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三结合”,彰显练笔精彩
2016-11-14刘展云
刘展云
[摘 要]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很多的读写结合都流于形式。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做到读与写之间的更好结合。读与写需要在内容上、在过程中、在形式上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彰显练笔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练笔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2
阅读指向写作。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会运用到读写结合这一形式,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练笔的高效,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做到读写“三结合”。即在内容、过程、形式上做到读写结合。
一、在内容上,读写需要结合
对于读写结合来说,虽然都是从读中延伸出来的,但是它们之间却并不是相互吻合的,甚至有的“离题万里”。而这读与写之间是否吻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读写结合是否更加高效。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第二小节,有两处读写结合。
1.请你们仿照这一小节,围绕我们身边的一处景点,可以是校园里的,也可以是社区里的,进行描写。注意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学生先写后交流)
2.同学们,对于这一小节主要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试着来仿写,找一找海洋的动物: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 到处都是,在海底 , 。
虽然两个例子都强调了先概括后具体这一写作技巧,但不同的是,例1中的题材来自课外,而例2则完全在课内延伸出来。例2中,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珊瑚的各种形式都有了一些认识,因而在形式上,学生更多的关注“怎么写”。这就把重点放在了写法的迁移上,在聚焦语言运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难度。而对于例1来说,所有的素材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因而学生不仅需要关注“怎么写”,还需要关注“写什么”。这不仅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导致他们疲于应付,无法重点思考从概括到具体这一写作技巧。
二、在过程中,读写需要结合
对于读写结合来说,关键在于“合”,即在整个课堂环节中的浑然一体。但是也有少数教师为了“与时俱进”,生搬硬套读写结合方式,这在形式上造就了读与写之间的不自然。比如,《孔子拜师》这一课,围绕老子的外貌描写,有两处读写结合。
1.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关于老子的外貌描写。
(学生自由阅读,发言交流)
作者重点对老子的外貌进行了描写,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却勾画了一位老师的形象。现在请你们对照一下自己身边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试着写一两句,看看能否把他们给勾画出来。
(学生练笔,交流)
现在我们再认真想想,作者这么描写老子,重点是突出了什么?
2.孩子们,请你们好好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关于老子的外貌描写,说说他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文中对于孔子仅仅提到“年轻”一词,你们再想想,站在老子对面的孔子的外貌又是什么样的呢?记住要结合“年轻”“求学”这两个重点特征。
虽然两个案例都安排了人物的读写迁移。但是在过程中,感觉案例1没有案例2那么自然。具体根源在于,案例1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外貌描写的过程中,强行穿插“写”,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前后内容给隔开了,自然就有点生硬。而案例2则从老子的外貌自然过渡到孔子的外貌描写,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还对外貌写作技巧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三、在形式上,读写需要结合
对于读写结合来说,言语结合是其重要的形式,但教师也需要注意,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而需要强调每次读写结合都应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赵州桥》这一课中第三小节有两处读写结合。
1.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小节,尤其是“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的图案”这段,想想还有其他哪些形式:有的刻着 ;有的刻着 ;还有的刻着 。
2.孩子们,认真读读,想想赵州桥栏板上刻的龙还有哪些形态,它们正在干什么。然后填写下面的内容,把其具体样子活灵活现地写出来:有的刻着 , ;有的刻着 , ;还有的刻着 , 。
从案例来看,一个是强调“有的”,一个是强调“栏板上的具体形态”。对于“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学生的训练已经成为常态,这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多大效果。而案例2却有了一定的难度,不仅要求仿写“有的……有的……”,而且还要求对内容有所刻画,而文本中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训练更有价值,效果也更好。
总而言之,针对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师需要认真斟酌,仔细研究,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