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2020-11-06吴道赟胡换芹

丝路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吴道赟 胡换芹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深刻阐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职业教育服务视角及功能出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定基础的七大战略之一。而要想让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施行,那么必须和农村职业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教育行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乡村振兴才有人才的支撑,产业发展才有十足动力,乡风文明才有根基,乡村治理才能找准切入点,生态宜居才能找对途径,生活富裕才有保障,进而带动整体乡村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能力建设

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就需要将农村主体发展与职业教育紧紧联系起来,振兴乡村是首先是人才振兴,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各类型人才,进而提升整体乡村劳动者素质,培养绿色发展意识,营造乡风文明的环境。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时”,利用好“势”,职业教育要服务好地方经济、服务好区域发展,就要具有适应和服务好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才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方向和路径,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蓄势而发、趁势而上。比如产业发展对新农民的技能提出挑战,这是新业态发展的最终归宿;生态宜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更高;乡风文明如何重构才能“留住”乡愁“守望”乡愁“传承”乡愁;“后乡土中国”的治理效力,达到最终实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精神需求,让百姓收获更多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所以职业教育要准确把握形势,针对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培养培训技能人才、为乡村治理储备后备力量;夯实乡风文明这个根基,挖掘民间文化链,从而“留住”乡愁“守望”乡愁“传承”乡愁;通过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学思践悟”育人模式和智力资源,把为乡村生态文明培育新型职业人和乡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建设主力军,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盆满钵满。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职业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一、应势而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兴旺的能力

一产一业总关情,提升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引擎,是释放农村经济活力的根本。如我们贵州,完全可以立足村情,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山地资源,打造山地立体经济,做足、念好“山字经”,真正做到突出特色,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引领群众致富。要管好村级治理,巩固脱贫成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新图景,必须解决好就业和产业“两条腿”。就业、产业“两条腿”协调发展,才是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最直接、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方式。

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先是要培养能服务于农业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专家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管理型人才和后备干部,才能有条件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才会有能力挖掘农业产业价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完整利益联结机制。

综上,职业教育应国家战略之势,谋职教发展之路、服务农业产业之能力。职业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需夯实学校发展基础。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足,特别是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而贵州就是典型之一。作为学校要主动向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和政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保障涉农专业建设和师资发展的资金需求,保障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第二,正视专业建设方面。通过调查,职业教育特别是贵州省的职业教育涉农院校屈指可数,院校涉农专业寥寥无几,尽管是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确定、实施方案体现不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技能(技术)和智力支持服务针对性不强。既然是应乡村振兴战略之势去谋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兴旺的能力,主动思考,立即行动,设置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规划相应的专业,进行技术研究,培养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农业产业技能人才和专家型人才。例如,农业产业化人才需求,如农业种植人才(中药材、水果类、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生态蔬菜基地)、民族古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民间传统手艺人继承人培养、园林造型培育师;养殖能手(牛、羊、鸡、猪);村办企业或合作社管理人才。总之,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将大有可为。

第三,要强化师资建设。职业教育连接着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师资水平和结构决定着培养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授“业”之师,我们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然而现实却是专业教师不专业,双师型教师也不是真正的多面手。所以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培育大批知农、懂农、爱农的新农民,为新业态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储备师资力量,从而优化农村三产人力资源结构,推进三产高度融合发展。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建设。有了专业、师资建设铺垫,探索“产教融合、校农一体”之路,为职业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以“產”为体,以学(生产)为用,我们的培养对象才能学到真本领,我们教师也能教出真水平,职业教育既适应了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也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最终实现校农双赢,教产共荣。

第五,要做强培训(实训)建设。职业教育连接着人才培训和社会服务,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与产业联系最紧密。依托“1+N”证书体系,在“N”上做文章,重点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切实做强农民增收的“第二条腿”。同时,针对产业特点培训所需要的新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社管理员、村干部。

