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2020-11-06尹文钦

关键词:预习数学

尹文钦

摘 要: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遇到疑难问题都可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请教教师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的知识,很多复杂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预习中发现并进行拓展延伸,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数学;预习;预习能力;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083-2

小学数学预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因为数学预习是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帮助学生内化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渠道,同时数学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学法。学生只有接受教师对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设定有效的预习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预习目标的忽视,往往导致學生对预习无所适从。我们听到很多老师在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页,某某内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养成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

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预习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首先,布置的预习作业尽量形式多样;其次,布置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最后,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要有层次。例如在布置预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按比例分配的解决实际应用》时,例如红花、黄花一共有60朵,红花与黄花朵数的比是1∶5,求红花有多少朵?黄花有多少朵?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针对红花与黄花朵数的比是1∶5你是怎样理解?并且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清楚,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像这样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的放矢,预习效果才能更加突出,最终才能与自己的课堂有效衔接。

二、指导有效的预习方法

采取有效的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时要因材而异,因生而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预习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如:预习概念型内容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图形内容则采用动手实验、操作观察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也可以整合多种预习方法。这样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

1.圈画关键词

其实数学概念性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画关键字,一点带面,从而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预习苏教版五年下册《圆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找一些圆形的物体(例如钟面),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观察圆的一些特征,从而抽象出圆的半径、直径等抽象性概念。

2.借助数学模型

学生对预习的内容有效“消化”,初步完成预习文稿,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怎样“消化”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列举事例,构建数学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概念也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对概念初步建模。例如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12能被3整除,12就是3的倍数,3就是12的因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有效建模。《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布置预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一想,初步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生在头脑中有效建模。

(3)尝试解题,思考问题。学生在预习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先用东西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再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或者实在不会解答时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巧用对比,形成知识迁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学会举一反三

学生预习以后,对课本例题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打破有的学生简单机械的模仿,要让学生学会变通的思维,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既能帮助自己检验预习的效果,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精准把握疑点

这也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困惑最多的过程。对于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思考,但是并非都能及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这时需要学生将自己的困惑记录下来,对于学生后面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可以形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集思广益,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也可以通过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

三、精心设计“预习思路本”

预习思路本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导航”和“拐杖”,它能够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方向,提高预习的效率!预习思路本设计整体框架包括预习时间、预习内容、预习思路、我的困惑、举一反三五部分。在设计预习思路本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

预习思路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教材中的不同内容有效预习。

2.可操作性

预习不能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也不能过于复杂要求太高,要赋予预习一定弹性。

3.启发性

预习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要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启迪学生数学思维。要让学生以预习文稿为依据,主动查阅资料,尝试获取知识,自主发展能力。

预习思路本的介入还有以下好处:一是教师在批阅学生预习思路本时可以较好地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环节,针对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能有效的预设和生成。二是学生完成预习思路本的内容后,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容易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当学生听到自己不会的地方。注意力会相对集中;当学生遇到会的时候,可以帮助其他学生答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程度、兴奋程度都会明显提高,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三是通过运用预习思路本,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述会更加流畅和清晰,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就能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也会更加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戴曙光.简单教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马兰.预习应摈弃程式化体现自主性[Z].宁夏教育,2002(Z1).

[3]窦玉梅,曲秀英.指导学生预习的点滴做法[Z].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05).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预习数学
我们爱数学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