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网络谣言传播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研究

2020-11-06董维娜魏咪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

董维娜 魏咪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类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影响深远,特别是对处于拔苗孕穗期的大学生具有深远影响。从疫情网络谣言的基本问题入手,深入阐释了疫情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并从各个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与此同时,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价值引领;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构建育人体系;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为关键,营造清朗环境;以塑造优良家教家风为基础,着力言传身教;以主动调节心态为根本,强化认知能力五个方面深入探寻了路径。

[关键词]疫情网络谣言;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路径

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重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在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深入掌握疫情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一、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问题

网络谣言是谣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没有事实根据且未被证实的消息以及带有目的性、指向性、攻击性的话语,往往呈现内容广泛、速度迅猛、迷惑性强等特点。疫情网络谣言主要是指在重大疫情突发期,个体或群体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疫情消息或情况,从而造成信息异化。

新型冠状肺炎发生以来,各类有关疫情的网络谣言大肆滋生、频频出现、特点明显。

一是传播速度迅猛化。

传统谣言的传播条件较高,谣言的传播主要以口耳相传为方式,传播者、谣言接收者双方若要完成谣言的整个传播过程,需要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否则无法完成谣言的传播。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谣言的传播已经完全突破时空限制,新型冠状肺炎期间,个别抱有仇视心理的人其谣言传播速度已呈现“爆炸式”、“大规模”“大范围”“圈群化”特征。

二是传播内容广泛化。

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的谣言的议题主要涉及病毒信息谣言、病毒传播类谣言、感染症状、个人预防、家庭预防、公共措施、交通信息、感染案例、患者信息、救援信息、专家信息、国际信息、消防安全、其他等类,内容大都涉及公共利益,备受民众关注。

三是传播话语修饰性。

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加之以“神预测、神秘”等词汇,并以感叹号、双引号等加以修饰,以博得公众的同情和信任。

四是传播技术迷惑性

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对视频、文字、图片等进行“重塑”,具有很强迷惑性,致使公众无法辨别真伪。如网上出现的“钟南山看望林正斌”视频等。

二、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心态问题是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学科和专业研究的重要问题。学科专业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对社会心态的内涵界定自然不同。社会学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心理的界定更加关注社会心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作用;哲学研究者则是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去界定社会心态的内涵,如胡红生认为社会心态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在他看来,无论是社会心态还是社会心理,均为社会意识层次结构组成部分,而社会心态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则是从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阐释了社会心态概念。丁水木将社会心态等同于社会心理,强调社会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环境、经济和政治制度对这种社会心理有所影响。王俊秀将社会心态视为转型社会一种宏观视角的社会心理研究,认为社会心态是影响个体行为的模板,是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普遍心理特点与行为模式。

综合各学科、各专业研究者对社会心态的认识,可以将社会心态概括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是一段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新时代,“95”“00”的部分网络原住民,以“丧文化”“佛系”的心态、以“泛娱乐化”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自我解构和重构,而其社会心态往往带有盲目从众性、情绪易感性和价值多元性等特征,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多重矛盾、社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社会心态往往借助网络之势,迅速传播、解构、异化,成为诱发网络谣言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時,消极社会心态在全媒体时代不仅容易引发社会舆论,而且其与网络谣言的结合,更容易造就网络谣言的爆炸式传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民族复兴大任。青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重要群体,其社会心态事关民族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群体、重视社会心态的培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再次明确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任务,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为进一步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明确了方向。作为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引导大学生有效调解消极社会心态,引导其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疫情网络谣言传播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从三个层面集中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的是国家的意志,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通过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疫情网络谣言大肆传播之际,理应通过教育引导、大力宣传等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推进大学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远大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认同,引导教育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构建育人体系

高校承担着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时代重担,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疫情网络谣言滋生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统筹推进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资助、服务、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协调发展,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大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认识、正确辨别疫情网络谣言;深入挖掘专业课、基础课以及各类课程育人资源,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心同向;教育引导新时代医学生立足专业,投身岗位和各类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易班、学习强国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需求和特征等网络平台;深入挖掘各类群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作用;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在疫情网络谣言滋生前、中、后三个时期给予学生密切关注;及时关注因疫情致贫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给予一定经济帮助;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党务干部等主体力量,给予学生关心关爱,疏导学生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等等。只有十大育人体系协同推进,紧密配合时,学生才会在疫情网络谣言滋生时,以积极的社会心态应对疫情网络谣言。

(三)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为关键营造清朗环境

疫情网络谣言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策法规存在“缺位”现象,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待完善的情况。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科技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网络带来机遇的同时,大量污浊的内容也被传递,不良思潮涌动、不法分子作梗、不当言论充斥,基于此,政府尤其要注意网络平台在舆论导向中的作用。

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出现的各类有关疫情的谣言,要高度重视、及时发声、精准辟谣、及时制止;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社会正能量,讲好抗疫故事、传播好抗疫声音,鼓励大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要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建设中;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加快构建网络空间治理法律体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力度,对危害国家安全、造成社会恐慌的网络造谣者、恶劣行为严惩不贷。加强国内外信息联动共享,实现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共贏";积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网络空间作战队伍。

(四)以塑造优良家教家风为基础着力言传身教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指导性的精神和强烈的情感纽带,家风具有传承性、实践性等特征,优良的家风家教会对整个家族、家庭以及家庭中的个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任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优良的家风、优秀的父母才能造就风清气正的社会,才能塑造具有美好品德、积极心态的孩子。针对网络疫情谣言的传播,父母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上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网络疫情谣言的本质、特征以及危害,确保自身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要充分认识到家风家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以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引导孩子;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会对孩子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父母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和睦,会让孩子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反之,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处于紧张不安躁动状态,在这种不良家风家教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极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心态消极,特别是疫情期间,家庭成员集中,若父母、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心理扭曲、心态消极的孩子会通过某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科学的教养方式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利器,科学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样也关系到孩子能否树立积极的社会心态,作为家长必须明确孩子的特点并运用适合孩子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方式去加以引导。

(五)以主动调节心态为根本强化认知能力

大学生主动调节心态、理性认知对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往往带有感性化、情绪化等主观色彩,极易造成不良情绪。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客观理性的认知,要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理性思维;要用乐观心态去发现社会的正能量,

如在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医务工作者,用正能量去减少消极心态的产生和发展;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去认识社会整体发展,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好和坏,从而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提高自我甄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参考文献:

[1]杨宜因.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2]林于梁,于广登.网络谣言传播与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5).

[3]杨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2).

[4]李迎霞,卢黎歌,武星星.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研究——以陕西省6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2019(06).

[5]張晓庆.“丧文化”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青年教育,2019(06).

[6]邓志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代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

[7]苏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社交网络新阵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4).

[8]奋力谱写新时代公民道德坚实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9-11-27(01).

[9]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启动[N].人民日报,2019-1-4(07).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
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路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