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
2020-10-23张冬侠
张冬侠
(凌源市中心医院神经二区,辽宁 凌源 1225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三叉神经区域阵列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此病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确诊病情,需要尽早开展治疗,以此来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多用手术、神经阻滞、药物等治疗,但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再加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及病变部位不明确,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高,预后较差[1]。随着临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实践,发现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不仅会提高临床有效性,还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2]。本次针对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取70例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n=35):女16例,男19例,年龄42~76岁,平均(59.33±10.61)岁;右侧、左侧分别17例、18例,病程 1~8年,平均(4.54±1.59)年。试验组(n=35):女17例,男18例,年龄41~75岁,平均(59.20±10.31)岁;右侧、左侧分别18例、17例,病程 1~7年,平均(4.04±1.66)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参照神学中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即三叉神经区出现刀割样、点击样;撕裂性剧前,且持续数分钟,有扳机点,没有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三叉神经病觉与运动受损表现,CT、MRI检查没有颅内病变,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与诊断标准相一致者;疼痛评分超过1分;研究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药的禁忌证者;合并其它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肝肾及心肺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者;不愿参与研究者。
1.2方法:对照组用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治疗,口服,100 mg/次,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巴氯芬(Novartis Farma S.p.A(意大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分装),批准文号H20140326)治疗,初始用药剂量5 mg/次,3次/d;在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表现,增加用药剂量,即每隔3天,增加5 mg,直到患者疼痛感缓解,最大剂量100 mg/次,3次/d。疼痛缓解后,维持最小剂量。
两组连续治疗4周为1个周期。
1.3分析指标:对比疼痛程度评分、实验室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价,针对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的疼痛感进行评分,计分制,即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实验室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血清肌酐、血小板计数。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板机点没有出现疼痛感,正常生活没有受影响,治疗1个月内没和复发为治愈;疼痛感消失,正常生活没有受到影响,扳机点有轻微疼痛感为显效;疼痛感依然存在,发作频率减少,扳机点有明显的疼痛感为有效;疼痛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病情加重为无效[4]。临床疗效=(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嗜睡。
2 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试验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2.2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20例治愈,10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34/35);对照组15例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28/35),组间对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0 6,P=0.024 2)。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均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嗜睡等不良反应,经正确处理后,全部缓解,组间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虽为临床多发病,但其发病原因不明,说法不一,但有学者认为[5-6],此病症的发生与中枢性病因有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阵发性疼痛症状,是以感觉性癫痫放电,其他部位均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周围性病因与半月节感觉根、相邻运动支出现脱髓鞘样改变有关,且轻微的刺痛,会通过短路传入至中枢,激发神经元,从而出现疼痛感。临床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方法较多样,但治疗方案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采用射频热凝消融术,其是一种破坏性的操作,对定要准确性要求较高,穿刺风险较大,且还会出现患肢分布区麻木表现、局部软组织肿、硬结形成等。因此,治疗效果不佳[7]。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临床发现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8-10]。卡马西平可以降低三叉神经感觉根,降低丘脑核电位震幅,作用于网状结构系统中,可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神经反射。巴氯芬是氨基丁酸的不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受体中,通过抑制多突触与单突触反射,实现降低兴奋性突触电位,从而降低以上电位的反传递现象,促进中间神经元活动转正,缓解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将以上两种药物合用,即可提高用药效果,还可能控制血小板、白细胞等实验室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