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舌尖”时代新媒体纪录片的真实性考量

2020-11-06薛羽佳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时代

薛羽佳

[摘要]“后舌尖”时代,美食类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各大视频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独特性和竞争力,不遗余力转变营销思路,将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细分,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潜移默化改变年轻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因此,“后舌尖”时代,纪录片真实性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后舌尖”时代;新媒体纪录片;《早餐中国》

目前,中国纪录片产业呈现出多维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带来了表达空间的无所不至和影像类型极大的泛滥,中国公录片产业呈现出多维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带来了表达空间的无所不至和影像类型极大的泛滥,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短视频纪录片,各种大众文化形态的纪录片层出不穷。近些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不经意间卷起的“舌尖热”,美食题材下的纪录片相继而出,“舌尖”系列预示着纪录片进入品牌化、工业化时代。目前各大视频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独特性和竞争力,不遗余力转变营销思路,将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细分,持续挖掘、延展,然而变换形式,重新定位制播理念、市场化路径在如今的市场上都是空谈。美食类纪录片“换汤不换药",一方面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纪录片创作,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信息接收的习惯,内容制作上由横向转到纵深,同质化倾向严重,改变年轻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后舌尖”时代纪录片的内涵以及对于纪录片受众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在于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是电视纪录片的基石。目前,中国纪录片产业呈现出多维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带来了表达空间的无所不至和影像类型极大的泛滥,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短视频纪录片,各种大众文化形态的纪录片层出不穷"。近些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不经意间卷起的“舌尖热”,纪录片进入品牌化、工业化时代。各大视频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竞争力,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纪录片创作,将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细分,《夜宵江湖》《人生一串》《早餐中国》等美食类纪录片大量浮现,但从真实性来衡量,与纪录片的属性相差甚远。本文以《早餐中国》为例,对目前新媒体时代,纪录影像泛滥的现象进行探讨与反思。

一、内涵匮乏华而无实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纪录片的颠覆性远远超出了虚构片,因为数字影像触动了一向倚重影像真实的纪录片最敏感的神经。随着4K超高清影像技术的发展,画面分辨率提升使得真实环境中更多细节通过影像进入了受众的视野,然而,画面质量的清晰与否并非是观众接受纪录片的首要审美因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运动”、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美学风格都充分说明了“真实”才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呈现和表达,才是观众的审美要求。

巴赞曾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了电影影像基本特性,他称“摄影机的客观性可以赋予影像以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具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而《早餐中国》所代表的新媒体纪录片,无实在意义过度炫技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丧失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准则,也改变了影片的性质。《早餐中国》等新媒体纪录片广泛使用互联网流行词汇,借鉴当下网络综艺制作热门的花体字幕、表情包等元素,利用贴片式动画,填补镜头中的空白,完全颠覆了纪实影片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功用,消除了严肃感,强加编导的主观意图,阻碍受众对于纪录片多元化理解,创作团队更像是带有游戏性目的制作了一档综艺节目。除此之外,這类网络纪录片有故意讨好受众之嫌。巴赞在阐释电影影像基本特性时的依据就是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而《早餐中国》导演运用字幕构建了被摄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字幕由画面外走入画面内,影响被摄者的行动,同时左右观众的情感。纪实美学所强调记录客观世界,严禁拍摄者的主观介入,追求零度情感被颠覆,观众无暇亲身体味和思考,使得纪录片的思想内涵匮乏,很难称之为纪录片。

二、类型杂糅商业泛滥

《早餐中国》通过碎片化剪辑在6分钟左右时间内完成对某地方美食的记录,在当下新媒体环境内,对应信息时空的碎片化和受众快餐式接受信息的需求并不为过。回顾纪录片发展史,纪录短片的确是纪录电影的初始样态,但纪实美学的基本要求是记录时间的连续和空间的完整,从而保证世界的完整性和原生状态。《早餐中国》并非是对时间的凝练,而是切割,再利用字幕、贴片动画等外在形式弥补信息,使得画面成为文字语言、动画特效的附庸3。

