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错题集的整理和有效应用的研究
2020-11-09孙秋艳
孙秋艳
摘 要:初中数学涉及几何、函数、方程等多个知识点,相关细节问题较多,学生稍不细心就会犯错。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及时归纳总结错题,就无法对知识点有系统的认知,因而,对错题进行整理和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对数学错题集应用的作用及方法进行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题集;有效应用
一、初中數学重复出错的现状及原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都有这种困惑:很多问题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一错再错,而且这个现象基本每个学生都存在。对于学生在日常作业和测试中的易错题,教师通常都会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但是通过反复测试和调研分析我们发现,还是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同类的题目中犯同样的错误,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同类题目中犯错。
学生在同一问题或同类问题反复犯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日常作业和测试中的错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其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并没有对犯错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也没有对题目进行仔细研究;二是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暂时记住了解题的步骤,但是没有对错题进行自主反思,对题目涉及的系统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当习题题目发生改变时,仍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二、初中数学错题集整理及有效应用的意义
1.明确学习易错点及学习短板
很多学生在做错题后,不注意汇总分析,结果总是重复犯错。而错题集是学生学习错题的集合,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对其加以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弱项,以杜绝类似错误再次出现。将错题进行总结分类,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找出易错题型,并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找出学习盲区,提升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效率。
2.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学生对同一问题或题型反复出错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无数次强调的问题,学生还是一再出错,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对知识和题目的本质真正理解透彻。而错题集能够清楚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错的题目和题型,教师可以根据错题集的集中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步骤,找出解题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思考能力,利用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学生可以通过对出错题目进行分析,自主反思出错原因,提升对题目和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强化数学思维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归纳整理习题集也有助于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错误,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进而达到提升数学成绩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错题集整理及有效利用策略
1.有错必登,及时反思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登错习惯,告知所有学生使用错题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本身他们的思想就有抵触,执行就更是问题,因而要明确告知其错题集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减少日后的麻烦。首先,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错题登记本,以便登记和整理自己的错题;其次,要求学生做到有错必登,及时整理反思。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时效性较强的事情,因而,让学生趁热打铁整理错题,及时进行修订,能够加深其对错题的记忆;最后,教师应该定期让学生翻阅错题本,加深记忆,温故知新,让学生在积累中掌握更多知识。
2.指导方法,训练思维
错题集整理的过程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抓重点和典型,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提升应用效果。只一味将错题抄下来,不但起不到提升的效果,还会浪费时间。首先,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类汇总,将同类题目整理到一起,以便统一记忆;其次,要求学生在错题旁写上演算过程、解题思路和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清思路;最后,要求学生替换题目条件进行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记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例如,对于ax+by=c题型的方程组解答是学生的易错点,在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后,可以进行数字替换对学生进行锻炼,这一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3.自主反思,树立信心
教师在错题集应用的过程中起到的应该是引导作用,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典型错题,教师可以给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错误原因进行自主反思,找出自己解题中的存在问题,对解同类题型的要点进行标注,这样比听教师讲解更能加深印象。同时,通过自身思考和思维锻炼得出的结论能够降低学生再次犯错的概率,增强解题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四、小结
数学是初中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探究更多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错题集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知识短板,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而,教师应该对错题集加以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黎梅彬.错题集整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8(8):220-221.
[2]张丽丽.谈谈整理错题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