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戏剧空间的发展与探索
2020-11-02章蓉
章蓉
【摘 要】在戏剧艺术发展史上,戏剧样式的产生、戏剧观念的变革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舞台剧场技术的发展相关。如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更是为传统戏剧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在近年间发展迅猛,尤其是2016年,被称为“VR元年”。“虚拟现实”对当代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戏剧领域也不例外。“虚拟现实”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将虚拟引入现实,其互动性、沉浸性、想象性等特点为传统戏剧带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戏剧;科技;媒介融合;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13-03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的戏剧形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同时产生變革的还有技术,戏剧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可以这样说,在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每一种新型戏剧的诞生、每一次戏剧观演的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尤其在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迅速发酵,并以惊人的速度与传统戏剧艺术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效果并不亚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影片,这正说明一个全视角、主动性、媒介融合的视听互动时代已经开启。
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感官盛宴”的审美追求,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与发展为传统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的相互结合,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因其具有的三大典型特征——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的观演方式,使观众不再是孤独的观赏者,而能使观众与之互动,甚至是成为创作者,从而将戏剧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精妙。
笔者在本文通过戏剧空间这一角度,剖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戏剧应用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在唤醒艺术家重视科技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引发人们对戏剧艺术本体的思考。
一、戏剧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一)传统戏剧艺术
“戏剧”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戏剧的本质是什么?从不同标准、不同角度、不同主体,乃至不同需求来看,得出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从目前获得最广泛认可的说法来看,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并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下,人们都会在体验、构造和表现空间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概念,空间观念的变化必然要通过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戏剧空间不同于几何学和物理学的二维、三维或者是四维的同质抽象空间,而是异质空间,是“由动作空间、审美空间、知觉空间和交往空间形成的结构整体。”虚拟现实技术的三大特征将戏剧空间进行无限扩展,使其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图1)。
(二)戏剧空间的发展史
在《中国戏剧简史》这部戏剧史中,阐述戏剧不是起源于先秦的“巫觋”,而是更早,起源于原始人的日常劳动生活中。戏剧的源头众说纷纭,但早期的戏剧形式确是宗教祭祀,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傩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傩戏的产生,这些带有戏剧要素的早期巫傩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后它们对戏剧的诞生有着不可否认的促成作用,从而验证了传统戏剧起源于原始人的宗教祭祀。在原始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者和观看者并不区分,而是为了在统一的空间中达到一种共同情感的宣泄。随着歌、舞、服装及情节等审美元素的融入,这种活动渐渐脱离宗教祭祀而只为了娱乐表演,戏剧也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诞生了。
中国传统戏剧空间由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两部分构成。最初,戏剧表演于“勾栏瓦舍”中进行(图2),也就是城市中的固定娱乐场所(剧场)。舞台采用一面为背景、三面为围观的观众的形式。在这“一封闭三开放”的狭小表演场所中,舞台采用了最为简约的“一桌二椅”布局。
明清时期,为达到最佳的观演效果,戏剧表演舞台由三面观转变为一面观,观众处于戏台背景的正对面,两侧变为演员演出的上下台口,这种传统的戏剧舞台设计形式延续至今(图3)。但“一桌二椅”的舞台布局直到清末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传统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天女散花》的表演中运用彩色灯光制造出奇幻仙境(图4);在《霸王别姬》中,为了烘托悲凉情景,通过低蓝光制造月色和凄美气氛(图5)。但由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方式和舞台形式的限制,大量使用机械装置和写实布景的舞台技术并未得到长足发展,传统戏剧舞台空间没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改变。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中的应用
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兴起,应用网络这种新型媒介形式的现象日益普遍。网络与电影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如从外观上来看,都是通过一个机器界面进行展示。而戏剧艺术亦可将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网络的诞生为传统戏剧艺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面貌。
虚拟现实技术(VR)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为戏剧赋予了一种新型体验方式,观众在感受时加入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来丰富审美。“交互性”改变了传统的观演方式,给予观众与演员零距离的交流互动;“想象性”为戏剧艺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观众想象力和创作者创作力的激发。
(一)当众性与“远程在场”的空间