第六,做实“教育+互联网+农业产业”建设。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振兴、是农村农民振兴,只有强化“三农”、教育和互联网联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三者联动,向智慧农业发展,发展共享农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红民宿产业、康养产业才有更大可能。当然,这就对技能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培训这些“新农人”是职业教育基础功能,因为农业人才的质量是支撑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业态的纽带。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连接着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农业产业的成果是将知识或技能变现的有力佐证,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互联网是农产业成果变现的有效途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第七,要做好“试验田”建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学校可以依托“创业讲师”“网创师”师资或指导村级致富带头人摸索“平台公司+合作社+银行+人资社保中心+农户”经济合作组织架构这块试验田,也可以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做好产业升级和产品研发“试验田”,如:特色品种养殖产业,可以试行“分户散养”,给老百姓提供“本钱”,利用自己现有的圈舍,结合技术培训知识开展,同时也可开辟小面积新品种的种养殖试验。

二、因势而动,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生态宜居的水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脱贫攻坚的实施相对地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容整洁。而生态宜居,既是农村生态文明内在价值的更高追求,也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高度体现,绿色富村、绿色富民,让绿色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永动力。因势而动,以绿色发展为基调,职业教育利用智力资源,强化科技驱动,强化乡村发展规划、粪污处理、民族民间工艺、非遗传承人、绿色种养植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后续支持服务能力。职业教育结合当地实际,保护农耕文化,加强后乡土文化建设,留住守望传承乡愁;通过教育帮助其养成垃圾分类、清洁取暖的生活习惯,塑造其节约能源绿色生活行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产生活理念,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助力实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生活氛围和生活场景。

三、顺势而为,拓宽职业教育服务乡风文明的功能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根本,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首先,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学校专业特长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结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AI、VR、新媒体和自媒体大力宣传非遗古法、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既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又体现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其次,变换乡村文化载体,旅游文化大融合。以文为魂,旅游为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辅以民宿、生态农庄采摘园等。如将古城镇遗址(烽火台)、宗教场所、红色文化、三线精神、历史文物、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通过影视制作、卡片或纪念册等方式,串点成线,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展示劳动人民使用的器物,如木器、石器、铁器、雕塑等弘扬“匠人”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要勇于做党的政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乡村发展的记录者、乡风文明的推动者、乡愁的守望者。

四、蓄势而发,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的模式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所以乡村振兴根基于农民,实践在于农民,出路在于农民,满意在于农民。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有效的乡村治理不仅消解矛盾还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来说,出众的管理人才是必须的;对于“后乡土中国”的治理问题,不仅仅需要有能力的“大官”,更需要一个爱农民、知农村、懂农业的“小官”,这些人不仅带来资源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系统性的工作机制,还要是愿意在农村创业,在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于乡村治理以及乡村发展的人。所以优先考虑配备“三农”干部,留住一批优秀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是尤为重要的,职业学校也可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尤其是涉农专业教师驻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帮助对农村进行合理的治理与管辖。职业教育可以加强乡村管理人才的培育,发现、挖掘乡村领导人,然后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培训以及教育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乡村中应有的定位以及当下管理乡镇的不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行之有效的乡村管理人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开拓者。

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抓好支部自身建设,以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群众优势。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模范带头作用,不断聚民心、汇民智,形成“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五、趁势而上,实现职业教育保障农民富裕的能力

前文所讲,增加增收,必须是就业和产业“两条腿”走路。就业、产业“两条腿”协调发展,才是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最直接、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方式。让农村真正呈现一幅“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闲适喜悦的图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做强做大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人力红利,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这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应有之意,要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不平衡变为平衡,充分体现农民意志和利益,就要看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否满意,把农民是否实现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职业教育通过涉农专业建设和完善培训体系机制可以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就业(创业)和生活,农民通过接受更多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其就业创业的概率,提升其生产生活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收入或提升生产经营及绿色发展能力,继而提高家庭收入,实现生活富裕。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是我国完成全面小康所必行的道路之一,抓发展、强技能、创绿色、齐意识、富腰包,先抓职业教育,保证劳动者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才文化水平与管理能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施行,再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人力资源中心”的模式,让百姓在家即能工作,在家就能挣钱,最终留住“人”。对于乡村振興来说,一切都是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人才,更是人口、人力资源,只有“人”的资源水平上升,乡村振兴才可能不是一纸空谈。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②《周易》之《贲卦·彖传》

③习近平《摆脱贫困》,2015年7月

④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⑤蒋洪.新时代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131-132.

参考文献

[1]张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境遇定位与出路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11—12.

[2]佛朝晖,陈波,张平弟.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60—66.

[3]廖远兵,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2):11—17.

[4]石丹淅,新时达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0):5—11.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