《早餐中国》无论是形态还是传播方式,都凸显了制播方整合的互联网思维。在内容的传递上,通过视频平台和QQ音乐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在纪录片尾声刻意使用一首与老板叙事相关的老歌作为主题曲,画面内容包括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市井街道和当地普通百姓,期待通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怀旧老歌勾连起受众的回忆,声画关系倾斜甚至断裂,未免过于程式化和刻意烘托情感。除此之外,网络微纪录片其属性中自带有的“权威、完整”的文化形式被商业的工业性腐蚀,《早餐中国》每集会在影片某一空镜头中利用贴片图标注出商家地理位置,在纪录片结尾也会再强调一次商家信息。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接受解放了纪录影像表达的自由性。对比来看,《舌尖上的中国3》在豆瓣评分上仅有3.8分,不少网友质疑其科学性及商业化,而《早餐中国》在每一集的最后的店址信息不但没有引起观众对广告的反感,反而这种短视频美食探店模式在腾讯视频纪录片影响力榜单排名第一。网络新媒体纪录片类型杂糅,其呈现效果更像是一款生活服务类节目,兼具了实用性和商业化,利用大众心理纪录片应具有的“真实性”特点,将商业产品线上到线下进行连接,对这种转变的接受体现了传统媒体至网络媒体观众的接受与包容。对现实的真实感知是人一直的追求,但是对真实感知的层次随着介质时期的演变而发生不同。传播媒介改变人们的认知、思维和审美,影像此时应具备自觉性,而非一味生搬成功模式以讨好用户的喜好。“媒介即信息”,网络平台将纪录片的媒介功能属性和商业属性被放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性也必须随之减弱,追求“独立精神”与“原生态纪实理念”作为一种与“权威”并行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在如今网络自媒体拍摄的独立纪录片也比比皆是。然而面向大众的“优爱腾”等视频平台,纪录片市场下沉,画面的指向更为具体,极大地压缩了观众对现实生活思考的空间。

对纪录片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终于开始了全民性的纪实影像启蒙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实逐渐地被虚拟和复制,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纪录片影像的真伪日益扑朔迷离。即便是在今天,纪录片最有力量的美应该来自真正的客观世界,这种美的力量足以胜过一切附加在画面之上的文字和动画4。网络视频平台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和IP授权、版权售卖、衍生品开发,对于新媒体短视频纪录片的要求是以受众需求为核心,以培养用户观看纪录影像的习惯为目标,不急于获得高额利润。新媒体纪录片的确调动了用户观看“纪录片”的兴趣,甚至养成了观看“纪录片”的习惯,但却也改变了用户对于真实纪录片的看法。

多年来,中国纪录片一直扮演意识形态宣传、文化传播与美学引导的角色,而产业属性几乎缺席。《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品牌,在工业化生产、品牌化运营上取得了重大进步。《早餐中国》所代表的短视频纪录片沿用《舌尖上的中国》打造出来的独特的“后舌尖”美学规律,将镜头对准了早餐店铺老板,通过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的梦想、情感与坚持支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隐性主流文化形态作品,易于受众接受,但花样的技术都是纪录片表现的一种手段,无论是篇幅的缩短还是综艺节目效果的增加都不应该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目的。感官体验和视觉惊艳能为纪录影像加分,但不能成为纪录片的全部诉求,纵然纪实美学所强调的真实很难实现,拍摄者只能是相对接近,但人类从来就不满足于表象的客观真实,本质真实与审美真实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短视频的议题势必是浅层的,其体量的大小导致短视频纪录片无法展现时间跨度,其对中国美食和人物的记录仅能停留在表面,呈现了一种躲避崇高的审美特征。纪录片本质上还是要面对严肃社会议题,如何能够使得纪录片具有艺术性兼具商业属性,不是一味地培養观看纪录片的“用户”,而是培养观赏纪录片的“观众”,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意识到自我主体意识的回归,思考如何在纪录片产业资源整体有限的情况下,彰显出纪录片作者个人真实的美感,对纪录片本应呈现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做更多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1][3]曹坤.关于纪录片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03(5):74-77.

[2][4]孙红云.影像的焦虑——论数字时代作为视觉证据的纪录影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75-81.

[5]张同道,“后舌尖”时代的中国纪录片产业图景[J].当代电影,2015(05):111-113.

猜你喜欢

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进入多彩眼妆时代
雌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