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
2020-10-22冯颖武庆杰赵淑敏张雯周慧
冯颖,武庆杰,赵淑敏,张雯,周慧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发现,每年新增的终末期肾病中,DN所占比例不断升高,其病理特征是增厚的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膜,积聚的细胞外基质和进行性的肾小球膜肥大[1]。许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浆BNP浓度与DN进展明显相关,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的血浆BNP浓度,而NT-proBNP与BNP相比,半衰期较长,稳定性较好,与许多心血管和内分泌疾病紧密相关[2]。二甲双胍作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一线降糖药物,在降糖方面的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二甲双胍能否影响DN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检测早期DN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探讨二甲双胍对早期DN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菏泽医专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T2DM并发早期DN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30±6.42)岁;平均病程(4.45±2.16)年。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50±5.72)岁;平均病程(4.17±2.31)年。
纳入标准:确诊为T2DM患者;目前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7%和/或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符合早期DN的诊断标准,半年内连续两次检查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但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达到(30~300)mg/d;最近3个月无二甲双胍服用史;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全部病例不存在其他因素引起的蛋白尿。排除标准:患者不配合;伴有严重的心、脑、肾及缺氧性疾病的患者;合并慢性肝脏疾病;对服用二甲双胍过敏及严重不良反应者;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最近三个月有二甲双胍服用史;伴有恶性肿瘤、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高血压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健康饮食指导,同时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观察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1,产品规格:0.5 g/片×20片)治疗,1.0 g/次,2次/天,如血糖未达标可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调整血糖。对照组每天三餐前及睡前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根据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两组均控制空腹血糖<7.0 mmol/L,2 h血糖<11.1 mmol/L,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两组患者均要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ER,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NT-proBNP;并留取尿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所有检测由生化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在同一实验室、仪器、批号试剂条件下完成,以减少观察偏倚和测量偏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MI、TG、TC、FPG及CKMB变化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Scr、HbA1c、UAER及NT-proBNP变化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MI、TG、TC、FPG及CKMB变化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MI、TG、TC、FPG及CKMB变化比较()
组别BMI(kg/m2)TG(mmol/L)TC(mmol/L)FPG(mmol/L)CKMB(U/L)对照组 治疗前 20.94±1.53 1.12±0.26 3.80±0.40 7.90±0.32 16.90±3.11治疗后 21.00±1.37 1.13±0.21 3.84±0.24 6.21±0.39 16.90±3.01观察组 治疗前 21.29±1.34 1.20±0.20 3.83±0.33 7.84±0.24 19.60±3.10治疗后 21.29±1.29 1.22±0.19 3.82±0.24 6.06±0.41 19.50±2.4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cr、HbA1c、UAER及NT-proBNP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cr、HbA1c、UAER及NT-proBNP变化比较()
组别 Scr(Umol/L) HbA1c(%) UAER(mg/d) NT-proBNP(pg/mL)对照组 治疗前 64.10±10.10 9.18±1.03 196.00±39.62 370.10±117.23治疗后 64.10±8.87 5.18±0.63 192.50±36.92 369.01±116.11观察组 治疗前 62.60±7.40 8.78±1.33 192.00±40.18 350.00±115.47治疗后 62.20±5.90 5.15±0.92 106.10±38.16 199.00±49.77
3 讨论
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T2DM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DN作为T2DM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DN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医务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纠正糖代谢紊乱,降糖的疗效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它还具有抗氧化、预防及抑制肿瘤的作用。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作为DN患者保护剂的优势和治疗潜力正在逐渐被认可,二甲双胍通过MBNL1/miR-130a-3p/STAT3途径降低DN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衰老速度[3],也可通过诱导Sirt1/FoxO1自噬信号轴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伤[4]以及降低Hcy和IL-33的血清水平减轻DN患者的症状[5]。另外,它可通过调节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雷帕霉素哺乳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途径、内质网(ER)应激、上皮-间质转化(EMT)、自噬、氧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缺氧诱导因子(HIF)和脂毒性等主要信号通路来抑制DN的发生发展,也可通过剂量依赖性调节肾脏nephrin表达来保护T2DM模型大鼠肾脏足细胞[6],通过调控自噬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7]。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阻断mTOR信号通路,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应激反应。氧化应激是影响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甲双胍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部分阻断活性氧簇的生成来源,通过对DN大鼠模型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通过降低TG、TC和LDL-C水平,增加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及TGF-β1的表达水平,延缓DN的进展[8]。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为B型利钠肽,是利钠肽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心室细胞和心房细胞均是BNP的重要来源,此外心脏的成纤维细胞也可以分泌产生。心脏分泌的BNP首先是以脑钠肽前体(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的形式存在的,心室容量负荷增加时引起室内压力和室壁张力的增加,从而促进心肌细胞合成和释放proBNP,proBNP在活化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为NT-proBNP,它是由76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多肽,无活性,在常温环境下可稳定约72 h,一部分经肾脏清除,与BNP相比,半衰期较长,稳定性较好。临床上,BNP及NT-proBNP对诊断心力衰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NT-proBNP与内分泌疾病的联系同样紧密,如T2DM、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肥胖等,这些内分泌疾病均影响NT-proBNP分泌,NT-proBNP对糖尿病患者大、微血管及周围神经等并发症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9],在T2DM患者中可作为心力衰竭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国外学者Siebenhofer[10]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血浆BNP浓度与DN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微量蛋白尿患者的血浆BNP浓度。McKenna等[11]的研究发现给予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注BNP,可导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增加,即糖尿病患者BNP与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密切相关,Tarnow等[12]对患有DN的198名患者的研究发现体内BNP水平显著增加,认为BNP可作为无明显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的DN患者心血管疾病总体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外关于DN患者二甲双胍与NT-proBNP关系研究鲜有报道,本实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后UAER及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保护早期DN的发生发展,但是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