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钢琴作品《红旗颂》曲式分析及演奏探究

2020-11-02陈卓伦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陈卓伦

【摘 要】《红旗颂》可以称得上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中国红色歌曲之一,有多种乐器形式的改编版本。本文选取双钢琴版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入手,探究其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变的调性和声发展以及乐曲的钢琴演奏技巧,最后落脚点在如何能更好地理解《红旗颂》中的精神风貌,通过对于作品的演绎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红旗颂》;双钢琴;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72-02

《红旗颂》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描绘了天安门前,亿万中国人民瞩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激动人心、雄伟恢宏的场面。这首作品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由作曲家曾珍、张慧琴改编为双钢琴版本。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双钢琴版本的《红旗颂》保留了原作品的曲式结构。全曲是一个再现性的三部性曲式结构,由引子、首部、连接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

引子部分(1-13),引子主题起自于?B大调,双钢琴奏出?B大调主和弦的上行分解和弦,材料当中的?B、D、F、G音来自国歌主题,奠定了整首曲目的风格。第一钢琴高音声部演奏颤音作为背景,第二钢琴低音声部奏出四度跳进呼应主题。第4小节,引子主题在C大调上再次奏出,在第8小节三连音音型材料分裂重复,形成2小节扩充。第10小节再次出现主题旋律,庄严辉煌。主题声部分布在第一钢琴的左手,第二钢琴的右手,主要以三和弦的形式出现,旋律声部在上方音,这种织体的出现是为了模仿小号高亢洪亮的音响效果,烘托一种黎明破晓前,阳光即将穿透黑暗,万物等待复苏的激动气氛。在力度上不断递进,为乐思发展奠定基础。第13小节,第二钢琴的左手以八度的形式奏出了国歌的主题片段,随着第一钢琴的一串上行音阶引出呈示部。

呈示部(14-78)呈示部是一个二部性结构。A(14-52)主题由第一钢琴奏出,旋律与伴奏采用柱式和弦进行,庄严肃穆,模仿弦乐连绵不断、柔美歌唱的声音。第二钢琴同样以柱式和弦相呼应,并且沿用三连音节奏材料保留,使得音乐具有推动感。32小节结束在了C大调的属和弦上。33小节为连接小节,之后34小节主题在第二钢琴声部重复,调性转入D大调。第二钢琴低音声部节奏紧缩,由之前的四分音型变为八分音型,第一钢琴转为更为密集的六连音琶音,相比之前音乐更加流畅舒展,52小节结束在了D大调属和弦上。B(53-78)主题由第一钢琴高音声部在D大调上奏出,模仿双簧管的音色。第二钢琴以三连音的形式为高声部做和声铺垫,模仿竖琴的音色。采用模仿复调手法,高低音声部形成对位。并且主题多次在不同的音区出现,形成一种音响上的流动,如58小节主题低八度重复,66小节主题以八度在G大调上再现,在力度速度上有所加强,在情绪上有所深化,模仿提琴的音色。期间第二钢琴演奏引子三连音主题材料,材料贯穿高度统一,模仿长笛的音色。连接段(79-89)78小节主体材料分裂模进形成连接,音乐再次回到D大调,第二钢琴高音声部奏出引子材料主题,模仿長笛和单簧管的音色。此处进行了明显加速、渐强处理,预示着中部的到来。

中部(90-231)中部为展开性差部,按照材料、调性、速度等音乐元素,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C(90-123)三连音主体材料的展开段落,以二度音程为核心材料,速度加快,主体材料不断地离调模进,调性游离。第二钢琴以快速三连音的方式引出主题,模仿弦乐音色,急促密集的节拍刻画出紧张的战争场面。第一钢琴奏出引子主题,织体密度逐渐变大。A1(124-177)?B大调。主题材料的节奏变为2/4拍的进行曲风格,主题加入十六分休止符,使得音乐情绪更加铿锵有力,与首部形成对比。三连音音型材料依然在第二钢琴高音声部贯穿。161小节,旋律转入第二钢琴声部,音乐材料是主题材料的扩充,8小节后引子主题再次出现。A2(178-231)主题材料再次出现,与第二部分性比织体音型不再是线、点结合,伴奏织体完全变为柱式和弦跳音,与主旋律同步进行。音乐完全进入进行曲风格。

再现部(232-250)缩减再减,主题在C大调回归。主题由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同时奏出,织体分别为四分音符柱式和弦与三连音音型,层次分明,音响丰富厚重。整体连接总共运用了10小节的材料,对整个乐曲来说,这部分起到了良好的过渡性作用,同时乐曲的调性上发生了转变,回归到C大调。

