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文本解读
2017-02-15张娟
张 娟
《珍珠鸟》一文的作者是冯骥才,主要是通过“我”和小珍珠鸟的和谐相处,传递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我们认真解读文本,就会发现信赖的前提是爱,是作者对小珍珠鸟那一种浓浓的爱。可以这样说,有了爱,才有了后面的信赖,爱是信赖的基础。细读文本,发现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爱,需要付诸行动
爱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文本中作者通过对自己与珍珠鸟之间的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珍珠鸟的一种喜爱之情。也正因为“我”的喜爱,才为下一步珍珠鸟对“我”无比信赖创造了条件。虽然爱有点抽象,但是在文本中却是具体的,是有迹可循的,这主要体现在行动上。
“我”对珍珠鸟是真的喜爱。先是给珍珠鸟做鸟巢,是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面放一点干草,同时还照顾到珍珠鸟怕人的特征,专门用吊兰的垂蔓遮挡。这种细节描写恰恰反映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另外,具体行动还有反面烘托,比如通过对小珍珠鸟一步步接近“我”的过程描写,文本中用了“起先、渐渐、然后、后来”等词语。这些词语从表面上来看是描写小珍珠鸟的,实际上从反面烘托出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为啥小珍珠鸟能够亲近“我”,是因为“我”在具体行动中表现了对它的爱。因而,真正的爱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这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爱自然,爱鸟类,是需要从行动开始。
二、爱,需要相互信赖
信赖,在文中是相互的。“我”喜欢珍珠鸟,同样珍珠鸟也喜欢和“我”待在一起。这种信赖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需要过程的。在文本中,“我”和小珍珠鸟能够相互信赖,也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步:珍珠鸟不怕“我”。相对而言,珍珠鸟是怕人的,但是由于“我”对它的宠爱,小珍珠鸟见到“我”能够从一开始“躲”到敢“从叶间探出来”。这个过程对于小珍珠鸟来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样也说明了小珍珠鸟胆子逐渐大了,已经不怕“我”了。
第二步:“我”与珍珠鸟亲近。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是逐步增强。文本中有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一点,即“起先……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里,正因为“我”的放手,才会让小珍珠鸟逐步亲近“我”,并且敢与“我”嬉戏。
第三步:“我”与珍珠鸟相互信赖。“我”非常喜爱珍珠鸟,对它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无比溺爱。结果鸟也“爱”上了“我”,甚至敢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说明“我”与珍珠鸟已经成为了心灵伙伴,彼此融合在一起。人与鸟如此,同样人与人也需要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三、爱,需要大声表达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爱不仅是行动、信赖,更是表达。而这种表达,也恰恰是作者心里的自然流露。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爱,才有了这篇散文。通过这篇散文,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那种浓浓的喜爱。
比如文本开头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的“真好”,虽是口语,像与人拉家常,却能让读者体验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作者对小珍珠鸟外貌的描写,寥寥几句,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而且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种浓浓的爱。另外,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用了一个“小家伙”,虽有点淘气,但恰恰能反映出作者对其的宠爱。也正因为有了爱,作者才会去认真观察,才会去尽情描绘,以便向读者传递这种爱,分享对珍珠鸟的喜爱。
对这篇课文来说,爱是基础,更是前提。正因为有了“我”对珍珠鸟的爱,才有了精心勾勒、描绘的小精灵,才有了所要表达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颂歌,即关爱自然,关爱动物,也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