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20-10-20李金萍
李金萍
摘要:教师认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合力,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本文的论述中,初中数学教学注重从故事教学法、生活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法三方面进行简介。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方面,并未注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空间,也为对学生进行方法性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陷入数学学习的思维定势中,致使整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打造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故事教学法,提升数学教学趣味性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以故事為载体,引入教学内容,促进由故事向教学的顺利过渡,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故事与教学之间的衔接性,真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投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整体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故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度。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讲授故事。教师讲授如下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富翁到处炫耀自己的财富。有一天,他再次向一位棋友炫耀自己的财富。围棋朋友说:“你可以在第一个小格子中放入一小枚银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入两枚银子,第三个格子中放入四枚银子……,因此类推。假如可以放满整个棋盘,我认为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过了一个时辰后,管家在放到第32个格子时,说:“我们家没有银子了。”第二点,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管家说自家没有那么多银子了?”学生面面相觑。第三点,开展教学。教师对学生说:“这就是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学生带着好奇心,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法,教师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使用生活教学法,增强学生思维发散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打破数学教师教学的认知壁垒,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提炼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习的视角,向生活延伸,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讲授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数学知识,并运用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第二点,向生活延展。教师举出毛线、打开的汽车大灯、地平线的例子,让学生结合三种线段特点,将三种线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一一对应。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走入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通过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得到如下的结论:毛线是线段;地平线是直线;汽车大灯是射线。
三、采用翻转课堂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数学授课,让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在课上分享数学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通讯技术,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升他们课下学习能力,在课上统计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此进行简要介绍:首先,讲授知识。教师运用微课,简要介绍此部分内容,并设置简单题型,考察此部分内容。其次,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如何在保证班级座位学生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将学生从班级转移到操场。最后,展示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运用直角坐标性的知识,为每个学生设定相应的坐标,完成位置的移动。
总而言之,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落实反思意识,积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在此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中个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具有执行性的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4)
[2]王大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