尾声(250-266)尾声部分是对引子部分的主题变化,与引子材料首尾呼应。与引子相比,尾声段落加入了大量的颤音,音域扩大,色彩更加丰富。以主属和弦交替的形式正格终止,坚定有力。

整首作品的材料高度集中,引子材料与尾声材料遥相呼应,主题音高材料当中的二度、三度核心音程贯穿全曲,作曲家将其用在了调性的设计上,引子的?B大调—C大调,首部的C大调—D大调都是大二度的进行,体现了作曲家在材料使用上的高度一致。全曲不仅在材料上遥相呼应,在调性布局上也是如此,作曲家有意在音乐结构上达到一种平衡。

二、《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一)结合总谱对钢琴演奏进行处理

《红旗颂》从交响乐总谱上看,是较为典型的双管乐队配置。总谱版本为钢琴演奏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运用“交响化”的思维对钢琴演奏进行处理,对利用演奏技巧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我们了解音乐家在纵向分布音色配置的意图上提供了有力依据。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常使用不同的管乐器作为旋律声部的独奏乐器,弦乐在很多时候发挥了背景铺垫和段落衔接的作用,这点与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演奏者在明确了各个声部、段落、乐句之间的织体和音色特点之后,应确定钢琴演奏与音色表现的关系,进而选择合适的弹奏方法。如作品的第一次主题出现,1-4小节的旋律声部,钢琴演奏时应模仿铜管乐器的声音,低声部以低音管的音色突出力度。演奏时可以通过手臂、手掌的力量加大对三和弦的支撑力,下面的两个音下键力度不用到底,采用慢下键的方式,而高音的触键速度应快一些,达到一种明亮,坚实的音色,以此获得突出旋律声部的效果,并且使乐句的走向不断向上,力量不断加强。再如222-225小节,在演奏时应考虑到总谱中此处是由提琴演奏,应多采用贴键的方式,利用力量转移的慢下键用以表现弦乐柔美连贯的音色。此外,乐曲中还大量地使用了震音记号,由于管乐一般不适合演奏快速的震音,因此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弦乐器音色的特点,奏出均匀、柔和的声音。

(二)作品中钢琴演奏的技术难点

1.快速琶音的技巧

作品中的第34-51小节第一钢琴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琶音伴奏织体,用以衬托第二钢琴的主旋律。由于每小节的音符过多,弹奏时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将大拍子对准之外,还要小心穿指的问题,合理安排指法,采用贴键的方式弹奏,并且强弱要根据乐句的走向有所改变。

2.和弦弹奏时的力量运用

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在弹奏时手臂力量要下沉,手腕放松,掌关节需抓紧琴键,充分地发挥关节的作用。由于一些相邻的和弦位置跨度较大,在练习时有必要建立起和弦跨越固定位置的感觉。例如作品的尾声处,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均出现了密集的和弦与音程,且力度不断增强,此处要将恢宏的气势演绎出来,因此对手臂手掌力量的运用就更为严格。

(三)双钢琴的配合

钢琴是一件独奏乐器,而双钢琴是一种特殊的钢琴演奏形式,为什么《红旗颂》这部作品被改编成双钢琴版本,并且得到的广泛的好评与流传,这与双钢琴演奏能够很好地融入交响化音乐思维是相关的。它可以实现丰富的音色层次,获得更多彩的音响效果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可以使各个声部有更好的独立性,拓宽了乐句的内部结构,最重要的一点,双钢琴演奏可以使总谱中的各个音区的音色得到统一,演奏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控对各音域音色的控制,从而获得一种更为和谐的音响效果。在这部作品中要尤其注意对声部的控制問题,具体表现在齐奏式的结构,如第1-13小节;对答式的结构,如73-79小节;伴奏加旋律的结构,如第178-200小节等。从合作演奏的角度来看,相对独奏而言,双钢琴演奏更需要演奏者的密切配合,一方面对主旋律声部要十分明确,伴奏声部不可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要多听对方的声部,在速度、情绪切换上做到同时进行。

在众多的中国钢琴作品中,《红旗颂》是中国双钢琴作品的经典代表作。作者吕其明在接受采访中曾说道:“我是在红旗下长大的,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对红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是写好《红旗颂》的最根本的条件。可以说《红旗颂》里面的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我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于每一个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掌握作品中的技术与配合等难点之外,还必须积极探究每一个音符下所展现的画面,领会乐曲中的精神内涵,才能够更完美地演绎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赵赟韵.双钢琴版<红旗颂>作品与演奏研究[J].音乐创作,2019,(09):88-96.

[2]李查宁,毕丹.交响诗<红旗颂>的“中西结合”——对作品主题、配器方式以及体裁和音乐结构的分析[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5(03):77-85.

[3]车行远.红色管弦乐<红旗颂>音乐创作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03):200.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