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2020-10-29李建涛

今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李建涛

摘 要: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离不开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对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新闻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策略,为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助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类专业;卓越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150-04

一、课程思政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就要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将温度和情怀融入教学,培育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卓越新闻人才。

坚定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承载作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不可或缺。“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1]。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时充分把握好课堂这个渠道,推动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新闻类专业理论学习中,课程思政在提高新闻学子政治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新闻学子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新闻类专业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指引着新闻学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善美,有利于将新闻专业理论学习的初级目标转化为理论融合思想道德的高阶目标。

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与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相契合,思政教育寓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承载着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作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类课程同向通行,协同发展。深入发掘新闻课堂上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投身于新闻事业的热情和动力,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为新闻行业提供政治坚定、专业过硬、有人民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人才,确保新闻行业向好发展,是新时代构建现代新闻体系的重大举措。

二、现状和问题

新闻类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卓越新闻人才,但是实际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着课程思政的推进:学生新闻业务能力较低,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不充足,课程思政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对课程思政教育整体情况不了解,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督导。

(一)部分学生新闻业务能力较低

1.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程式化严重

部分学生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程式化严重,不能够真正地感染人。写作热情低,写不出有方向、有品质、有温度的新闻,对人民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没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对新闻工作方法和新闻艺术性把握存在不足,对时机和节奏、力度和分寸把握不准,一心只想快速写出新闻,忽视观众和读者需求,心中不能贴近群众,文字自然也不够鲜活,也就写不出高质量的新闻。新闻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意识,就会像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必然阻碍着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长久地支撑新闻行业向好发展。

2.课堂参与度不高,忙于记笔记,不善于思考

在新闻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在老师讲授知识时,只是单纯地低头记笔记,更有甚者利用电子产品的便利,时时刻刻举起手中的手机,把讲授的知识拍到手机上。从心理上认为只要将知识保存下来就是理解了专业知识,就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不愿意多想,也就缺乏了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发现问题的意识,不能将社会现实问题和新闻理论及时地结合,做出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新闻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单纯被动接受,缺少思考问题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就会不足,也会影响到新闻人才培养的质量。

3.单纯依靠想象,脚下缺少泥土

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从社会实践中發掘素材,不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选题,在日常实践课上部分同学不愿意多走“一公里的路”,在实践过程中不到活动的现场,要点材料,打个电话,就是一个新闻,做出的新闻缺乏现场感和可读性,很难用新闻语言将事实表述出来,受众难以信服。

4.新闻敏感度低,辨别是非能力弱

对校园周边事物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将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物上升到专业高度,大部分同学只是当笑话或者新鲜事一掠而过,不能与相近新闻进行联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中,辨别能力不强,遇到有争议且敏感度较高的事件着急通过各种渠道发言,但囿于知识能力、对信息了解程度等各种原因,往往成为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新闻人才培养的源头出现了问题,严重制约着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

(二)部分专业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不高  部分专业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不足,开展思政课题研究不够,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难以支撑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在理论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高度与深度把握不准,混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将新闻课堂变成思政课堂,顾此失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部的事情,与自己的专业课无关,在课堂上对思政的融入少之又少,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观念滞后,也势必影响课程思政的发展。

(三)学校督察评估不及时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行课程思政,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处于边缘位置,课程思政在推行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高校各教师自身育德能力也有差异,导致融入课堂的方法是否科学有待考证,而能否科学的评估则是检验课程思政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程度的重要手段。

三、对策与思考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育人优势,让新闻类课堂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提高学生新闻业务能力,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合;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适时开展一些思政题课,做到“润物细无声”,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学校要注重校内外的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评估体系。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第二课堂

1.理论联系实际,贴近人民群众

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国家政策相衔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实现教育的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以实践出真知的方法论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新闻专业实践过程中,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卓越新闻班为例,开展为期七天的2017 “望长城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望长城内外”为主题,以“传递真善美”为指导思想,通过走进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探寻山西境内长城的历史底蕴,观文化遗存,品风土人情,扬大美三晋,用文字和影像资料叙述长城的故事,品读山西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用具体行动来呼吁保护长城、关注民生,真正做到了把文字写在热炕头上,把汗水洒在黄土地里,做出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学院搭建平台,学生以实际行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精神,响应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山西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号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述山西故事,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梦的目标之中,为中国梦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将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初级教育目标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高阶目标。

