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桂梅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经验
2020-11-06唐明范德辉刘建苏美意林颖罗超陈敬伟
唐明 范德辉 刘建 苏美意 林颖 罗超 陈敬伟
摘要:总结卢桂梅教授从肝论治治疗眩晕经验,卢老认为眩晕多因风、火、痰、瘀所致,与肝、脾、肾相关,无论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还是肝、脾、肾功能异常所致眩晕,均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上当以从肝论治为主。辨证上根据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不同,分别施以清肝、平肝、疏肝、养肝之法,临床治疗眩晕,每获良效。
关键词:卢桂梅;从肝论治;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0-0003-03
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教授,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及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躬耕于中医临床近50载,虽年逾七旬,现仍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其师仲景之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古通今,集各家之所长,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眩晕的辨证论治上,卢桂梅教授主张“从肝论治”,每获良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造成眩晕的病因[1]众多,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年老体衰、久病体弱、跌打外伤、痰瘀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而究其病机:或肝阳上亢、上扰头目,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蒙蔽清窍,或肝阳化风、风阳夹痰、上扰清窍,或气血不足、脑窍失养,或肾精亏虚、髓海失养等等,总的来说,不外乎虚实两端。卢桂梅教授认为眩晕的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相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在治疗可先从肝着手,从肝论治。脏腑阴阳中,肝作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的特性,具有条畅气机、疏土助运、调节情志等功能,而肝臟的喜性是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易化火、生风,因此在病理上,肝阳易郁、易亢,而肝阴则易亏。卢桂梅教授认为:若肝的疏泄功能反常,可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气血不畅,不能上营脑窍,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肝郁气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津液聚而为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发为眩晕;肝气郁久,易于化热,肝火上炎,发为眩晕;肝火过旺,日久必耗伤阴液,造成肝阴不足,阴虚而风动,发为眩晕。若因疏泄升发功能太甚,导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肝阳偏亢,木旺克脾土,脾土亏虚,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乙葵同源,肝阴亏虚亦可致肾精亏虚,肾精亏虚,脑髓不足,不能濡养脑窍,发为眩晕。由此可见,无论是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还是肝、脾、肾功能异常所致眩晕,均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眩晕的临床辨证论治
眩晕的病因病机虽然纷繁复杂,卢桂梅教授认为眩晕多由“风、痰、虚”所致,乃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虚为本,以风、痰为标,治疗上当“治风”、“治痰”以治其标,补益扶正以治其本,“从肝论治”为主,辨证上多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几种不同,分别施以清肝、平肝、疏肝、养肝之法。在临床实践中卢桂梅教授治疗眩晕的常见辨证分型如下。
2.1 痰浊中阻 多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中阻,蒙蔽脑窍,清阳不升所致,临床多表现为:头晕,头重昏蒙,恶心胸闷、纳呆多寐,苔白腻,脉细滑。治以祛痰理气、熄风定眩,方选自拟益脑止晕汤加减:钩藤、蒺藜、法半夏、厚朴、白术、白豆蔻、广陈皮、白芍、紫苏梗、大枣等。
2.2 肝阳上亢 肝阳风火,上扰清窍,症见头晕头胀,耳鸣如潮,心烦焦躁,夜不能眠,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蒺藜、菊花、郁金、黄芩、夏枯草、夜交藤、牛膝、杜仲、茯神等。
2.3 肝郁气滞 肝主情志,情志不畅,阻滞气机所致。临床见情志抑郁,善太息,头晕,纳呆食少,舌淡红,脉弦。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治以疏肝解郁,方拟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钩藤、蒺藜、川芎、钩藤、甘草等。
