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在习作表达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0-11-02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尚红燕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尚红燕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互为作用的,阅读对习作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究阅读教学与习作练笔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人为地将课文的阅读评析与指导习作表达这两个本是血脉相通的孪生弟兄分离开来的现象,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陷入被动,把阅读和习作看成是两件独立的事情去做。阅读和习作有许多共同因素,他们都是书面语言的活动,阅读要理解的中心、题材、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等,这同习作中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都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学生也只有发现了读与写的相似相通的共同要素,由读到写的迁移才能实现。
一、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教学为习作表达提供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提供运用这些知识的技巧,教给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启发思维。学生高质量的大量阅读可以教会其观察生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习作本领。阅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转化成写作之“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叶老还讲:“阅读是吸收以后的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先‘吸收’才能后‘倾吐’,像春蚕一样先吸收了养料,吐丝才有资本,可见,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在这方面小语统编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意图就有明确的指向。如小语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导读中都明确提出了该单元阅读与习作两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如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单元语文要素中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尽管是分着说的,但二者关系密切,明确了阅读服务于习作表达。如第一、二、六、七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积累、理解、感受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及生动的语言,为学生的自我表达遣词用语积累素材。第三单元阅读感受童话的想象,写作尝试编写童话;第五单元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习作即是把观察到的写下来;第六单元阅读教学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习作即是围绕一个意思学写……其实,小语统编教材各册教科书的单元导读都有这样特点,阅读教学中学习和积累表达语言和方法,习作中运用语言和方法表达自我。这样的编排将各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阅读与写作进行了联系,明确了阅读与习作一脉相承的关系,明确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的一段素材,这样写和那样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每册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这样编排不仅是形式、内容的创新,更是习作教学理念的突破和创新。如三上第五单元——习作,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的阅读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感受留心观察、仔细观察、持续观察的乐趣。两篇文章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其一,观察要有层次;其二,观察要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身体触摸到的、心里想到的……《搭船的鸟》学习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两个角度叙写去乡下途中观察所得,其中对观察到的景物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金色的草地》学习作者从“看到的”角度,持续、长时间观察的发现,并且能将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细致描写。两篇精读课文的阅读直指习作,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意识和乐趣,学习叙写可以从不同方面表达的方法。
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景物及变化写具体呢?本单元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的阅读又给学生提供了范例。《我家的小狗》是写动物的文章,在遣词用语上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动物的特点,抓住动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具体描写;在布局谋篇上学习作者先写动物的外形,再通过“小狗认字”“赛跑”等具体事件写出小狗的可爱。《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写植物的文章,在遣词用语上学习作者把杨梅果实大小、颜色、味道的变化描写具体的方法;在布局谋篇上学习作者通过总起分述的方法,把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写得有条理、有顺序。
三、阅读中积累表达素材
(一)阅读——积累词句
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阅读来吸收它的内容和章法,使它变成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阅读积累词句,学习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等。如《火烧云》一课,在描写颜色上独有特色。因此利用阅读,指导学生总结描写颜色的方法。如用颜色名称写,用比喻句写,用形容词后缀重叠,如金灿灿、红彤彤写;用事物如茄子紫、梨黄等写。从中丰富学生词汇,教给学生遣词用语的方法。再如《大自然的声音》一课,课文在三上第七单元,本单元导读中提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词句生动……是一篇积累词句的好范文。文中“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有“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作者在描写这些事物时用到了拟人,风是音乐家、水是音乐家、动物是歌手,用到了排比句、顶针句……在描写声音时用了拟声词“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些生动的语言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观看视频课件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积累文中的词句。之后,再提出“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的问题,调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阅读本文积累的词句直接迁移运用到了自己的口头表达中。学生回答,有“雨声、雷声、森林里的歌声、厨房里的乐器声……”然后再围绕这些声音写一段话,转化成书面习作表达,最后习作练笔很成功。
(二)阅读——组织材料、布局谋篇
学生学习语言,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和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用语,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方式。
布局谋篇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章法表达,要有一定的语用意义。布局谋篇是习作指导过程的重要一步,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文章的章法,具体而言就是文章的框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为文如造屋”。习作如同造房子,必先有一个框架,再用相关材料去修饰它,最后就完工了。如《秋天的雨》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艺术化的语言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课文在段落描写上统一采取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中重点描写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秋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此外,文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适合孩子阅读,是训练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布局谋篇的很好范例(见下图)。
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设计如下环节:
师:我把文中的重点句排列成诗歌的格式,老师读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请学生们读中间的部分。
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
师:请同学们看中间红字的内容,再想一想下面问题:
“看”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学生:颜色(板书)
“闻”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学生:气味(板书)
“听”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学生:声音(板书)
师: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描写秋雨的。
上述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感知作者布局谋篇的形式,渗透作者多种角度观察的方法。
(三)阅读——渗透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选出来的,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认真读来都会有所收获、受到启迪和熏陶。比如:通过对诗歌、散文等作品的朗读,对大自然的描绘和人物精神境界的刻画来激励学生,并使之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开阔学生的视野,用诗的语言激发心灵的高尚情操。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的开头“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只用了八个字就把清晨的天气描写得清爽、舒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作者信笔写来,娓娓动人,有景有情。再如《鸬鹚》文中小湖的宁静,垂柳的柔美,渔人的悠闲,给学生的是一种轻松自如的愉悦感。在这优美的形象中,学生欣赏这宁静、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更多是感受到了美好的情感和情愫,从而形成和谐静远的情趣。阅读文章,要正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还要体会、感受、认识、把握作者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培养美的感受,只是审美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培养审美素养的另一重要方面则是美的创造,如作文、日记,以至文学诗歌是学生的文艺习作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所有写作的人用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一种最普遍,最易产生效果的一种创作……”读书有情感,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作文写得更生动,行文更流畅,就是最好的证 明。
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对习作表达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习作表达中迁移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自我表达。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功能和效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