2.转变课堂形式,提高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同学们更加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以新闻传播学院《媒介经营管理》这门专业课为例,在每周上课前专业教师会结合课本每一章的知识点给出一个选题,像“媒体需要专才还是全才”“未来电视媒体的走向”等社会热点问题,五个人一组,三个班级,每周的课程各班提前选取一组,课堂上三个班级的三个组进行专业辩论,这一前期准备过程需要学生们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辩论过程中也锻炼了大家的思辨能力,其他同学做评委,也要随时准备起来点评,也提高了每个同学的参与度。在辩论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输出,也是学生们思考过程的体现,有学生在辩论完后表示要学习编播采写,成为全能型记者,以适应今天媒体的飞速发展等观点。在这一形式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新闻素养,有利于培养新闻人才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深入走访,潜移默化塑造正确价值观

好新闻是走出来的,光靠脑子想很难创作出好的新闻,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新闻现场,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种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的姿态,在新闻实践创作过程中要投入真情实感,在实践中塑造正确价值观。2019年10月,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在《记者职业口语》课程中一个出镜报道的选题是“奋进山西”彩车,采访前通过多次走访工作人员,学生们了解到“奋进山西” 彩车以“鼓舞山河”为主题,体现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现代、表演与表现、厚重与时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采用了黄河、太行、长城、剪纸、绿色生态等静态元素和鼓面LED视频、科技旋转舞台、鼓舞表演等动态元素相呼应的表现方式,全面展示山西继承革命传统,奋力推进山西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區、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新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奋进姿态。在实践手记中一位学生写到:国庆期间看到彩车就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在深入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巍巍太行、平遥古城、革命英雄群雕、旋转的科技台这些山西元素,对于山西近几年的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于山西文化我变得更有自信了,在今后我也要坚定文化自信,讲述山西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通过深入走访,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

4.深入行业一线,业内业外联合把关

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闻和辨别新闻的意识。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每年暑假开学前都会前往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媒体一线进行学期实践。学生们身处行业一线,从报选题、采访到编辑再到最后节目的播出,全程跟随指导老师。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新闻行业一线,播出的节目关乎个人利益,学生们也时刻绷着媒体态度这根弦,对信息的筛选也会有更加细致的深入了解。有了媒体实践的经验,对事物是非曲直有清晰判定,新闻人才的质量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明确责任主体,创新教学方式

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是否有责任、有担当,关涉课程思政的推行实效。高校管理者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制度上对教师岗位职责形成规范和约束,促使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一手抓专业知识讲授,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2]。学校教育工作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将思政教育主动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机会。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聘请专业导师为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机会。由原来的教师单向输出变为师生双向沟通,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能清楚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加强交流,协同配合,及时督导

学校要加强对老师和同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严格教学要求,有全局意识,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和科学充分的论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让广大学生满意。落实相关责任主体,科学规范地进行课程思政的督导,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并有所反馈,督导评估机制也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变,确保课程思政的推行与各学科的特点适应。课程思政的推行不是闭门造车,要注重与院系间、学校间的交流,各层面协同配合,打造一个人人都是课程思政探索者的大环境。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研讨会,邀请思政部专业教师、新闻专业教师以及各专业学生代表,以座谈、辩论等丰富的形式,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究竟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人人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去,通过相互间的借鉴与学习,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四、结 语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始终,深入挖掘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 ,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对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要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从身边的鲜活例子中汲取营养,从专业学习中强化思想道德素养;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思政教育主动融入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之中;学校要落实相关政策,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科学有效、积极稳进地推进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落地生花,才能为未来新闻行业的教育质量提供保证,才能确保为行业输入卓越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 李建波.推行课程思政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N].河南日报,2019-08-09(010).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顶岗实践课“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实效初探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