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网络研修品牌建设

2020-10-20张东兴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品牌建设以人为本

张东兴

摘   要:“互联网+教研”是新时代教科研工作的生长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研的深度融合,让“将教科研送到每一位基层教师身边”的美好愿景成为可能。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学科组从“以人为本”的高站位,本着“共建·共享·共成长”的原则,积极打造“每周话题”网络教研活动品牌,发挥其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服务”与“引领”作用,促进基层教师在课改中更好地胜任工作,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每周话题”;以人为本;网络研修;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1/24-0083-03

从2014年开始,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学科组就开始了“互联网与学科教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单位已经构建起了“常态即时研讨+每周话题研讨+月主题研修+特别主题研修”的立体化网络研修体系。“每周话题”研讨从2014年5月至今,共进行了204个话题的研讨,形成了51万多字的“每周话题研讨文字纪实”。

一、美好的教育愿景让“每周话题”应运而生

(一)课程改革倒逼教研工作进行变革

无论是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一标多本”新教材格局的出现,还是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构建,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深刻影响着学科教学活动。广大基层教师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培训与引领,他们遇到的诸多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指导与解决,而当时不少区域教研部门的工作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也迫切需要进行变革。

“曲高和寡”“锦上添花”的“精英教研”需要改变。2014年,诸多教研活动的开展均以“实验小学”之类的窗口学校为中心。对于优秀的典型的学校和教师来说,教研活动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而更多的基层教师需要的则是“雪中送炭”;从教研活动的内容来看,正因为其面向的主体是骨干教师,很多教研活动也就沦为“精英教研”,存在着不接地气的问题。这样的区域教研是“曲高和寡”的,对广大基层教师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

“重在评优”、形式单一的线下教研活动需要改变。彼时的教研活动大多还沉浸在“重评优少探讨”的思路中,“优质课评比”“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可以说是教研活动的“老三样儿”;教研活动以现场活动为主要形式,但能够参加现场教研的教师却屈指可数,而且举办这样的教研活动要花费不少时间和财力。覆盖面小、辐射面小、教师受益少,这是传统教研不争的现状与事实。

低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需要提升。在常态教研活动中,“课例研讨”最为普遍,而课例研讨往往又是以“二分法”(分析课例的优点和缺点)和“三段式”为常见状态。所谓的研讨也往往是泛泛而谈,很少能够聚焦课改中的“真问题”,这种状况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刚需。

(二)“以人为本”的美好愿景促使教研工作开拓创新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研部门将阵地前移,重心下移,合理地开发和配置优质教研资源,缩小城乡教师差距,将基层教师的发展问题作为根本性的问题去解决。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不久,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学科组就在全市提出了“共享语文每一天”的教育理想,寻求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美好境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又相继提出了“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和“把教科研送到每一位基层教师身边”的美好愿景。为实现上述目标,学科教研工作需要发生质的转变。

(三)“互联网+教研”让美好教研愿景的实现成为可能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建设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教研工作也不能置身事外。正如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转型升级;建立区域网络教研和教学资源平台;创新方式,提高教学研究服务水平;搭建优质资源平台,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

地市级教育科研部门肩负着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服务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大责任。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014年5月,沧州市小学语文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建立“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QQ群”,基层学校的普通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进行交流和研讨。2015年11月,以全市小学校长和主任为主体的网络研修平臺“沧州小学教学管理者QQ群”建立起来,基层学校的校长、主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将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这样,直抵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网络研讨平台就建立起来了。

二、“服务”与“引领”让“每周话题”魅力永恒

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来说,区域教研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服务”和“引领”。“服务”解决的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引领”解决的则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中“会遇到”和“该解决”的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则使基层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更好地胜任工作,也更有职业发展的潜能。

通过网络研讨平台,教师既可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语文课上应培养哪些习惯、消灭错别字集结令、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探秘语文学习的好方法等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又能解决例如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享受语文”大家谈、谈谈“语文”与“生活”、谈谈语文课的“语文味”、“有效备课”大家谈、怎样变“问题”为“话题”等。通过对上述实际问题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三、“共建·共享·共成长”让“每周话题”行以致远

在打造“每周话题”这一地市级小学语文学科网络研修活动品牌时,我们强调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共建·共享·共成长”的原则加以推进,使“每周话题”坚持长达六年之久,被广大基层教师认可。

(一)强化过程化管理的“一岗三配”责任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实施了“一岗三配”的岗位责任制,即“每周话题”这个栏目确定了“栏目主持人”和“研讨文字纪实”两个岗位。“栏目主持人”负责“话题的确定”“话题的发布”“研讨的发动”“研讨的推进”等;“研讨文字纪实”则专门负责收集学术群内围绕“本周话题”的研讨内容,并在该周研讨结束后整理成文字纪实。

为保障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在每个岗位都安排了三名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值守,加之有一层级管理员的常态化监管,如此一来,促使这一品牌活动坚持下来。另外,便捷合理的过程化管理也很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每周话题”的序号编制方法,制作了发布“每周话题”的PPT模板,制作了每周话题研讨文字纪实模板。这样,每一周都会形成一个文字纪实,每年都会形成一本研讨文字纪实文集。

(二)屡试不爽的“招募令”与“征集令”

“每周话题”如何确定,不同的做法会体现出实施者不同的思维角度。我们在确定“每周话题”时,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QQ群中不定期发布“招募令”和“征集令”的方式,向基层教师征集话题。“自下而上”可以确保“每周话题”能够满足基层教师的需求,是他们需要解决的“想研究的真问题”,也可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研讨,这体现了“服务性”;“自上而下”则是学科教研员根据课改发展和教师发展方向确定的“该研究的前瞻性问题”,这体现了“引领性”。如“什么样的课是真正的好课”就反映了课改过程中基层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备课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如何让语文课具有‘生长感”则体现了教研员对基层教师的方向性引领。

(三)“捻针尖”和“长本事”的双重功效

“每周话题”研讨这个品牌活动催生了200多项每周话题,这些话题已经被编辑成册,形成了50多万字的“每周话题研讨文字纪实”文集,这只是外显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每周话题”的研讨充分发挥了网络研修的技术优势和“沧州市语文人”学术团队的优势,由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引领着众多的基层教师稳扎稳打、步步为赢,聚焦并集思广益地解决了数量可观的兼具“服务性”和“引领性”的问题,这个功效如果用中医治疗的“捻针尖”来比喻非常恰当。

在研讨的过程中,主持人和一些骨干教师在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参加研讨的基层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見闻、展示了自我,教师们在参与“每周话题”研讨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品牌建设以人为本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