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思考

2020-10-21陈祖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陈祖辉

【摘要】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思想精华,有着丰富睿智的为人处世哲学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若将传统文化融入在课程教学当中,不仅提升教学效率,也能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本文围绕《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展开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9-016-01

引言

初中时期青少年的心智和意识,处于关键的形成阶段。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干扰。国家对初中生个人品质的塑造尤为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两者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育人目标。

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的意义分析

(一)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名人的事迹流传,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意识带来了积极的深远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塑造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与其教学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课堂上,老师借用传统文化里的各种故事、名篇、名句、歌谣、警句等,比如“孟母三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樂”等,将其应用在道德法治教学过程中,会大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改善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更利于学生树立爱国理念

我国教育事业对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爱国理念的塑造,爱国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是素质教育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明确了塑造学生爱国意识与爱国精神的目标。课程中比较简单的案例和抽象的理论虽呈现了爱国精神和爱国意识,但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育人目标,还需教师们创新教材,创新方法。而在传统文化当中,有优美的诗篇、丰富的事例、生动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直接具体可感地呈现出爱国精神和爱国意识,更强调与证明了爱国意识与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展开,对学生爱国理念的打造将更为深刻而深远。

(三)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初中学生未成年,独立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非辨别能力弱,对不良诱惑抵抗力不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还比较多,要引起我们教育人的重视,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虽蕴含着各种道德法律知识,但以本为本展开教学,还是比较单调、枯燥,教学效率与效果都会不理想。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取二者共同精华,从而更加生活化、具体化、生动可感的、更为全面的角度,用文化浸润的力量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制观念。

(四)更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结合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吸收、传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们更深入的学习了、理解了、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地接触了、学习了、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传统文化浸润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传统文化也在浸润我们思想与灵魂。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将深入而长远。自然,传统文化便在无形中得到了更好地学习、传承与发展。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研究

(一)制定明确的融合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展开,便是为了丰富与培养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夯实他们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们的思想精华,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理念和自主意识,也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衷心和爱国热情等。这些与《道德与法治》有交集和相似之处。这些,正好是我们将传统文化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点。为了更好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教师要把素质教育和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制定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具体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精选传统文化内容,逐一、逐项、逐课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予以推进。只有这样,才得以为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带来帮助。

(二)用好传统文化中的名篇、警句、谚语、歌谣

传统文化中的的名篇、名句、警句、谚语、歌谣,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学艺术璀璨的名珠,是古代圣人智者通透人生的智慧沉淀。我们将之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来,便是在文学艺术的薰陶中,与圣人智者对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文化的浸润下,在具体、生动可感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完成。

如,《在亲情之爱》的学习过程中,将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把《大学》《论语》关于齐家、爱亲的内容放进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加深对家的认识,对亲人的爱,对自己家中角色的定位。

(三)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典故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各个朝代历史掌故,名人佚事,传递很强的思想意义与教育性。围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正确用典,讲好故事,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陶冶学生情操。

如,《少年当自强》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讲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讲晋人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的典故;讲孙敬“头悬梁锥刺股”故事。在典故的讲解中,在故事的流淌中,自立、自强、努力、上进的思想入心、入脑,让学生永远铭记。

三、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和放大《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为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与健康发展带来帮助,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还能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展作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秦爱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课堂美感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83-184.

[2]覃朝光,王慧.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20,4(24):226-227.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