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写作教学中盲目、低效现状的尝试
2020-10-29刘奎玲
刘奎玲
摘要:作文教学目前仍是语文教学的软肋。语文教师缺乏写作教学的有效方法、写作理念狭隘、教学观念落后,是导致目前写作教学低效、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练笔、批阅、讲评、修改这几个方面出发,探讨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练笔 批阅 讲评 修改 写作
目前,作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软肋。理念的落后与有效方法的缺乏,是导致写作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一味为考试而教:主要向学生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技巧,与学情脱节,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通过“写前拟题”“写后批阅”两个环节开展教学,难以深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同样,写作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应试工具,而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其次, “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将写作融入生活,将写作生活化而非功利化,学生的写作才能富有个性和创造力。再次,改变教师的作用:不要一味灌输写作知识与方法,而应通过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在教的方法上,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写作教学立足学生写作实际,应包括“练笔、批改、讲评、修改”(以下简称“练、批、评、改”)这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写作训练体系。练,相当于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通过足量写作练习才能实现;批,教师的批改是对学生写作实践情况的及时了解与掌握,如游泳教练之于游泳运动员,有及时的关注与分析,才有接下来的指导;评,教师的讲评,如教练的反馈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优点与不足,并给予修改的建议和方法;改,落实修改才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否则,就无法落实训练的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一、练——练出胆量,练出习惯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个“练”字。要彻底改变学生“畏写”“厌写”的现状,就要落实一个“练”字。不练、少练、练得不够量、练得不得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习惯的形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凡属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实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所以,在练中有两个问题要把握:
其一,“练”要有话可说。写作训练首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即生活”的观点,他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因此立足学生实际生活,建构“一个点两条线”的写作素材区,可以為学生写作打开源头活水。
“一个点”指在学生身边刚发生的热点或重点。如课前5分钟的练笔素材,就取材于学生身边刚发生的事件。像《今天早操,我们被罚了》《又逢母亲节》《我希望崭新的一天这样过》等,这种素材保证人人有话说,人人能表达,为写作习惯的养成做好准备。
“两条线”指一条时间线与一条空间线。“时间线”指写作素材的选择紧跟学生特定时段的学习生活。比如,春季开学,正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一边组织学生开展“春种”活动(种一些易活的种子,如花生、大豆、丝瓜等),一边开展观察周记,记录一周以来植物的生长变化与自己的心得。这类周记有一个主题“与春天同行”。主题词的设定,有利于形成一组可操作的写作素材系列。如以 “播种”“生长”“一棵开花的树”等为素材的习作练习,由于所需素材就在身边,处处时时可见,学生写起来兴味盎然。“空间线”则指写作素材取材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空间。如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我世界”四大领域为取材范围,可拟出《我的新同学》《拔河比赛后》《可爱的她》等几十个教师拟题、几百个学生拟题。这些题目突破了当前命题一般化、模式化的局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写作实际、具体鲜活又开放多样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抒写独特又有创意的思想感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一个点两条线”的写作素材区,基本涵盖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生“有米下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也就稳稳地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
其二,“练”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哲学上有“量变达到质变”的观点,同样,学生要发展写作能力、养成写作的习惯,首先得有一定量的练习。仅仅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显然不够。还可以安排每周三篇日记、三篇摘抄,每篇不少于300字。这样做,老师批阅起来的确很紧张辛苦,但学生天天写,天天练,有助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一两年下来,许多学生会养成写作的习惯。
二、批——批出师生感情,批出写作热情
练笔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心力,如勇气、耐心、毅力、承受力等。尤其在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坚持有效的练笔更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兴趣与热情作为前进的动力。而扎实有效的批阅,是学生练笔过程中的“加油站”。
在批阅过程中,把握“及时、分类、突出特点”的批阅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把学生练笔分成三类,进行分类批阅。批阅中一抓习作的突出问题,二抓习作的突出优点。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的练笔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各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这类练笔基本不需再面批,一般情况下给出相应的等级即可。一类是写得出色的,这类练笔不仅要明确等级,还要写上好在哪里及对学生鼓励的批语。这类练笔不仅可以在接下来的练笔小结中,作为榜样被表扬,起到鼓励本人和激励其他人的作用,还是一笔宝贵的写作教材资源,可为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同学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第三类是不会写或写不好的。针对写不好的学生,主要本着“多就少改”(叶圣陶)的原则,在摸清了其写作思路的情况下,指出问题所在,并逐个进行面批指导,同时提供类似练笔的范文,务必让学生清楚问题是什么、怎样改更好。这样做有助于解决写作训练的盲目性问题,使学生练得有针对性,调动练笔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练笔的实效性。
三、评——评出方法,评出信心
讲评是建立在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的,所以有利于解决训练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升对写作中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实现“写作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迁移。
1.讲评习作亮点
在批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练笔中的亮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精彩语言,或是巧妙的思路,或是全面看待问题的方法,等等。只要有助于学生进步,隨时都可以拿来讲评。
如对高尔基的《童年》进行点评的练笔。通常多数学生都是就文评文,打不开思路。而有一篇练笔却这样写道:“这部小说中爸爸的死,是主人公阿寥沙苦难童年的开始;而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爸爸的病逝,是英子美好童年的结束。与英子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与阿寥沙相比,英子的童年又是多么幸福;而与我们相比,阿寥沙的童年,又是何等苦难,何等的不幸!”这篇点评在众多“就文评文”的单一点评模式中脱颖而出。这篇点评不是“就文论文”,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展开了恰当的联想,把课外知识与课内阅读及自身生活有机地连在一起,丰富并深化了阅读的感受。这篇点评被拿到课堂上面向全体同学,一起赏析,不仅让小作者自己受到鼓舞,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2.讲评训练重点
除了讲评“亮点”,还可以围绕某一个训练重点进行练笔集中讲评。如采用“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美文共赏——细节品读;片段欣赏——比较阅读出谋划策”板块教学的形式,对学生为时三周的人物描写练笔进行了具体、有层次的讲评,对散在习作中的有关刻画人物的几种细节描写方法进行了及时的归纳与整理。对于这种讲评方法,学生兴趣浓、实效大,有助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另外,于漪老师在《作文讲评的实践和体会》中,还就讲评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提出几种切实可行方法,如“对照与比较”“归纳与演绎”“赏析与评改”“引进与延伸”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或帮助学生鉴别习作高下,或更好地理解掌握某种写作的规律性知识,或锻炼学生眼力,或增加课的容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种种方法避免了琐碎的分析,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讲评课的质量。
事实证明,讲评课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
四、改——改出能力,改出习惯
关于写后修改,叶圣陶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学生自己不修改作文,而将改作文的事交给教师,那么无论改多少本,都是件“徒劳无功”的事。基于此,他提出了“由教师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修改” 的建议。
首先,提出符合学生写作实际的修改要求。一般对学生所写练笔有一个基本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表达清楚、有真情实感。在此框架下,既要向学生明确修改的目标和方法,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对学生提过难、过高的要求。接下来,根据出现的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把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叫在一起,指导学生明确问题和修改方向,必要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优秀练笔或文章做范例,以助修改。这样的指导修改,针对性强,避免 “一刀切”、泛泛而谈或流于形式。最后,学生落实修改后,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调动起他们再修改的积极性,最终将修改这一环节不断坚持下去。落实修改,能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发展,并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五、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基于生活,为了生活”的教学理念,把写作训练做“细”、落“实”,写作教学定能走出“ 高耗低效”的现状,走出写作的误区与困境,走进“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纪怀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4]叶圣陶著,商金林编.大家国学·叶圣陶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