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行为,萌发幼儿积极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
2020-10-21凌艳
凌艳
摘要:幼儿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其中在社會交往能力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研究进行回顾,可以看出许多研究成果强烈支持这样的观点:受欢迎幼儿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缺乏社会性技能。幼儿同伴交往和积极伙伴关系缺失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交往能力 伙伴关系 同伴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一)述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已有的教学经验显示,儿童在伙伴中生活才能健康成长,和伙伴们相处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起点。程利国、高翔的研究也表明,经常被表扬的幼儿更容易赢得伙伴的欣赏与接纳,而且伙伴也愿意与之交往,相反,经常体验失败的幼儿不仅自己会为失败感到自卑,而且也会被同伴所轻视,因而不容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幼儿同伴交往和积极伙伴关系缺失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二)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综合了大量资料后发现,伙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概念界定:
1、角色游戏:充当成人的角色(职能),在专门设置的游戏条件下概括的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也称模仿性游戏、装扮性游戏、社会表演游戏。
2、同伴合作行为: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运动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3、积极活动伙伴关系:我们提出的积极活动伙伴关系是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大量合作探索和交流经验的机会 ,帮助幼儿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使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从而满足其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广中新村幼儿园大班全体幼儿。
(二)研究视角: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让大班孩子通过自主性游戏——角色扮演、使用玩具、半成品材料、创造性地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中,鼓励、引导孩子自己摆放收拾玩具,自己确定游戏主题,自己结伴,自己尝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和纠纷,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提高的孩子的社会性能力。同时提升教师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的观察与指导能力。
(三)研究目的:
在角色游戏中,帮助幼儿获得社会性技能,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被同伴接受与欢迎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和羡慕的快乐。同时,在游戏中不断地捕捉教育契机,为孩子创设更多的交往、合作机会,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孩子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能,感受同伴合作带来的的快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要以及与人合作的态度,优化积极伙伴关系的形成。
(四)研究的内容:
1、通过研究角色游戏中优化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对幼儿积极活动伙伴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记录法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班幼儿积极活动伙伴关系形成的原因,并进行萌发幼儿积极伙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2、开展大班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以及指导幼儿同伴间的合作活动中教师适时的回应与互动研究。总结出指导策略,为优化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依据。
3、通过幼儿形成积极活动伙伴关系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活动形式、方法、手段等。
四、主要操作
1、开展调查、分析现状、访谈法、观察记录法、学习综述、行动研究、经验总
结案例集。
2、为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兴趣。
3、在角色游戏中运用指导策略,帮助幼儿掌握解决同伴矛盾的方法。
4、开展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能力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
化成长。
五、研究过程
(一)开展调查、分析现状
为了优化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同伴合作,我们年级组确定了大1,大2、大3班三个班级幼儿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幼儿交往与受欢迎度的调查,结果为我们老师在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能力,萌发幼儿积极伙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信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在选择玩伴时的六个理由:长得漂亮、聪明、表现好、有礼貌、愿意帮助人、位置坐在一起。而拒绝玩伴的六大理由分别是:行为
习惯不好、有攻击行为、爱抢玩具、不肯谦让、语言表达差、长得不好看。根据孩子选择好朋友实验游戏中,我们分出孩子交往类型:受欢迎型的、被拒绝型、被忽视型的和矛盾型的。针对这些现状,我们从幼儿自身气质、家长教育、教师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二)培养幼儿互助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一起计划、建构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分配角色。所以角色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孩子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商量着角色的分配。只见“理发店”里的几个孩子在以“黑白配”的方式分配角色,过了一会孩子们互相争执起来,睿睿一脸生气的表情,“我就想做美容师”她撅着小嘴板着脸说道。“可是,我们黑白配,你输了,就得服从安排啊”轩轩一本正经的说着。“我不想做迎宾的,我就想做美容师。”睿睿不甘示弱,一手抓着美容箱不放……
分析:孩子的自我主要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控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为角色的扮演、材料的需求等而停止游戏等等,因此,作为老师要注重引导孩子试着去认识和理解同伴的想法,学着去处理与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注重游戏分享环节,引导孩子讨论: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孩子积累游戏中交往、协商的方法与技能,尝试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在游戏中多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
在游戏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一起游戏,受能力强的同伴的影响,会投入游戏,逐渐也会主动向同伴提出一些请求和看法,提高合作的能力。另外,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为中心。
性格内向的思语来到了“小医院”,站在门口,就是不进去,桐桐看到了,马上热情的上去问:“你好,你有什么事吗?”思语就是不说话,桐桐还是很耐心地问:“你是要看病吗?”思语点点头,于是桐桐把她带到位子上,问道“你哪里不舒服?”思语看到桐桐这么热情,于是小声地说:“我的牙齿有些疼。”“请你嘴巴张开!”……
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很多内向、胆小的孩子现在也能大方地与大家交往。今天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就很好。同时游戏让孩子积累各种有价值的经验。在我们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将很多有价值的主题经验、生活经验自然融入和渗透,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
(四)感受合作的快乐,萌发积极的伙伴关系。
幼儿角色游戏中包含着大量的合作教育契机,老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在游戏中观察、捕捉教育契机,灵活地运用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既强化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乐于合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提升与丰富,游戏中孩子们出现“招聘快递”、“请人送外卖”、“公司大扫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招聘广告”等。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同时,老师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合作现象和行为给予恰当的引导,发现幼儿的合作行为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帮助孩子感受合作快乐的同时,也增进友谊,促进孩子之间积极伙伴关系的形成。
(五)提高教师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的观察与指导能力。
开展本专题研究,级组老师共同寻找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探讨,结合班级游戏发展水平,观察孩子游戏中合作行为能力的表现,并采取各种策略进行引导,帮助孩子试着去认识和理解同伴的想法,学着商量交换角色、相互商量、讨论、合作,共同解决材料问题等。并注重游戏中捕捉教育的契机,为孩子创设更多的交往、合作机会,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孩子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能,感受同伴合作带来的的快乐,优化积极伙伴关系的形成。同时,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根据孩子的游戏需求提供多种废旧材料,鼓励孩子之间“以物代物”地創造性游戏,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每位教师每月都进行游戏观察记录,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并撰写相关案例与专题、游戏的分享展示,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教师的观察、反思与指导能力。
六、研究成果
(一)角色游戏观察评析表
(二)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的案例、专题的撰写。
(三)幼儿角色游戏的观摩展示、教研现场研讨展示,从中发现幼儿解决问题、
同伴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出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的指导策略。
七、研究成效
(一)角色游戏中同伴合作的观察与指导策略,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
创造性。
(二)角色游戏中指导策略提高了幼儿游戏中交往、协商、合作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角色游戏中优化同伴合作能力的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八、思考
1、当孩子同伴交往中行为出现反复时,教师如何因人而异地运用适宜的方法与
策略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脾气。
2、教师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已相应的教育行为能力。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主要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2002(04)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修订版)[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Z]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第40页
4、万明钢, 王亚鹏,王舟. 5- 7 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J] . 心理科学, 2001, 24( 5) : 621- 622.
5、张莹莹, 曾玉, 张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