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五台行

2020-11-09王雪梅

大理文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五台山彝族

王雪梅

受朋友之邀,又一次踏进弥渡县苴力镇的五台山,踏进这片充满魅力的彝家红土地。

从弥城出发,一路向南,来不及惊叹金黄菜花和碧绿麦浪交织的美丽田野,车便向左转入苴力镇先锋村,继而转向苴力东部的五台公路,正式开启了五台之旅。五台公路是一条风景秀丽之路,沿路栽种的蓝花楹中间,能观赏到一片片的木瓜树,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火红得耀眼的木瓜花。

我们就这样在观赏中欢快前行,不一会就看到了五台山的“寨门”。穿过寨门,车在一棵五六个人才能合抱的黄连木下停下。现在正值春天,老黄连木树上到处长出嫩红的新枝,嫩嫩的、柔柔的,倍感亲切。儿时,总喜欢摘下这样的新枝,摘掉嫩叶放进嘴里解馋,也会采一大把切成小段放进碗里,再放上辣椒盐巴腌制后和伙伴一起分享。有时候折两段小树枝做筷子,有时候直接用尖尖的手指拿起放进嘴里,但一样吃得有滋有味。

大黄连木的西边,顺石阶而下,是一块青石板铺成的打歌场。打歌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娱乐方式,相传源于一场战争,当时彝族人民被围困山中,天黑夜冷,被困的彝族同胞生起火堆取暖。火堆取暖,暖了前边冷着后边,有人实在受不住冷,站起来围着火堆跺脚、舒活筋骨,最后大家都围着火堆跺起脚,转起圈,这样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打歌。更有趣的是,他们不停歇的脚步声和转圈时不断晃动的身影,竟迷惑了追军,让敌人猜不到他们到底有多少人马,也不敢贸然攻击,最后撤离。彝族人民认为是这种活动救了他们,于是延续下来,后演变为一种舞蹈,一种娱乐方式,每当逢年过节、娶妻生子等重大重要的日子都要以此庆祝。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二月十五、立秋等日子,五台人民都要在五台大寺举行打歌会。据考证,五台山打歌会已有600多年历史,选择这三天聚集大寺打歌是因为:正月初一庆祝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立秋会祈求丰收、庆祝丰收;二月十五可以算是“情人节”或相亲会。这天,弥渡、祥云、南华、巍山、南涧等地的彝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五台当地的彝族服装较楚雄、凉山等地的较为简洁纯朴,男的一般为黑褂,外穿羊披(用羊皮揉搓软和后缝制的保暖褂子),女的黑色对肩衬衣,外加黑底白线手工刺绣小褂,配上黑裤,整体感觉干净利落、清爽大方。

来赶歌会的人们,在打歌场吹起悦耳的竹笛,弹起欢快的三弦,跳起欢乐的打歌。打歌时,人少的时候围个小圈,人渐来渐多,圈越围越大,甚至是里三圈外三圈,统一的调调,统一的步伐 ,整齐、热闹。彝族之外的游客也被他们的欢乐感染,忍不住加入欢乐的海洋。欢乐的交融,文化的交融,和谐而自然。

参加歌会的人不仅只是打歌,他们还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彝族过山调。对面山坡上的人还积极回应。你来我往,你应我答,便是彝家人喜欢的对山歌。中年人借对歌、唱歌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以歌为媒,寻找知音伴侣。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唱的内容极为丰富,可以巧妙地询问对方事业理想、择偶标准以及家庭情况,还可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表达爱慕之意喜欢之情。这种对唱一般一对一,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有固定的调式,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如果对唱的青年男女双方喜欢,男方便会和家中长辈说明,备上四色礼(肉、酒、糖、茶)、请上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来来回回,三回九转,讨口八字,合婚。最后,如果双方同意,男青年就要留在女青年家生活。古老的习俗,男女青年同房同床,但这也是男女青年的相互考验。如果男青年不尊重女方,不会讨得女方喜欢。但如果一段时间后,男青年没有征服女青年,会被同伴取笑。同样,女青年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让男青年轻而易举得到,不能让人认为自己轻浮不自重。但一般在长时间共同劳作、共同生活中,他们都会相互了解,彼此爱慕,共建幸福家庭。

回转身,正对着大黄栗树的大门,便是五台大寺的入口。五台大寺是大理州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随着寺观规模的不断扩大,五台大寺成为辐射弥渡、祥云、南华、巍山、南涧,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圣地,已有600多年历史。

