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CD62p和尿CD62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11-13马志俊刘川川王先荣金立民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6期
关键词:糖蛋白微血管尿毒症

马志俊 刘川川 王先荣 金立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机体长时间高血糖症状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则为糖尿病肾病(DN),此也为导致糖尿病(DM)患者丧失生命的主要原因。疾病慢性病变中,循环血液静息性的血小板受生物因子、理化作用的影响,血小板中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快速出现结构变化,进而变成活化血小板[1]。临床多采用凝集试验、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等方式测定活化血小板,虽有一定效果,但此类方式仅可半定量,标准化的难度较大,无法检测出血小板活化量。因此,近年应用中日益暴露出其缺陷。随着各项医学技术逐步改进,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等在临床各疾病诊治中得到应用,可通过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抗原状况,评估血小板活化状况,试验敏感性、特异性得到明显提高。现已有报告指出,通过测定DM并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血CD62p、尿CD62p指标,利于评估病变[2]。但此方面报告较少,故本研究纳入80例DM患者和25例健康者对比论述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5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并纳入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80例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将其分DM组(共20例,AER<20μg/min)、DN微量白蛋白组(共20例,AER为20~200μg/min,DNI组)、DN大量白蛋白组(共20例,AER>200μg/min,DNII组)、DN尿毒症组(尿毒症组,共20例,肾功能降低至尿毒症阶段)。

DM组:年龄52~78岁,平均为(61.2±1.1)岁,女性9例,男性 11例;DNI组:年龄 51~77岁,平均为(61.5±1.2)岁,女性8例,男性12例;DNII组:年龄 52~78岁,平均为(61.8±1.2)岁,女性10例,男性10例;尿毒症组:年龄53~79岁,平均为(61.8±1.2)岁,女性7例,男性13例。对照组:年龄52~78岁,平均为(62.3±1.2)岁,女性12例,男性13例,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80例DM患者均满足《2012年糖尿病诊疗指南》中DM判定标准;②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实施;③患者均签字同意此次检测方式。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急性代谢紊乱疾病者;②肝、心、脑功能异常者;③合并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疾病者;④纳入研究前3个月已使用治疗肾功能药物者;⑤纳入研究前3个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如复方丹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⑥中途脱落研究者。

1.3 方法

抽取其空腹静脉血液3mL、早晨尿液10mL,抗凝处理标本,离心处理10min,800r/min,分离上清,并装入试管中,加入500u多聚甲醛2.5%,均匀混合,15min后,加入2mLPBS,离心处理10min,1500r/min,洗涤3次,再混入PBS,调备为血小板悬液,分装到3支塑料试管,加入100μL血小板悬液,再加入CD62p 20μL,避光放置 15min,再加入 PBS 1mL,均匀混合后,待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

1.4 指标判定

本研究中各检测均由医院检验科2名专业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若出现意见分歧则商讨确定。比较各组血CD62P、尿CD62P阳性表达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比较血CD62P、尿CD62P阳性表达率,对照组低于DM组、DNI组、DNII组(<0.05);DNI组、DNII组高于 DM 组,尿毒症组血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低于DM组、DNI组、DNII组(<0.05)。DNI组与DNII组尿CD62p阳性表达率差异小(>0.05);DNII组血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DNI组(<0.05)。见表 1。

表1 比较血CD62p、尿CD62p指标 (±s)

表1 比较血CD62p、尿CD62p指标 (±s)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与 DM 组比较,2)<0.05;与DNI组比较,3)<0.05;与 DNII组比较,4)<0.05。

?

3 讨论

目前认为糖尿病(DM)发病与环境、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病后,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症状,血小板受血糖刺激,释放量增高,激活血小板,对血小板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3]。同时,因DM病情发展,多合并脂代谢异常,高脂血症会加大血液黏稠度,会并发微血管病变。机体中部分毛细血管处于细小病变或破损中,存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且内皮组织、凝血过程中分泌的ATP血小板活化剂、凝血酶,对血小板活化有促进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溶酶体蛋白GP53、血小板表面的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附着在胞浆膜表面,加大纤维蛋白原暴露量,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 IIb/IIIa)复合物[4]。活化血小板时,释放细胞内容物到细胞外,参与组织修复、炎症、凝血、止血过程,间接或直接对血管壁基质和血管壁细胞,导致内皮细胞紊乱,血管内出现血栓和斑块[5]。

血CD62p属于黏附分子,主要因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合成,储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小颗粒中,当刺激到内皮或血小板活化时,血小板质膜蛋白与颗粒膜两者融合,出现在血小板表面。以往认为,导致尿毒症者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指标降低,损伤到血管内皮;近年报告称,尿毒症者出血原因为血小板功能异常,血CD62p可敏感且早期的评估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6]。本研究结果显示,DM者血、尿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DNII组高于DNI组且均组高于DM组(<0.05);同时DNII组血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DNI组(<0.05),说明且因病变的逐步发展,血小板活化有一定增高。本研究还表明,DN病变至尿毒症时,尿毒症组血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DM组、DNI组、DNII组,表明病变发展至尿毒症时,机体血小板活性降低,但仍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

综上,尿毒症患者机体中血小板活化降低,糖尿病者、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者随病情变化体内血小板活化均出现一定增强,临床通过测定其血CD62p、尿CD62p指标,利于早期监测和诊断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

猜你喜欢

糖蛋白微血管尿毒症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玉竹糖蛋白研究进展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中药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预防尿毒症的关键措施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P-糖蛋白表达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
尿毒症可以预防吗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