1.区别于“屏幕”影像的当众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观众的任何反应都会影响演员的表演,这种反馈作用表明观众也参加了创造。由于戏剧表演必须当众进行,故在演出中演员的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每一场戏的演出总有不同的观众,他们的审美观点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而演员必须当场使观众获得良好的剧场体验,因此戏剧演员必须具有与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的能力,必须具有在各种剧场条件下适应各种观众的能力,必须具有根据观众反应随时正确地即兴调整自己的表演分寸的能力。戏剧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志或者是主要特征,就是戏剧艺术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表演的当众性。
2.虚拟现实界面下的“远程在场”
科技和社会进步使戏剧的表现空间发生了变化——由真实存在的剧场转向电子屏幕。如今,一种新型的戏剧——数码戏剧正在崛起,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方式,创造了更为方便的“远程在场”这种新型观演模式,“远程在场”相对于传统戏剧的“近程出席”,实际上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一种与在剧场无异的感觉。VR可以模拟在剧场中的任何感受,观众可以感受到邻座的存在,不再受选座的限制,没有选座重叠的烦恼,可以选择任何你认为的“最佳观影位置”。
现有的远程系统还无法达到双方相互之间多感官感知的效果,传统戏剧艺术是在三维的空间中进行的,而目前远程系统显示的图像在深度表现力上远不如传统戏剧,从而限制了演员和观众对整体演出环境的感知力,沉浸感不足。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成熟的情況下,有望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自由地进行感知和交互。
(二)戏剧空间结构的变化
传统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当众性和现场性,其观演环境可大致分为表演环境(舞台)和观赏环境(观众席),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传统戏剧空间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1.表演环境(舞台)
传统戏剧艺术的表演环境由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两部分构成,通常是极简式幕布和“一桌二椅”,偏向现实存在的物质;而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表演环境从客观转向虚拟。京剧《春日宴》是我国首部应用VR的剧目,由于该剧演员较少、场景简单,从技术角度和成本预算角度来看,都比较适合用VR进行拍摄和制作(图6)。
2.观赏环境(观众席)
传统戏剧演出离不开观众,观众席都是开阔而人员集中的,最早的观众席是矩形的,而后传统歌剧院的观众席以马蹄形或接近马蹄形的U形平面为主,也有少量扇形平面的;到了现代剧院,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则产生了较多新的平面形式,主要包括椭圆形、钟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等。而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观赏环境发生了变化,观众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但也能感受到集体在场性。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中应用的启示
上文从戏剧空间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戏剧最深远的影响之一便是对戏剧空间的改变,而这部分改变仅仅只是科技对艺术所产生的作用中的九牛一毛。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结合将会引发相关学者一系列打破传统美学的新思考,当下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作为新时代见证者的我们应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新的审美眼光去看待科技发展为艺术带来的改变。
综合性、剧场性、矛盾冲突性是戏剧艺术的几个特征,其中综合性是多门类艺术所共同拥有的特征,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对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没有影响的,而是通过技术应用增强了人们对戏剧的体验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屏幕“远程在场”拓宽了戏剧空间,打破了传统戏剧空间的物理限制,做到了主创人员消失,观众真正走向舞台,观众与演员零距离接触。虚拟现实技术将戏剧“屏幕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会不断将屏幕缩小化,未来甚至会将屏幕隐形化,但不管如何变化,虚拟现实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增强戏剧演出的现场感。
注释:
①《舞台设计美学》胡秒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②《中国戏剧简史》董每敏,商务印书馆,1949。
参考文献:
[1]魏钟徽.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艺术中的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05.
[2]王妍,胡华华,李晞睿.虚拟戏剧空间设计: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6.
[3]陈维昭.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D].戏剧艺术,2002.
[4]祝丹.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D].东方企业文化,2011.
[5]林武燕.浅谈戏剧表演艺术[D].大众文艺(理论),2009.
[6]刘振华.中国古代早期戏剧巫傩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7]刘振华.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D].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易红霞.数码时代的戏剧其危机、生机与多媒体形态[D].中国戏剧,2004.
[9]王义平.明清版画插图对戏曲演出的展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0]李丹叶.戏剧表演艺术初探[D].琼州学院学报,2010.
[11]陈剑秋,汪铮.试论剧院观众厅设计[D].新建筑,2006.
[12]周立广.洛阳大剧院工程若干典型问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3]高龙.论戏剧与科技的互动[D].学术交流,2000.
[14]朱洋.浅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D].平顶山教育学院,2014.
[15]李颢宇.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D].西部广播电视,2015.
[16]邸馗,于天彪,陈培媛,孟丽君.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17]黄凯.试论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D].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18]张丽.演员与角色[D].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
[19]张楠.安徽省话剧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D].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