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0-10-21吴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引导

吴华

摘 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如果只采用简单的“给予”方式,那是万万不行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给予 引导 获取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如果只采用简单的“给予”方式,那是万万不行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才是重中之重。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一个人知识,不是要他死记硬背结果,而应教他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负担的减轻、教书育人任务的全面完成,才能得到可靠地保证。

一、引导学生参与规律的总结过程。

只要是学生能自己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一定不主动讲解,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总结。

数学课练习时,我让学生计算:31×11、32×11、33×11、34×11、35×11,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答案:31×11=341、32×11=352、33×11=363、34×11=371、35×11=381。“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陈锦涛第一个举手说:“它们都是乘11的。”“它们的第一个乘数一个一个增大,它们的积11、11的增多。”吴雅丽说。“嗯。”“还有吗?”课堂里一片寂静。 “我们再来看一看。”我用手指着这些算式……“老师,我知道了。”陈佳闻站起来,“这些积的个位,就是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是这样吗?”“是。” “个位找到规律了,那十位、百位呢?”最后学生发现:乘积的最高位与一个乘数的最高位(十位)相同;乘积中间的数等于第一个乘数十位与个位的和。接下来,我又快速出示了两列练习:第2列:41×11、42×11、43×11、44×11、45×11;第3列:50×11、51×11、52×11、53×11、54×11学生很快又完成了,我很开心。突然,陈佳闻举起了手。“老师,37×11=407”。这个规律有点不一样。“是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经过大家笔算,37×11=407。那也就是这个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又让学生计算了38×11=,39×11=。发现陈佳闻说得非常好,我让学生鼓掌表扬了他。陈佳闻脸上笑开了花,上课坐得更端正,听得更认真了。

像这样通过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运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强制性地灌给他们。

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课始,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最后出示装彩灯、包装盒子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还有一次上课,我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做个数学游戏。”孩子们高兴极了。我出示要求:第一步:把100分成两个数的和,一个是你的学号;第二步:算出这两个数的积;第三步:同组比一比,谁的积更大一些?谁的积最大?孩子们认真快速地计算着,不一会儿,就传来孩子们兴奋的声音。“吴老师,我的最大。”陳锦涛迫不及待地说。“别急,等一会儿其他组。你们再想一想,有没有比这更大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了。“请每组代表发言。”我根据大家的发言。把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老师,我的最大。45×55=2475”。袁周力说。“是吗?我们班只有45个同学,这里好像是你最大。那么把100分成两个数的和,还有其他分法吗?”“有。”“46×54,47×53,48×52,49×51,50×50。”“那你们觉得这几个算式,哪个乘积最大。”大家一片沉默。“要算一算吗?”有些同学已经快速在纸上算。“50×50最大。”吕家乐大声地说。“哦,请大家放下笔,听吕家乐说说理由。”“我发现一个因数变大,另一个因数变小,当他们越来越接近时,它们的积也越来越大。”“大家一起来看看黑板,是不是?”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如果两个数的和相等,那么这两个数越接近,它们的积就越大;当这两个数相等时,积最大。

像这样通过由学生自己形成的概念,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就会迸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课上就能更加认真地去听讲。

三、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

教学中,我们要准确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寻找数量间联系的同时,明确思维的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如我教学《植树问题》教学片段: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看到这个问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读题思考后师引导交流:“两端”“间隔”。师:同学们理解了题意了,我们先试着猜想一下需要多少棵树苗?生:经验猜想(19棵 20棵 21棵 22棵)。师: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师生交流:模拟植树、画线段图,以小驭大,以简驭繁的方法……师:画线段图是一种比较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大家就可以选用这种方法来探索,看谁的猜想准确?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探索提示:要选好数据;做好记录。这一课中,我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个必要问题的交流,并没有再去指导学生选数据和模仿栽树苗,甚至是没有提供给学生现成的记录表,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数据,自己选择记录方式,自己去根据数据总结规律。留给了学生充分地思考时间,自由的活动空间,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多一些思考,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孩子们解决问题,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学生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去质疑,去释疑,去发现……使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学生智能的阶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引导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说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新常态下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