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究

2020-10-21刘偲偲

成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教师信息化

刘偲偲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了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在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构建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即五个能力维度,分别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信息化职业实践能力以及信息化研究創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研究背景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职院校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1]。高职院校扩招的背后,是我国“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缺失。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高职院校扩招的目的是为了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的扩招仅仅是高职教育“大变革”的开端,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招生制度,还要大力改革办学、体制管理、教学体系等,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强化内涵建设。

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信息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能,它能能够创造虚拟课堂,改变学习环境,突破原有课堂的空间界限;能够建构共享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突破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编织全球大脑,改变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的沟通[3]。可见,信息技术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只有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等弊端,才能实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教学要实现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娴熟度是基础。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缺乏一个引领性的能力标准,其内涵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如王卫军曾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的特殊能力,主要包括六部分能力,分别是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4]。马若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做了界定,认为它是指教学人员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其资源来完成教学过程的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素质之一,包含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及评估[5]。可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至今没有权威的政策制定,其概念意义处于多元化发展状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

我国信息化教学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较其他国家滞后,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文献数量仅为244篇,文献数量自从2015年开始才有所增长。可以发现,高职教师乃至高职院校,针对其信息化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试图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并构建能力结构框架。

2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高职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对于高职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范明确指出了,高职教师需主动认识到数字校园时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变化,并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规范明确指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教学能力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转化。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学知识,还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这里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指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也包括将信息技术迁移到教学情境中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除了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其核心内涵是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特定情境下的转变。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进行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教学。因此,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重点也应放在信息化职业实践教学。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训、管理、评价等教学活动有效融合,才能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本文认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为优化技能人才的培养,在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高职教师在整个教学(含理论及实践教学)活动,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长。

3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3.1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研究,本文认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含五个能力维度,即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信息化职业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指的是高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及态度,只有当高职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能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且不会增加教学负担时,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及使用意愿才会有所提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决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因此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的是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软件操作及信息设备运用能力,高职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學活动中灵活的运用信息工具。

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指的是高职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理论及实训教学)的能力,高职教师在熟练利用信息工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以及信息化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

信息化职业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所特有的能力维度,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教育实施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并重,面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高职教师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所需的职业能力,因此信息化职业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

信息化研究创新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同时,不断自我反思与学习,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2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

本文通过A-B-N模型(一级能力维度—二级指标—三级绩效指标)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构建。其中 A 表示能力维度,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概括;B表示二级指标,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不同维度的细化;N表示绩效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具体描述,即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表现。通过借鉴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以及总结国内现有文献,本文最终形成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详见上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大国工匠”何处觅?中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17/c1001-2921487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3] 杨惠欣. 信息化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1(02):83-86.

[4] 王卫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26.

[5] 马若明.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J]. 中国高新区,2014(16):108.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教师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