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传播话语博弈的解构分析

2020-11-06张译晟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国际传播博弈

张译晟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背后,中美国际话语博弈可谓是與情的“燃点”之一。文章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以疫情期间中美就“病毒源头是武汉”等论点的博弈话语为文本进行研究,解构文本的隐喻意义、消解论点的暗示性成分,从而实现反向立论、引发受众认同并基于新论点建立证据网。通过对博弈话语文本的深度研究与解析,有利于提升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力,在国际话语博弈中赢得更大主动权。

[关键词]国际传播;博弈;解构主义;文本隐喻;新冠肺炎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是对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对既有的固化思维、概念和结构的一种挑战与消解,覆盖了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等多学科、多层面。因此,解构主义思维作为本文的一种分析视角,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国际传播内容作为文本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博弈中对文本隐喻的消解与重构。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话语博弈背景

作为对新冠疫情的“首先报告”国,我国在疫情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国际舆情压力。追根溯源,这些压力一部分是来自于人们对于未知病毒正常的恐惧心理,另一部分来自于掺杂了以美国为首的政客及政党利益的煽动。时值美国大选之年,政治阵营借疫情之题发挥,企图甩锅中国以逃避本国防疫不力的责任;相关种种言论,作为“中国威胁论”变体的特征非常明显。在恐惧和推卸责任两种心态的交织下,病毒从天灾被抹黑为人祸,诸如病毒出自“武汉病毒实验室”等言论甚嚣尘上,导致世界各地华人遭受施暴的情况层出不穷。

这一现象怡印证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風险社会》中提出的观点,基于风险判定的争论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表现,因为风险的定义关乎风险分配、预防措施和补偿的界定,这一点是直接与利益相挂钩的。针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博弈,学者赵可金也提出,疫情“引发的不是全球化的倒退,而是全球化的自我调整”。

针对此次疫情,国际舆情分为两个阶段和两种态势。舆情第一阶段在1~3月,时值我国国内疫情形势最为严峻时期,举全国之力增援武汉、并在各省内实施严防严控;此时国际舆情的焦点关注在于是否将中国界定为“疫区国”、中国是否有能力控制住疫情以及病毒源头等问题。3~4月是国际舆情的第二阶段,国内外疫情情况出现反转,我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全球疫情的暴发,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尤其在6月份非裔男子被白人警察跪压锁喉致死事件引发的全球各地大规模抗议集会,更加速了全球疫情的爆炸式增长。在这一时期,国际舆情呈现两极分化特点,一种声音是对中国援助的衷心感谢,中国在自身抗疫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依然为世界各国提供有效抗疫援助,贏得了各国赞誉,比如中国援助抵达之时,意大利全城奏响中国国歌,再如塞尔维亚总统亲吻中国国旗并将两国国旗紧紧系在一起。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是“罪魁祸首”,认为病毒从中国首发后“感染世界”。根据《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主任李洋的研究,2~3月期间西方媒体对华负面态度依然明显。

二、解构主义与文本隐喻

解构主义是本文对于本次新冠疫情事件国际传播内容分析的主要视角。从解构主义视角对传播文本进行分析,消解文本中必然出现的隐喻现象,破解隐喻正是消解论点意义的关键一步。上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在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其思想中对结构主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消解具有深刻意义。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提到,解构主义“开始拆毁所有源于‘逻格斯意义的意义,但不是毁坏,而是清淤和解构"。所谓“清淤”,即消解文本论点的隐喻,将既有文本的隐喻意义进行消解、拆分。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一个明晰的概念去构建另外一种模糊的概念,使受众发散既有思维认知,从而达到获取认同的目标。

文本隐喻大多为影响受众观点,因而常是带有比较强烈的倾向性色彩。正如传播学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中所阐释的原理,由大众传播构建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真实的社会环境本身,人们大多通过载体(文字、图片、视频等)而对事物产生认知。语言是人们构建世界和认知世界的钥匙,文字符号本身已天然带有隐喻意义,再通过索绪尔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构成以语法构建更明晰的概念,从而生成文本意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倾向性的文本用以刺激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本文用解构主义视角来进行观察的也正是文本隐喻意义的消解过程,也即所谓的“清淤”过程。