五台大寺占地4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831平方米。整体设计呈四方印形,布局井然有序。前后三进,皆依山顺势,逐级增高。寺内有五殿三阁,中央为玉皇阁,左有老君殿,右有孔子殿,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大雄宝殿南北两侧为观音阁和王母阁。观音阁、王母阁这两處建筑风格独异,造型新颖,样式相同,两相对称,都为上檐阁,顶为八角盔式攒尖顶,阁顶架斗飞檐,为一斗三翘,阁壁五面封闭,其壁面皆题词绘画,四周绘以翔龙八仙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藻井正中绘太极图,虎啸龙吟。观音阁南北两山墙各开拱券门一道,通南北耳房;额坊上装裙板,并绘有彩绘。其中一幅彩绘故事来源于《西游记》,画名叫《猪八戒绕七情丝》。看到这幅画,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娇俏美丽、调皮可爱的七蜘蛛捉弄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的情景。

在这些佛堂古阁里,不仅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彩绘,还有许多诗歌词赋。尤以被誉为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状元(杨慎)在嘉庆年间游五台时撰写的《弥渡五台山竹梅题诗壁》最具影响力。一座古刹、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历史,没有底蕴内涵,就如同有体无魄的稻草人,再怎么装饰都很难有吸引力。相反,如果多些文人墨客驻足流连,题诗作画,谈古论今,那它将更具魅力。

走出略带沉重的佛堂楼阁,是一个一个被阁楼分割开的院子,一个院子种了青青绿草坪,一个院子种着准备开放的牡丹,一个院落种着蓄力待发的梅树……但现在最惹人爱的是一院齐放的玉兰,打骨朵的、微开的、半开的、全开的,有的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妃,有的像翩翩起舞的宫娥,有的像跃跃欲飞的仙子,都一样婀娜多姿、明艳动人。花朵都一律向上。这种向上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想起儿时在密祉龙灯大会上看到的“迎高台”。装饰得色彩斑斓的彩车上,一位面容和蔼坚毅的“仙尊”,伸手举着一位彩裙飘飘的“仙子姐姐”。仙子或手捧蟠桃,或手提花篮,但都有一不小心就飞身入天的感觉。那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去密祉看龙灯,去到密祉必寻“迎高台”。现在想想,密祉的龙灯会何止“迎高台”引人入胜,那些各式各样而又栩栩如生的“灯”,一幕一幕博古通今的花灯小剧,一曲曲脍炙人口花灯歌舞,样样回味无穷,让人忘返流连。密祉和五台一样,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值得你用心体会。

我看过许多次玉兰花,唯有这次尽情欣赏它努力开放的姿态,尽情感受它一律向上的积极力量。也许是古刹特有的佛语禅音回归了我,安静了我,净化了我,所以我也忽然开明。这也算另一种“悟道”吧!

走完这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刚想离开,又发现出大门的院子左边立着一座石碑,碑文记载:“1949年4月,中共滇西工委领导下的滇西人民自卫团(八支队前身)三支队在弥渡建立不久,获悉国民党武装保五团突袭弥渡的情报,总部决定,三支队千余人移驻彝族聚居的苴力五台山进行整训,建立革命根据地。五台人民让出最好的房子,送上最美的食物,派出最好的子弟放哨和搜集情报,使这支刚接受整编就受到国民党军队追剿的革命武装站稳了脚跟。整训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指导,历时半个多月,部队建立起了严格的纪律制度,学会了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整训极大的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滇西的解放奠定了基础。”看完碑文,我立刻想起五台公路边上种的木瓜,也许那朵朵火红的木瓜花就是红色精神的象征。

五台大寺的管理员告诉我,五台人民特别珍惜这段“红色历史”,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宗旨,继而发展“红色旅游”。管理员边介绍边把我们带到大寺北边的平房,中间一间挂满整训服装,放着整训道具。到五台游玩的游客,参观了古建筑群的雄伟壮观之后,可以穿上整训服装,体验整训过程,记忆整训岁月。后院,有一间“红色陈列室”。陈列室门口有入党誓词,每一次重温入党誓词,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激动,都有一种庄重和自豪。陈列室里的东西很简单:只是军装、胶鞋、木桌椅、石臼、瓦缸、梭子、羊披等,但每一样都能看到当时物资的缺乏,生活的简单和艰难,也能深刻体会“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情义。

编辑手记:

登高望远,登的是一种心境,登的是对于美的一種沉迷,是对于内部寂静的一种追寻。此期的几篇旅游文章,都与山有关,但由于所登临的山不同,个人心境不同,以及个人角度不一,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感觉和风貌。《探访三阳峰》,写通过多次努力最终登顶的那种喜悦,但把笔墨更多放在了那种爬的过程中与不同风景的遇见,像岩梅、杜鹃、怪石等等,特别是岩梅,可谓风景绝美,观察细腻,让我们也跟着驻留,细品,赞叹不已。《华丛山之旅》,写去华丛山的所见所思所感,把目光落于华丛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把自己真正置身其中,用心用情感受独属于华丛山的优美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纯朴热情。《魅力五台行》,介绍了彝族打歌等传统民俗,对集儒释道为一体的五台山上的建筑,建筑之内的植物,五台山的红色旅游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描写。

猜你喜欢

五台山彝族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形象标识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