往的劳动教育虽然也立足人的发展,但更多倾向于技术的获得,强调的是劳动的“工具性”。技术性、工具性自然是劳动教育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仅定位在技术与工具,就矮化了劳动教育的目的。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张,从劳动观念的建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形成、劳动品质的塑造等方面,构建了一个系统、宏观、高位的教育愿景。但当前劳动教育的热潮中,个别样态的劳动教育出现了走老路的现象,将劳动教育的目的定位在掌握劳动技能上。

2. 内容碎化

由于新劳动教育的提出时间较为短暂,各地开展劳动教育仍处在探索期,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基本要素不清晰、时代特征不明显、年段进阶不明确等问题。

3. 途径窄化

劳动教育的途径大多在学校开展。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可能受办学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劳动基地,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地方;有学校并非条件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冲击,劳动教育不得不让步,只能在学校范围开展,更遑论走向社区和社会。部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试图向家庭延伸,但也只限于倡导式教育,因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最终效果乏善可陈。

4. 方法训化

上学迟到罚扫地、做错事情罚做值日,这样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比比皆是。这似乎折射出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劳动是用来惩罚的。久而久之,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观念,长大之后,如何热爱劳动?如何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

二、幸福劳动课程的构建

(一)幸福劳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1. 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劳动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属于认知层面,包含价值观、过程观、主体观、成果观。幸福劳动课程希望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劳动,才能取得好的成果;所有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人们艰辛劳动的成果,都需要珍惜。

2. 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

幸福劳动教育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探索构建劳动能力体系。

人与自我:能照顾自己,完成洗漱、穿衣、收拾书包、整理课桌、扫地、洗碗、洗衣物、做简单的饭菜、垃圾分类等事务。

人与自然:能初步掌握除草、浇水、种植、施肥、换水、清洗等种植、养殖类劳动技能,能掌握制作简单手工等技能,能通过STEM课程设计制作简单作品的技能。

人与社会: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活动。

每个系列均按照年段特点具体细化,使课程实施更具操作性。

3. 塑造良好的劳动品格

劳动品格包括责任感、讲诚信、懂坚持、能创造等品格。幸福劳动教育课程希望培养学生遇事不推诿、不放弃、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养成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品质;养成凡事坚持不懈的品质;养成积极创造、不断求新的品质。

4. 培养积极的劳动心态

希望通过幸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能积极投入劳动,在劳动中和同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在取得劳动成果中体验到积极的意义,获得积极的成就感,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从而获得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幸福劳动课程的构建原则

1. 核心指向幸福

幸福劳动课程目标指向多元,但所有目标的核心指向是学生的幸福,即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指学生能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成就。创造幸福,指学生能通过劳动,为自己、他人带来便利,满足自己或他人合理的需求。这是幸福劳动教育与其他劳动教育的本质区别。

2. 内容贴近实际

幸福劳动课程的内容注重两个层面,一是贴近学生实际。在内容的设计上,课程注重进阶性、年段特点。二是贴近时代实际。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幸福劳动教育课程结合STEM项目,引导学生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 拓宽实施空间

幸福劳动课程的实施不仅限于校内,借助劳动基地、实践基地、家庭、社区、工厂等空间,让课程走向社会和自然,努力做到“大劳动”教育。这是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横向方面,则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做到让劳动教育随机渗透,无处不在。

4. 经历实践体验

根据人的道德形成规律看,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情感的影响。幸福劳动课程的核心指向是学生的幸福感获得。因此,重视学生的劳动经历,让他们对劳动产生积极的体验,并借助这一积极体验,稳固行为,进而锻炼意志、塑造品质。

(三)幸福劳动课程的内容

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日常劳动专项课程,主要在校内设置各项岗位。这些课程内容和德育、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第二类是种植、养殖专项课程。要求各个班级在校内“快乐农夫”实践基地选取一块作为“班田”,依据四季时令种植相关农作物;在班级的走廊、角落种植、照料花草;在校内选取一棵树作为“班树”,安排人员悉心照料。

2. 拓展课程

(1)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在其他学科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劳动观念的建立,劳动品质的塑造,适时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2)家庭劳动。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空间。幸福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并借用“我劳动我幸福”家校反馈册,督促学生自主完成。

(3)社区劳动。学校联合社区,不定期开展清洁、种植、宣传等志愿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在社会中认知劳动、锤炼技能、获得成长。

(4)基地劳动。学校联系附近的博览书店(禺山分店),把该店作为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书店为学生提供了“卖场维护”“图书陈列”“销售技巧”“故事专员”“POP制作”五大岗位,分上下时段,每次体验时间为两小时,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内容及时段。

3. 研究课程

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劳动教育和STEM课程的融合,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STEM课程既要动手制作产品,又要自主创造。这一路径和当前的时代背景契合。之外,幸福劳动教育课程还与综合实践课融合,开展专题活动。

(四)幸福劳动课程的实施

1. 夯实基础

基础性课程是幸福劳动教育的保底工程。学校以“定人、定量、定查”这“三定”为抓手,保证基础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定人”即规定负责人,一般来说,以班主任为负责人,协调各科教师开展;“定量”即规定参与劳动的数量,要求班级全员参加,每周限定最低数量、时长;“定查”即学校安排规定的时间进行检查,督促落实。

2. 整合渗透

整合课程可消除各學科的界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幸福劳动教育课程的整合主要和德育活动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和学校特色活动整合,让劳动教育充盈学生的生活。

3. 协同开展

教育需各方联合,劳动教育同样如此。为此,学校倡导家庭、社区、街道等各方力量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场所,多方协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4. 加强保障

为保证幸福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推进,学校从经费、师资、物资、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学校专门成立“幸福劳动教育”项目组,由德育副校长担任组长,充分协调各个部门,保证这个项目的落实。

(五)幸福劳动课程的评价

1. 全程评价

全程评价,即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既重视劳动的态度,又重视劳动的成果,既关注劳动的技能,更关注参与的情绪;既重视学生自主的评价,又重视他人的评价。

2. 积极回应

内尔诺丁斯认为,幸福的关键要素在于倾听和回应。幸福劳动教育遵循人类这一规律,在评价中重视对学生感受的回应。我们通过点赞台、张贴“小能手”“最美身影”评选等方式,积极回应学生的劳动所获,传播学生劳动的感受,用“倾听和回应”让学生获得幸福。

三、结束语

幸福劳动教育课程从人的终极追求出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这一定位着眼于人的根本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办法方面,努力朝学生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成就、积极意义构建。期望通过系统的构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促进每一个生命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9-06-05(009).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3]丁沅.劳动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