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7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邹宇

摘 要: 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并熟练地运用汉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从主观上说,是从心灵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健全人格、提高个人涵养的目的。本文从语用和心灵涵养两个角度探讨语文教学目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教学思考

一、从客观实用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语言交往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汉语言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说:“语言文字在人们的生活里的重要性在增强,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文字。不断听到埋怨的声音:父母埋怨子女写不好家信;教授埋怨学生写不好论文;局长埋怨秘书写不好文章,等等。念错字、写错字,包括乱造简化字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所以,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有人会说,我从出生会说话开始就可以和人交流,即使不学习语文也不妨碍我生存。然而,我们对语言的使用要求不仅仅是能生存、会交流,我们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让大家接受自己的交往要求。有的人说的话容易让大家记住,他的演讲可以激励大家成为心灵鸡汤;也有的人是谈话冷场王,只要他一说话马上会引起尴尬和冷场,他说的话没有人会注意,更不会被人记住,这就是学习语文与否最明显的区别。

语言的存在意义在于语言的交往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心智能力,在人们进行交往行为时才会显现出来。语言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交际能力、研究能力、知识能力和发挥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四种基本的能力,知识能力是基础,交际能力是知识能力的外在形式,研究能力是知识能力的更高一层的体现,发挥能力则是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更高层次的体现。所以,如果要在生活中提高交际能力,在工作中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那么语言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可见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独立见解也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吕叔湘认为,语文知识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分析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分析语法中的句法,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的句法结构,也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深入细致的思维习惯。吕先生说道:“语言这种活动,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还有选择字眼的问题,选择语调的问题。”

二、从主观情感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曾说:“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个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提升他人人格”的目的。那么,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一个特定价值取向的人的心理素质结构的体现,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人对生活的态度、取向和选择,还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人行为方式的个人特质,所以有时我们也称人格为个性。人格是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教育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就是对人的人格影响。

人格的价值既包括主体的尊严、个人价值和道德追求,又包括对他人人格的尊重、社会价值和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以及主体的个人能力、行为方式等。语文教育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不能忽视语言的存在问题,对人的语言存在问题和人的语言生存问题进行区分。人的语言存在问题时通过语文教育而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体现人的存在;人的语言生存问题则是通过语文教育而培养人的交往能力,这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以,人的语言存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独立人格。

(二)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历史、地理学科能够结合。课外阅读,除了纯语文性的作品以外,搞点历史、地理、人传记和游记等。因为史地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比文艺作品更有效果。他认为,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学习中,使语文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的目的。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展现,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母语的教育,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学生充分理解祖国的语言,欣赏和热爱母语,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

朱自清先生将语文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两个字“文道”,“文”泛指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思考和表现能力;“道”泛指中等教育的宗旨,也就是健全人格,培育涵养。他曾出“读书”和“表现”是语文学科能力的基本构成。“读书”是“善观大意,是输入、吸收和内化;“表现”则是“表达出自己的情意”,是输出、表达和外化。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吸收与表达、内化与外化的结合。语言交际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外化目的,强化审美意识、健全人格品质是语文教育的内化要求,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工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