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习作讲评,让德育润物无声

2020-10-27彭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怡教官习作

彭莉

摊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往往习惯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常常忽略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品德行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讲评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能涵养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案例一:指点迷津,让成长不迷茫

那天,批到语文课代表小怡的作文时,我一时愣住了,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下课铃响了,看,小佳在踢毽子,看她踢了几个: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一个,十二个……然后又换了一种踢法,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看似满满一篇的习作,其实并没有实际的内容,写的全是数字。这是五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平吗?我有一种冲动,想把孩子叫过来狠狠地训一顿。可回想小怡一向是个敏感、自尊心强的孩子,我冷静了下来:是不是可以用语文特有的方式去唤醒这个孩子呢?

就用数字来引起孩子的思考吧。作文讲评课上,我为学生带来了一首数字诗——郑板桥的《咏雪》,一节小怡作文中的选段(但没有标注选段的作者)。诗句简单易懂,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以深刻与简单为矛盾冲突进行激烈的言语交锋。当然,我也不动声色地请小怡谈谈自己的见解。她见我并无异样,也就放下了心:“虽然都用了数字,但第二段并没有把小佳踢毽水平的高超体现出来。老师,我觉得我可以改得更好。”在这一场理智,但又饱含着包容的习作讲评课上,我似乎听到了孩子清晰的思考。当我意味深长地对小怡露出笑脸的时候,她回给我的是一张明朗的笑脸。

在学习的道路上,孩子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如此糟糕是不应该的,如果老师只是用最简单的处理方法——训斥,去解决问题,对习作是否能起到提升的效果,对学生是否能起到唤醒的目的呢?这样的方式是难以促进孩子改变的。

案例二:倾听心声,为“爱”找归宿

高年级的孩子渐渐进入了青春期,对周围的一切有了新的观察与自己的思考。生活中的种种不顺、烦恼与无助常常会在习作中流露出来,老师有幸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如果能以朋友一般的身份亲切地与他们进行真诚无间的交流,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将会是最幸福的。

小菡笔下的夏令营活动,让我看到了她的苦恼:

“你再说话,我就让你蹲马步!”迎面而来的两个教官像恶魔一樣接待了我们。刚到宾馆门口,教官又打开了话匣子:“到这里来,你们就是一个军人,要独立,要奋发!听懂了,马上拿钥匙上楼!”这冰冷的声音容不得我们有半点迟疑,我一边小跑,一边嘀咕:“女妖怪!女魔头!”

最让人吃惊的是文末的四个字“我恨教官!”。怎样的体验,竟让她如此痛苦?这一切都是“严厉”惹的祸。就因为教官说话时不留情面,毫不客气,甚至有点简单粗暴,让听惯了柔声细语的小菡不能忍受。既然祸由语言起,那就让语言来疗伤。讲评课上,我与孩子们玩了一个“张冠李戴”的语言游戏:军人执行命令,医生救死扶伤,老师谆谆教导,让这些角色换位说话。结果上战场的军人轻声细语,手术室里的医生笑脸相对,辅导功课的老师语气逼人。小菡笔下的教官是客观的、真实的,在肯定小菡描写到位的同时,对她进行正确地引领,是必要的。

学生的眼界有限,思考不够成熟,要鼓励他们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自己,丰厚自己的认知。言为心声,当他们的认知出现偏差,要及时恰当地引领,让爱不迷失。这样的习作讲评,无疑又为孩子呈现一节生动的“人生讲堂”。

案例三:直面疑惑,把“真”留心间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那次作文讲评课,让我对卢梭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饭热菜,学校不再用不锈钢盆盛装饭菜,全换成了保温桶。大多数学生在习作中都表达了学校带来的温暖,小艳却这样写道:

餐桌上出现了一个浅咖啡色的大桶,大约50厘米高。我悄悄问边上的同学:“垃圾桶怎么放到桌上来了?”他“扑哧”笑出了声。之后我才知道,那是盛汤的,真尴尬。让我来舀一勺。不知是勺不够长,还是我的手臂太短,我捞了几下没捞到,突然好想念以前的汤盆呀!

从立意的角度,小艳与众不同。讲评课上,孩子们各抒己见,一篇习作引发了许多的思考。习作就是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当学生把心里话通过作文表达出来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去感受、理解,真诚地使用好评价的“魔棒”,才能让德育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

以上三个案例,仅是众多讲评课中的一部分,很喜欢在这样的习作讲评课上,与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心灵交融。在这样的对话式德育过程中,我们彼此尊重,彼此交流,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这样的讲评,让德育润物无声,真好!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怡教官习作
我好像抑郁了
我好像抑郁了
小怡的故事
教官之吼
教官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