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2017-02-21李天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眩晕高血压病

李天瑜

【摘要】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之范畴,临床多认为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痰浊亦为眩晕论治之重要方面,故从痰浊角度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通过验案介绍临证方药运用经验。

【关键词】痰濁;高血压病;眩晕;化痰健脾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1-0056-02

Abstract:

Keywords: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1]。高血压属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

1病因病机沿革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系肝所主。《灵枢·海论》[3]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则眩”,又有《灵枢·大惑论》言及:“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可知《内经》认为本病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张仲景认为痰饮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4]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而王贶所撰《全生指迷方》[5]中首论“痰眩”一证,“若头眩,发则欲吐,心下温温,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沉弦,或谓之痰眩。”对于眩晕一证,朱丹溪力倡“无痰不作眩”之病机,其在《丹溪心法·头眩》[6]中言:“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2治法与方药

导师陆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血压、心肺血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专科治疗,擅长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及疑难心肺血管疾病、心脏介入、重症监护、血管健康评估与早期动脉硬化检测等。陆老师总结历代医家之论述,结合现代社会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特点,认为本病临床之论治不应仅着眼于肝,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或过食滋腻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或饮酒无度,或房事不节,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加之日常生活无序,助湿生热耗损阴液,致使湿热内蒸,上蒙清窍,清阳不升,发为本病。陆老师根据本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之病理基础,结合临床多载之经验,认为本病临床论治时应化痰健脾,祛湿温阳,临证用药疗效肯定。方药则选自拟化痰止眩方,具体组成: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葛根15g,白术15g,桂枝9g,甘草9g。方中清半夏燥湿化痰,善治脏腑湿痰;茯苓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两者共为君药。天麻祛风通络;葛根升发清阳;白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佐以桂枝温扶脾阳,助阳化气运水。甘草补益脾气,兼以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化痰健脾,温阳祛湿之功。

3验案举隅

3.1验案1患者张某,男,47岁,高血压10余年,于2016年7月12日首诊。患者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门诊症见:阵发性头晕,时有呕吐痰涎,工作应酬饮酒后尤甚。偶有胃脘部痞闷不适,腹胀,食量较前减少,形体偏胖,纳差,眠尚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既往史:脂肪肝。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①左房扩大;②室间隔增厚;③左室充盈异常;④二尖瓣轻度返流;⑤三尖瓣轻度返流。24h动态血压示:平均血压138/91mmHg,呈非杓型。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②西药继服。中医辨病辨证属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治以化痰熄风,温阳健脾。药用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牡丹皮15g,薤白15g,白术15g,桂枝9g,太子参15g,钩藤30g(后下),甘草9g。14剂,水煎服,日一剂。2016年7月28日二诊,病史同前,患者自述头晕次数较前减少,食欲改善,血压135/85mmHg,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处方不变,继服14剂巩固疗效。后于2016年8月11日电话随访,患者病情平稳,头晕发作大减,纳眠可,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守方继服7剂巩固疗效,西药继用,平稳控制血压,不适随诊。

3.2验案2患者王某,男,24岁,发现高血压5年余,于2015年11月19日门诊首诊。患者间断服西药治疗,自述血压平素150/90mmHg左右,最高至200/110mmHg。患者体型肥胖,时有恶心、呕吐白色黏痰,且眩晕头昏,周身困重,无心慌、胸闷,舌苔白腻,脉沉。既往健康状况可,否认其他慢性病史。辅助检查:BP152/94mmHg。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正常。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1级,高危,治疗后)。陆老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病情后,嘱患者:①改变生活方式,早卧早起,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②西药继服。中医辨病辨证属痰湿中阻,上扰清窍。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药用清半夏15g,茯苓30g,天麻15g,炒枳壳6g,陈皮10g,白术15g,泽泻9g,生姜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2015年11月26日二诊时,患者呕恶、眩晕之症较前减轻,精神状态较初诊时明显好转,继服7剂巩固疗效。后每月电话随访,患者未诉恶心、呕吐痰涎,嘱患者继服西药,平稳控制血压,同时继续坚持良好生活习惯,不适随诊。

按:陆老师认为,在当前现代社会环境下,由痰所致高血压患者数量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发病也更趋于低龄化。前述两位患者均为形体偏胖,胖人本多痰湿,湿聚生痰,加之日常生活方式不合理,或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或饮酒不节,导致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从而清阳不升,发为眩晕。又阻碍脾胃正常之运化功能,故症皆见痞闷不适、呕吐痰涎,临证时当辨清痰浊湿邪,对痰浊遣方用药,方可增加疗效。

4结语

治疗高血压病,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之影响因素,不可一味的平肝熄风,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痰”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与病理机制,辨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之机,治以化痰健脾,温阳祛湿,方可减轻病患之痛苦,提高临床收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2]钱超尘主校.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3]史崧.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4]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7.

[5]宋·王贶.众生指迷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5.

[6]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65-66.

(编辑:梁志庆)

猜你喜欢

眩晕高血压病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