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2020-10-21于文婧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6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解决策略

于文婧

摘要:血常规作为三大临床检验之首,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来对血液疾病进行判断,还可配合其他检验结果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为避免不精准的检验结果对临床造成误诊,检验过程中必须正确判断能够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精准度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6-286-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越来越重视血液检验的质量,血常规作为最常规的检测项目之一,其结果的精准度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总结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因素及对应的解决策略。

2血常规检验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也称为血细胞检验,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验分析,结合其他检验结果,实现对疾病以及发展程度的有效判断。[1] 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检验,简单的血液疾病及病原菌感染可得到判断。另外,血液检验也可反映体内组织或器官的病变情况。[2] 由于检验过程的安全、便捷等优势,血常规检查成为医学检验中最常见的方式。因此,提高血常规检验的精准度对于医学诊断非常重要。

3 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影响因素

3.1 患者自身因素

作为血液样本提供者,受检者自身的状态对血常规检验有很大影响。自身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不良嗜好、运动状态、药物使用等,这些因素可能引起血细胞数目的变化,如饥饿或饱餐、提前摄入食物、剧烈运动、紧张等均可使白细胞数目暂时增加,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甚至延误后期治疗。[3]

3.2血样采集操作

高质量的血样是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精准的前提。采集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做到准确无误,规范操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样本中血细胞形态的完整,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 血液采集时间。由于受检者在不同时段的代谢活跃程度、身体机能等均不同,采集时段不合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2) 血液采集部位。血常规检验中标本采集主要为外周静脉及手指末梢。有文献指出,采集过程中末梢血样易受穿刺方式、外界温度等影响,白细胞数目偏高而血小板则偏低,并且末梢血在检验过程中可重复性较差。[3] 然而,静脉采血可如实反映血液状态,结果可重复性高,便于复查,从而使检验结果精准度更高。

3.3血样处理方法

采集的血样经抗凝剂处理后进行检验。在此过程中,样本的处理条件会影响结果。1) 抗凝剂的选择。通常选择对血样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影响较小的EDTA盐 (EDTA-Na2或EDTA-K2) 作为抗凝剂,其中以EDTA-K2最为常用。抗凝剂和采血量的比例决定了血样的质量,最佳浓度为1.4-1.6 g/L(血液)。抗凝剂添加不足,血液中出現的微凝血块可能会阻塞分析仪器;添加过剩,导致粒细胞变形、红细胞肿胀破裂,血小板聚集,影响最终计数。[4] 2) 血样存储条件。血样存储于密闭容器内,置于23.5-25 oC室温环境。研究发现,血样在冷藏后,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计数发生改变,降低检验结果精准度。因此在采集成功后,不可进行冷藏处理。[5] 3) 送检时间。获得的血样中血细胞的代谢、沉积聚集、蒸发和升华作用、微生物降解等均会影响血样的质量,因此送检时间尤为关键。文献指出,对于处理后的样本5 min后进行检验,最迟8 h 结束,否则需要采取合理方式储存或制成涂片。[6]

3.4检验仪器精准度及试剂的匹配与有效期

检验仪器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校准,操作时规范使用仪器,选择原装配套的试剂,并注意观察有效期。

4提高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策略

4.1医患双方共同将检验前误差降至最小值

医院可以通过摆放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受检者对血液标本采集前注意事项的认知。同时,在血样采集前,检验人员须再次询问核实有无遵循注意事项及禁忌。此外,受检者也应提前告知检验人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病理状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4.2规范采血操作

血样采集需要规范的操作,选择静脉血为采集对象,采集结束后进行抗凝处理并及时送检。对于急诊受检者的血样,医护人员需在送检单上标注采血时间;有静脉输液的受检者,需要在输液结束2 h 后采集血样,同时选择输液对侧的肢体采血;精神过度紧张的受检者,应放松20 min 后进行采血。静脉采血前,医护人员应当确保采血部位的皮肤状况无破损、水肿、炎症等不良情况。[7]

4.3仪器运行与故障排查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需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洗、维护和保养。如出现检验结果异常或与临床症状不符

等情况,应及时排查原因,核对仪器维护记录及试剂更换记录等,必要时对血样进行人工复检。

5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及学习

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平时要多与临床积极沟通、相互学习,定期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培训。为患者提供准确精湛的检测与诊疗,不仅是血常规检验的目标,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永怀. 血常规检验中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26) : 3296-3297.

[2]何巧莲, 陈娟.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 (21) : 153, 158.

[3]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J]. 重庆医学, 2006, 35 (18) : 1694-1695, 1699.

[4]李丽,  郑辉. 抗凝剂的含量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探讨 [J]. 医疗装备, 2000, 13 (5) :17-18.

[5]郭雯. 血常规检验临床观察分析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16) : 2207, 2240.

[6]杨泽. 临床血细胞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研究 [J]. 中外医疗, 2013, 32 (4) : 190, 192.

[7]惠陈敏, 潘宇航, 宋旭东, 丁锦秋, 孙雨剑, 黄瑾, 蒋安琪, 刘墨祎, 郭素红. 成人不同采血体位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 39 (3) : 200-201.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精准度解决策略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把脉培训农民需求面 提高农业培训精准度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电工仪表测量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压力表计量检定及校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