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抑郁了
2022-04-03莫琼琼
莫琼琼
一、抑郁的表象
小怡(化名),女,17岁,中职学校高二学生。父母忙于生计,她从小由奶奶带大,与奶奶关系比较亲近。弟弟在小怡10岁的时候出生。刚开始小怡对弟弟比较排斥,后来也就习惯了,但关系一般,不是特别亲密。
高二刚开学,班主任观察到小怡在班级中表现异常。虽然小怡性格内向,但高一阶段在人际交往和情绪方面的表现都属于正常。现阶段,小怡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很差,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沟通交流明显减少。班主任与小怡沟通后,了解到小怡最近存在失眠、食欲明显减退等情况。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够介入。在得到小怡本人的认可之后,我开始对小怡进行心理咨询。
二、问题的症结
来访者自述,在高一暑假期间,好朋友学姐A自杀了。那天,学姐A突然发信息说要跳河。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小怡都成功劝阻,但是那次劝说没有成功,学姐A还是跳河了。这件事情发生后,小怡开始失眠、食欲减退、人际交往欲望下降,出现自残行为和轻生的念头。根据小怡的情况,我判断其为创伤后应激反应引发的抑郁倾向。
小怡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其一是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学姐A突然自杀,并在自杀前一刻通过网络的方式告知了小怡。其二是性格特点。小怡本身性格比较内向,一方面不懂得向外求助,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另一方面容易自责,把事情归结为自己的问题和责任。其三是认知因素。对于学姐A的自杀事件,小怡出现了一个不合理信念——如果当时我能够劝说住学姐A,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了。由于该不合理信念的出现,小怡产生了自责、内疚的情绪。其四是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将其出现的抑郁表现,尤其是食欲下降这件事情,归结为女生爱美而出现的减肥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理解和反对。小怡的社会支持系统明显缺失。
三、和解的过程
1.第1次咨询:建立关系,提供支持。
第1次咨询时,小怡的状态明显异常,只是机械地回答问题,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家庭矛盾和抑郁症状的表现。首先,我充分给予小怡表达的机会。她讲述了自己对于7岁弟弟的态度转变,从拒绝到平静接纳;对于母亲给予的学业压力的反感以及自己对专业学习的想法;对于失眠、食欲减退和交往欲望降低这些表现的困扰等。其次,我及时给予小怡积极的反馈。对弟弟态度的转变,表明小怡的心智不断成熟;在压力下思考自己的学业问题,表明小怡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能够因为这些困扰前来寻求帮助,表明小怡具有较强的自我改变欲望。最后,我针对小怡最想解决的失眠问题进行了处理。通过短期焦点解决疗法中的评量询问、奇迹问句、例外问句等技术,让小怡自己寻找解决失眠的方法。同时,我采用正念认知疗法中的身体扫描技术,帮助小怡更好地应对失眠问题。
2.第2次咨询:直面问题,转变认知。
由于第1次咨询中,小怡得到了信任和支持。因此,在第2次咨询时,小怡坦白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学姐A的自杀,以及在该事件之后,她还出现了轻微的自残行为以及自杀念头。同时,小怡也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克制自残行为和自杀念头。我对于小怡克制自残行为和自杀念头的做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且从中发现正面能量,进一步赞赏小怡的自我改变欲望。
在本次咨询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创伤性事件带来的认知和情绪问题。首先,我明确告知小怡,困扰其的最主要问题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引发的抑郁倾向。其次,我通过正念认知疗法让小怡尽可能地表达创伤性事件带给她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事件的描述和情绪的表达能帮助小怡觉察情绪;另一方面,对情绪原因的解释可以从理性层面帮助她进行思考,合理化情绪的存在并接纳情绪。内疚情绪是小怡最大的问题来源,也是不合理信念导致的情绪问题。针对内疚情绪,我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让小怡了解到其不合理信念的极端化表现,并告诉她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阻止这件事也是正常的,不必过于苛责自己。最后,小怡诚实地说出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是头脑中时不时出现关于学姐A的事情。我引导她认识到,在出现失眠情况时,最重要的是觉察情绪和接纳情绪。同时,我建议小怡与学姐A好好地做个道别,可以通过书写或者思考的方式把想要对她说的话表达出来。
3.第3次咨询:三次来访,结束关系。
第3次咨询时,小怡面带微笑地走进心理咨询室,积极主动地向我反馈最近的表现,以及最近在睡眠、食欲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最后,我与小怡协商,表示可以暂停定期咨询,如有问题可以及时前来寻找帮助。
四、咨询反思
在对小怡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还与小怡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我应用相關理论向家长解释了小怡出现当前状况的原因,希望他们能理解小怡,并提供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支持孩子。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更需要学校、家庭共同的努力和配合。
学生A自杀后,学校管理层没有对学生群体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一方面,这可能会导致与学生A关系亲近的学生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如小怡的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学生A的同班同学也没有跟进干预,缺乏有效的哀伤辅导,存在一定的工作疏漏。而小怡的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干预,得益于班主任的细心观察。这说明学校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