2.4 肝火上炎 多因肝郁日久,郁久化火,肝火上炎,上扰清窍所致。可见眩晕头胀,心烦失眠,眼睛干涩,口干口苦,便秘尿赤,眠差,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方药:龙胆草、栀子、泽泻、木通、车前草、黄芩、生地、当归、菊花、钩藤、夏枯草、钩藤等。焦躁易怒明显者,加牡丹皮、知母以清热除烦;夜不能眠差者,加夜交藤、茯神以安神助眠;大便不通者,加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2.5 肝肾不足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腰膝酸软,双目干涩,失眠多梦,健忘、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予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生龙骨、生牡蛎、麦芽、龟板、杜仲、怀牛膝、牛大力、何首乌、熟地等。
2.6 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窍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倦怠乏力,面色白,唇甲无华,食少纳呆,舌红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五指毛桃、党参、白术、升麻、当归、柴胡、广陈皮、葛根、黄精、麦芽、茯苓、炙甘草等。
3 典型病案
黄某,女,54岁,因“反复头晕2年余,加重1周”于2019年6月5日前来就诊。自述2年前因丧偶后,情绪低落,后出现头晕,食少纳呆,间断于外院治疗后可稍改善,但仍反复发作。本次发病因生气后再次出现头晕,前来就诊,症见:头晕头胀,呈天旋地转感,急躁易怒,心烦,反酸口臭,口干口苦,纳眠差,二便尚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中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征,辅助检查中经颅多普勒(TCD)提示轻度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眩晕病,辨证为肝火上炎,患者情志不畅,郁久化火,肝火上炎,上扰清窍,而致头晕;肝火横逆犯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则见反酸口臭、口干口苦;肝火扰神,则心烦不寐。治以清肝泻火、化湿和胃。处方:蒺藜、钩藤、菊花、桑叶各15 g,黄芩、连翘、郁金各12 g,广藿香、半夏、丹参、海螵蛸各1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1周后复诊,头晕较前减轻,已无反酸口臭,前方去广藿香、法半夏、海螵蛸,但仍纳差,加神曲15 g,麦芽15 g,连服5剂。三诊,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自觉乏力,前方去加党参20 g,继服7剂而愈。1月后,复查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
4 讨论
眩晕首见于《内经》,经后世医家的阐释与发展,如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至明代张景岳于其《景岳全书·眩运》一书中提及“眩运一证,虚则居其八九”,认为“无虚不作眩”,病因病机日臻完善,归纳起来其病因主要有饮食劳倦、情志、跌扑损伤等方面,或“风、火、痰、瘀”上扰清窍致病,或“气血、肾精亏虚”致清窍失养发为本病,其病性可分为虚实两端。眩晕病机比较复杂,然而卢桂梅教授认为在上述各种可导致眩晕发生的病因中“风、痰、虚”最为重要。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开始衰退,气血逐渐亏虚,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渐衰,肝阴不足,肝风夹痰浊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眩晕病的根本在于肝、脾、肾虚,而标则为“风痰”上扰。卢桂梅教授认为眩晕乃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以治风、治痰为先,兼以补益扶正之法[3],“从肝论治”为主。药物选择上多以广陈皮、法半夏、白术等燥湿化痰,苏梗、厚朴、白扁豆等行气化痰;以钩藤、蒺藜、白芍等平肝熄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故在临床治疗眩晕时,卢桂梅教授喜用五味子、白芍、酸枣仁等酸甘养肝之品,钩藤、白蒺藜、柴胡、郁金、菊花等以清肝疏肝,以顾护肝之生理特性。肝主情志,卢教授注重患者心理引导,五音配五脏,建议患者平时聆听舒缓情志的音乐,加强人的精神情志调养,使得心情愉悦[4]。五脏属于一个整体,在治疗眩晕时,“从肝论治”,但不独治肝,亦注重他脏的虚损,如脾虚喜用五指毛桃、怀山药、云茯苓等,若肾精亏虚,喜用牛大力、枸杞、桑寄生等。平时临床辨证用药时,大处辨脏腑盈亏,小处察患者纳眠、二便等,纳差者加谷芽、麦芽等,眠欠佳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等,便秘者加苦杏仁、火麻仁等。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同属一个整体,广东处岭南之地,多湿热之气,当地人患病,易夹湿夹热,卢教授在治疗眩晕时常使用广藿香、黄芩、栀子等以清热利湿。此外,卢桂梅教授在选药上亦注重岭南道地药材的运用,如牛大力、千斤拔、广陈皮等。总之,卢桂梅教授认为眩晕属本虚标实,治疗上以“治痰”、“治风”以治其标,以“补益扶正”以治其本,“从肝论治”为主,注重肝脏的生理特性选药处方,同时将五脏、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总体考虑,处方用药不失偏颇。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298.
[2]卢桂梅.祛痰熄风法治疗脑性眩晕120例[J].新中医,1999,31(5):30-31.
[3]范德辉,江烨,苏美意.卢桂梅治疗眩晕学术经验整理与临床疗效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3):65-66.
[4]秦敏.盧桂梅教授治疗失眠经验述要[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6):352-35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