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马精神”

2020-11-06刘祯文

丝路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时代

刘祯文

摘要:“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要弘扬“蒙古马精神”。弘扬“蒙古马精神”,不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提法,而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行动。本文笔者针对如何弘扬“蒙古马精神”作出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蒙古马精神”;新时代;内蒙古人;精神气质

“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弘扬蒙古马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用“蒙古马精神”勉励我区干部群众,对内蒙古提出了殷切期望。这既是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精神的认可,也是对内蒙古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动员。

内蒙古自治区从成立到建设成为模范自治区,从百业待兴到今天昂首阔步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切都凝聚着草原儿女的聪明才智、浸透着草原儿女的辛勤汗水。蒙古马对各种严酷环境的适应度,成就了蒙古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大草原特有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蒙古马精神”特有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核心要素,更赋予“蒙古马精神”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坚韧不拔、善于斗争、勇往直前的丰富内涵。

一、忠于职守的“蒙古马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1957年5月,为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乌兰牧骑就演出。队员们多来自草原农牧民,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成为农牧民生产生活上的好帮手,并向农牧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62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忠于职守,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应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大力弘扬忠于职守的“蒙古马精神”,做无私奉献的忠实践行者,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二、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抚育“国家的孩子”的草原额吉都贵玛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19岁的都贵玛用温柔的爱和宽广的胸怀,辛苦养育来自南方的28名孤儿,毫无怨言。养壮、送走孩子们后都贵玛又积极参加旗医院的学习培训,主动向苏木其他医生学习取经,自学蒙医药知识,成为当地有名的妇产科大夫。十幾年间,都贵玛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保护神”。

抚育28名南方孤儿、挽救40多位妇女生命的感人事迹,如今已78岁的都贵玛老人甘于奉献、不畏艰难,生动诠释了超越地域和血缘的人间大爱,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蒙古马精神”,做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者,更是深入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坚韧不拔的“蒙古马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内蒙古的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扎实”的总体要求,强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鄂伦春自治旗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是全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和经济社会条件制约,加之地处偏远,当地农牧业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农牧业发展,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借助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开始发力,做足“林”文章,发展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种植、特种养殖等林下经济,把菌包变“金银包”,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新路。为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鄂伦春自治旗依托京蒙帮扶协作,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四座食用菌包厂和200多座大棚。新研制的液体菌种培育期仅需5天,大大短于普通固体菌种一个月的培育期,生产效率和收益得到明显提升。

长期以来,鄂伦春自治旗的老百姓坚韧不拔地开展与贫困的“斗争”,充分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做政治信仰的坚定捍卫者,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改变了原有的生活面貌。

四、善于斗争的“蒙古马精神”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入阐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殷切希望。面对当前和今后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内蒙古生态环境呈现明显“两面性”,曾经,绿色对于生活在库布齐沙漠的老百姓来说尤为珍贵,荒漠化严重制约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人就开始了治沙探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利好新政,杭锦旗人靠着艰苦奋斗和接力传递的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让5000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在长期与沙漠做斗争的实践里,当地人一茬种不活再种一茬,一块治完再治一块,硬生生把沙漠腹地明沙变成绿洲。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齐沙漠治理进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并侧重把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群众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性支撑的新模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与沙漠做斗争的时间里,库布齐沙漠所在地的老百姓发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吃苦耐劳的时代奋斗者,筑牢了祖国北疆这座万里绿色长城。

五、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并非一帆风顺,1945年9月,补英达赖等人成立所谓“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大造分裂祖国的舆论,制造国际影响。乌兰夫同志仅带少量随从人员日夜兼程,奔赴温都尔庙与补英达赖等人展开七天七夜的谈判,最终将政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周恩来曾经在一次会议上称赞乌兰夫“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是真正的单刀赴会”。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内蒙古人民,充分发扬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做勇敢无畏的继往开来者,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立了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来说,更加需要“蒙古马精神”等中国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助推力。新时代,内蒙古人也将继续做无私奉献的忠实践行者、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者、政治信仰的坚定捍卫者、吃苦耐劳的时代奋斗者、勇敢无畏的继往开来者,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将“蒙古马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J].江汉论坛,2007(08):7—10,99.

[2]路冠军.“蒙古马精神”的生态文化阐释[J].前沿,2015(05):119—121.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