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应用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提高喂养进程的安全性评价
2020-11-04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415300李桂凤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415300)李桂凤
早产儿合理喂养主要是在保证生物学与临床安全的基础上尽早开始并完成全肠道喂养。但早产儿普遍存在个体差异,因大脑发育不成熟、神经反射不完善等原因,会出现经口喂养困难等情况。经口喂养机制具有多重性,干预的方式与时间都存在不同,会引发早产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其生长发育情况。且早产儿胃肠道功能较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因此应给予早产儿有效的干预来改善其不耐受情况[1]。本研究旨在探讨早产儿应用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对提高喂养进程的安全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8年5月~2019年8月间出生的102例早产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02例均为早产儿且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1kg,出生后Apgar评分>8分,生命体征处于标准水平,早产儿均接受鼻饲喂养。本次实验研究中选用双盲法将102例早产儿分为常规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常规组男性23例,女性28例;出生胎龄为30~33周,平均(31.91±0.59)周;自然分娩24例,剖宫产27例。试验组男性22例,女性29例;出生胎龄为30~34周,平均(32.13±0.56)周;自然分娩23例,剖宫产28例。两组早产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喂养,喂养标准为:给予早产儿常规喂养,若其发生经口喂养困难情况,利用悬挂式注射器为早产儿进行间歇式管饲喂养,在进行管饲喂养期间应注意以奶液自身重力作为推动奶液流动的动力,不能通过外力强行进行推注。刚开始进行喂养时应保持喂养量在2.4ml/kg,10min/1次,1次/3h,余量注入胃管内。此外根据早产儿胎龄、体质量、肠胃耐受情况调整注奶量,加奶频率为1~2ml/(kg/次),待早产儿吞咽功能提高后进行奶瓶喂养。
试验组早产儿行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喂养方法为:在为早产儿进行喂养前应为其进行口腔运动干预,每次干预时间在5~10min,给予早产儿对脸颊、舌头、嘴唇、牙龈的口腔刺激。随后为早产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持续时间为3min。观察早产儿的行为状态,若早产儿安静觉醒,可通过奶瓶为其喂养,在喂完规定奶量后应暂停喂养;若早产儿处于睡眠状态,应间隔30min后对其继续进行口腔运动干预;若早产儿处于清醒状态下,通过奶瓶对其进行喂养;若早产儿处于睡眠状态下,则通过胃管对其进行喂养。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早产儿进行腹部按摩,将润肤油涂抹于双手,保持四指并拢指腹紧贴早产儿腹部,保持脐部为中心点,按照顺时针,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至左下腹进行环形按摩,力度应适度,保证不带动皮下组织,保证不能牵扯到早产儿膀胱区与未脱落的脐痂。按摩应保证100下/次。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按摩时应抬高早产儿的肩部,与头部呈35°,以免早产儿发生胃内容物反流情况,护理人员在按摩时应保证用力柔和、均匀,保持力度为先轻后重,禁止对早产儿采用按压的手法进行按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观察指标、喂养不耐受和呼吸暂停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喂养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喂养成效、喂养奶量比、喂养效率、喂养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效率为每分钟经口奶量与所用时间之比,喂养成效为最初进食5min摄入奶量与医嘱奶量之比,喂养奶量比为单次经口奶量与医嘱奶量比。喂养不耐受:喂奶后发生3次呕吐或连续3次胃潴留量>1mg/kg。呼吸暂停情况为呼吸暂停次数。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将102例早产儿数据录入SPSS22.0系统中,以(±s)表示喂养观察指标计量资料,用t行结果检验;以[n(%)]表示喂养不耐受和呼吸暂停情况计数资料,用X2行结果检验,若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组间早产儿喂养观察指标分析 两组分别实施不同喂养后,试验组喂养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予以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见附表。
2.2 组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呼吸暂停情况分析 两组分别实施不同喂养后,常规组喂养不耐受24例,呼吸暂停18例;试验组喂养不耐受13例,呼吸暂停9例;试验组总发生率41.17%低于常规组的82.35%(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附表 组间早产儿喂养观察指标分析(±s)
附表 组间早产儿喂养观察指标分析(±s)
组别 例数(n) 喂养成效(%)喂养奶量比(%)喂养效率(ml/min)喂养过渡时间(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d)试验组 51 83.25±10.65 85.45±11.14 9.75±2.15 8.51±3.58 13.31±1.58常规组 51 66.28±14.48 63.78±11.08 7.23±2.66 11.60±4.69 15.28±1.48 t 6.7422 9.8494 5.2617 3.7400 6.4984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3 0.0000
3 讨论
新生儿具备成熟的行为能力、神经发育状况以及觉醒状态维持能力、节律性的吸吮-吞咽-呼吸方式、心肺功能后才能进行经口喂养。但早产儿不具备上述能力,因此在进行早产儿喂养时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也会导致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受到延迟。因此现阶段如何对早产儿进行合理喂养、改善早产儿喂养进程已受到广泛关注[2][3]。
真正的按需喂养能够为早产儿带来非常多好处,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增强早产儿免疫力。由于早产儿身体器官与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临床常发生多个系统并发症,其中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黄疸、颅内出血等,消化系统会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导致消化功能较差,且早产儿肠胃蠕动缓慢,肠动力不成熟,排便无力,会发生腹胀、便秘等情况。而腹部按摩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肠胃蠕动功能,降低早产儿胆红素水平,提升早产儿排便舒适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能够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情况,据相关实验研究表明,胎儿在孕15周会发生吞咽动作,在孕18~24周会发生舌头前后运动的吸吮动作,孕34周早产儿才会进行正常的经口喂养。本研究通过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为早产儿进行按摩,在按摩时护理人员会根据早产儿实际情况为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按摩与按需喂养,在按摩前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增强自身责任感,在进行按摩与按需喂养时,时刻关注早产儿实际情况,保证力度适中,时刻关注早产儿表情与机体反应,避免早产儿发生胃内容物反流等不良情况,保证按摩力度柔和、均匀。同时护理人员在为早产儿进行按需喂养前应为其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刺激早产儿口腔,为早产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等。同时注意观察早产儿行为状态进行按需喂养[4]。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喂养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分别实施不同喂养情况后,常规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呼吸暂停情况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早产儿应用改良按需喂养联合腹部按摩能够提高早产儿喂养安全性,有效提高喂养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