三、新冠疫情下国际传播内容解构与话语博弈

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舆情应对中,我国主流媒体运用了多元传播渠道与多种表现形式来进行博弈应对;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角度解构内容文本,从而分析出话语博弈规律。

以牙还牙是最为直指人心的博弈方式。比如针对特朗普一再在公开场合称病毒为“武汉病毒”、坚称“病毒源头是武汉”这一说法;从文本隐喻角度分析,这一论点暗示性地将中国推至这场全球疫情的“始作俑者”的位置,为“病毒人造论”以及转移本国民众愤怒情绪打下铺垫。对此,新华社明确提出我国对疫情的“首先报告”并不等于“病毒源头”,并举例“艾滋病毒感染病例最初由美国报告,但起源地有可能并非美国”;破解“武汉病毒”称谓的隐喻意义,并且以美国自身的案例作为类比,重塑受众认知。

再如,为消解“中国向世界散播病毒”的这一言论,我国提供了明确的时间和数据比对,武汉封城时美国只有1例确诊病例,10天后美国针对中国封闭边境时,美国有8例确认病例;然而在4月初武汉解封时,美国确诊病例已高达40万例,两个月后又暴增至238万例。可见,美国早在疫情初期就对中国封闭边境,完全不可能有来自中国的病毒“输入”,反而是美国国内疫情防控不力导致感染人数持续增长,并将本国病例传至其它国家;对于美国炮制的谣言予以精彩的回击。

权威信源佐证,让声音回归理性。在本次反击污名化舆情中,我国媒体及官方渠道大量援引国际权威信源作为有力佐证,包括作为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的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世界权威医学杂志英国《柳叶刀》杂志、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美国疾控中心官网、美国国家情报部门官网,包括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对于病毒最佳命名原则,以及来自美、英、澳、日等国家数十位权威医学专家对于病毒的独立研究与鉴定。

反击举证,揭露美国对我国污蔑背后的利益动因。时值美国大选之年,特朗普政府防疫不力造成的全美新冠疫情大流行事实,让其大选连任雪上加霜。出于政党利益考虑,“甩锅”给中国成为特朗普政府的“绝佳选择”。美国(政治报》曝光了一份共和党发给其各地竞选团队的备忘录,备忘录中将攻击抹黑中国作为本次疫情的危机公关核心口径。同时,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也揭露了美国政府企图像当年炮制“伊拉克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试图用子虚乌有的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源于武汉病毒实验室”。以上两点栽赃事实都由美国本土媒体进行曝光,并由我国媒体向国内进行报道转述。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斷揭露美国防疫不力的事实,比如人民日报社旗下知名新媒体IP“侠客岛”,揭露了美国公立养老院防疫不力,导致养老院中老人因新冠去世的人数占到了全美死于新冠疫情人数的1/3的事实。再如新华社国际部高级记者运营的知名新媒体,揭露美国医院数据造假、操控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

四、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舆情话语博弈的阶段性结果与启示

在我国以抗疫实力和国际援助实际行动,配合国内国际传播的多重努力之下,舆情虽然依旧两极分化,但正向评价比重已逐渐增大。根据胡正荣等学者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但国际话语权仍然控制在西方传媒巨头手中。但根据6月底国际舆情观察,西方主流媒体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德国之声等媒体对于中国的态度具有明显改观,如(华尔街日报》援引世界银行预测“中国是今年唯一可能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等论点无疑是对于中国抗疫成果以及复工复产成果的肯定。

总之,东西方文明差异与意识形态冲突一直是国际传播中的鸿沟所在,具有深刻本民族意识形态烙印的文本隐喻,以及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集体无意识”很难被一两次大事件的辩论说理所解决。国际舆情事件层出不穷,传播话语博弈以及对于文本隐喻的解构与重塑也将不断循环往复,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博弈催动我国国际传播话语博弈能力持续迈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值得一提的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的妻子玛格丽特在本次疫情中患新冠肺炎不幸去世,也谨以本文聊作纪念,

[2]赵可金.疫情冲击下的全球治理困境及其根源[J].东北亚论坛,2020(4).

[3]李洋。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外舆情的分析[J].对外传播,2020(4).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国际传播博弈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重塑与解构
疯癫亦梦幻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