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020-10-20刘凡菁
摘 要:传统幼儿手工教学,严重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与差异性,幼儿常常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机械被动地模仿,所获得的只是单一的手工技能,而绝不是智慧。长此以往,将使幼儿对教师言听计从,形成依附的性格,失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所以,现今的手工活动更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自主探究,在这其中,除了探究的结果,我们更应注重探究的过程。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探究制作的技巧;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探究解决,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在争论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手工活动与生活结合,通过走进生活的探究增强幼儿的情意体验,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多形式、多层面的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手工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创作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要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其实,在美术课的手工制作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因为传统美术课的手工教学中,老师教一步,幼儿跟着学一步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要。本着这种理念,在手工活动中我尝试了“拆—做—玩—评”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为幼儿的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了手工活动的效率。
探索手工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 幼儿自主收集、选择材料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一)通过材料的自主收集,激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自主收集材料对幼儿而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幼儿手工活动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为纸,应把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和自然资源作为幼儿手工活动的主要材料。要发动教师、幼儿、家长多方合作,多渠道来收集材料。于是孩子们展开了收集材料的活动,一位家长说:“这些瓶瓶罐罐成了宝贝了,把它扔了太可惜了,废旧材料利用很不错”。孩子收集的主动积极性带动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开网店的妈妈帮忙收集大大小小的包装纸盒;做装饰工作的爸爸送来了各种装饰材料;爷爷奶奶也都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洗干净……短短几天时间,生活中的所有“宝贝”大到纸箱子小到一粒豆子,就全被挖掘出来了。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幼儿充分与材料接触,与材料互动,充分感知各种材料的性质、形状,幼儿学会了对物品的辨别和归类,体验发现的乐趣,迸发出创作的火花。他们发现大纸盒可做出飞机、辽宁航空母艦,毛线麻绳可以做东巴娃娃的头发,口服液的瓶盖可以制作各种造型的花朵等。期间,孩子的聪明、能干和耐心、细致、执着的精神以及家长的合作热情,令我们感动,使我们增强了开展手工活动的信心。
(二)通过材料的自主选择,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时,幼儿身上所迸发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表现在对材料的运用和选择上。一种材料可以有无数种制作方法,或是多种材料可进行无数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因此,只有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充分接触材料,自主选择材料、主动参与制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于是,在班级中,我不仅在美工区投放了可供孩子们选择操作的材料,还创设了废旧材料区,将孩子们带来的废旧材料,分类摆放,供孩子们自由选择使用,为幼儿进行奇思妙想,大胆创造,提供了支持,总而言之,具有探究性的手工活动材料能更大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拓展思维,成就幼儿的“异想天开”。
二、 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操作过程的自主探究
在对传统的手工教学反思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手工活动大部分是相同目标,相同材料,相同的制作方法,结果幼儿的作品也是如出一辙,缺乏灵性和创新。为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现状,更多地让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在实践中,我实施了以下策略,帮助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全程模仿到自主探究,再创造。
(一)“拆”中学,获得新经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手工活动中,主要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幼儿之依赖性。”
(二)“做”中学,悟以新知
活教育理论体系由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表述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老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习惯,发现内在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确实有些知识不可能在空洞的说教下学会,它必须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譬如手工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呢?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幼儿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幼儿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他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
(三)“玩”中学,学以创新
幼儿期,幼儿的头脑中充满了离奇古怪的理想,他们的许多想法往往超涌现实,而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把幼儿想到的、超涌现实的美好愿望、美好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手工活动带来的惊喜和成绩感就能成为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原始动力。幼儿期,游戏仍然是孩子们主要活动形式,所以,在手工活动中,还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通俗地说就是玩,然而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带劲了。并且在做与玩中,他们能明白很多常识呢!比如,在“钟摆”的活动中,幼儿学习制作钟摆,不仅认识了钟摆的结构,而且在探索中,发现了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不仅学会了制作钟摆,而且也探索到了手工领域以外的知识和经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获得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凡菁,北京市,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