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视角:语篇教学的应有向度
2020-10-27卢爱华
卢爱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在语文语篇教学中,必须既重视言语,又重视语用,努力做到“言意共生”。过去,我们对语文语篇的解读往往采用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即文本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对课文的语篇解读往往是“模式化”的“唯心论”。真正的语文语篇解读,应当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感觉、原初印象。直面学生的经验,直面学生的生活,是语文语篇教学的应有向度。
一、走入生活物境:关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
语文语篇教学,说到底就是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也就是语篇的内容问题;其二是关注文本“怎样写的”,也就是语篇的形式问题。语篇内容,能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语篇形式,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走入生活物境,能丰富学生的语文认知,让学生在物境的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学习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将相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角色表演的方法,创设生活化的物境。“将相和”的故事选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两国,与学生生活的当下具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品格呢?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文本,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表演,将学生带入古代的物境之中,包括服装、举止、道具等,从而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拉近。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不仅运用教材中的言语进行表达,而且能通过语气、表情、神情、动作等来表现文本的语篇内容,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等。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体验。同时,在运用课文语篇内容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能领略到语篇语言表达的秘妙。如课文中通过“如果……如果……”等表现了蔺相如的深思熟虑,通过“我廉颇”“他蔺相如”表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等等。“言意共生”的语篇教学,让文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篇教学要凸显“语文味”,要聚焦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清晰地感知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揣摩语篇的表达形式,尤其是言语表达的秘妙。这样的语篇学习,是一种指向表达、指向语用、指向写作的语篇学习。当教师在语篇教学中既关注到文本内容,又关注到文本形式时,就抵达了生活物境的语篇教学境界。
二、走进生活情境:关注语篇的认知与情感
语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受、体验。在生活化的物境之中,学生能感受到语篇中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音韵之美,等等。而走进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就能与语篇进行直接的对话,就能与语篇进行直接的交往。文以载道,语篇往往表达一种哲理,或者寄托一种情怀。
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的对话、交往,而且能让学生超越文本,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与文本背后的读者对话。这样的对话,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一种“众声喧哗”状态。如果在语篇教学中,学生不与生活化的物境对话,不与生活化的情境对话,就会失语。比如教学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我们会始终沐浴在“信赖”的氛围之中。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描写方式就是对“我”与“珍珠鸟”的情感交融的微妙细腻的描写。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充盈在语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抓住珍珠鸟具体的行为表现,如“起先”“这样久了”“有一天”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表现珍珠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情感距离越来越小。在教学中,笔者还借助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家伙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信赖“我”的,小家伙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它会梦到什么呢等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语篇更深处漫溯,触动学生内心的柔软的心弦,催生学生通过想象,形成与语篇中的珍珠鸟的情意。
课文语篇,往往带着作者的情感烙印,蕴含着作者的哲思。在生活化情境之中,学生与文本直接照面,直接观照文本,叩问文本,反思文本,不仅能感受到语篇的语言之美,而且能体悟到语篇所表现的行为之美、人性之美。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篇章、叙事方式,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篇感”。
三、走进生活意境:建构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有学者深刻地指出,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出现作者中心取向带来的一种弊端,即无视学生个体的经验、感悟,从而带来文本解读的教条化、单一化、肤浅化。走进生活的意境,能有效建构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如果说,生活物境,能让学生语篇学习进入“有我之境”,那么,“生活情境”就能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无我之境”。
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月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从“盼月”到“镜中看月”到“院中望月”到“杯中饮月”到“河中寻月”再到“眼瞳见月”“沙滩议月”,等等。文中写孩子们寻月的全过程,也交织着孩子们的感情。你能将他们的感情变化梳理出来吗?在寻月的过程中,交织着作者的情感——从“失望”到“羡慕嫉妒”到“来了兴趣”到“大呼小叫”到“满足”。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波三折地寻月,从而通过语篇中孩子们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实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关键在于发现、体悟、共享。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是怎样爬竹窗帘的,院子中的月亮是怎样的。通过想象,学生和语篇中的孩子们一起,步入了月夜之意境。在步入生活意境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如月亮如何款款地、悄沒声地溜进来?(月亮的从容悠闲、月亮的顽皮等)玉玉的、银银的月光是怎样的?(仿佛月光下的整个环境都是晶莹剔透的等)走进生活意境,学生就自然能领略语篇的人物美、语言美、童拙美、画面美等。这样的语篇解读,能激荡起学生心底的涟漪,让学生生发出更为广泛的解读兴趣。
走进生活意境的语篇解读,一定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的熏陶,经历了对课文语篇的审美,自然能形成个性化的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超越语篇与自我的疏离,而走向语篇与自我圆融、和谐的状态。在这样的一种“文我交融”的状态之中,学生能深刻感受、体会到语篇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如在《月迹》之中,学生能领悟作者寄寓语篇中的那种童心、童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语篇,从生活的视角切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