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家长的分离不适现象及原因解析

2020-10-20周英洁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调适空巢

【摘要】每年大学新生报道季都是送行季、离别季,与急于融入大学新生活的学子不同的是家长即刻开启了分离不适模式:不舍与思念,担忧和焦虑,孤独和失落……部分家长甚至出现了“空巢综合征”。只有追根溯源,深挖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新生家长尽快完成心理调适和生活调整,开启人生精彩后半程。

【关键词】新生家长  分离不适  空巢  调适

每年有700万新生踏入高校校门,与急于融入大学新生活的学子不同的是,新生家长出现了种种分离不适现象:不舍与思念,担忧和焦虑,孤独和失落……部分家长甚至出现了“空巢综合征”。只有追根溯源,深挖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尽快帮助其完成心理调适和生活调整,开启人生精彩后半程。

一、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种种表现

诚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不尽相同,每位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据笔者观察,呈现一些普遍特征:

(一)不舍与思念

亲人间因为血缘纽带及长期的共同生活彼此早已经融为一体,分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种离别的痛苦我们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会体会到。比如孩子入园时撕心裂肺的痛哭;伴侣分别时彻夜难眠的相思;老人离世时阴阳两隔的悲恸。十八年的朝夕相处,子女骤然离开,家长的不舍和思念如排山倒海般汹涌澎湃。不过子女的异乡求学导致的分离,家长表现为感性与理性、思念与希望的的交织。即情感上舍不得孩子,理智上为孩子上大学骄傲,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二)担忧和焦虑

搜索词条“分离不适”,发现“分离不适”经常又被叫做“分离焦虑”,可见“焦虑”是这种不适心态的鲜明特点。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简单几个字把子女在外父母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他乡生活的不确定性;前途未来的不可知性;全新的大学课程;能否与同学室友和谐相处……都让分离初期的父母忧心仲仲,无法安心。有部分家长总是担心自己孩子在外遇到坑蒙拐骗,有关报道家长马上进行情景假设,浮想联翩而寝食难安。新生入校后个别家长甚至滞留在子女求学的城市,恋恋不舍、不忍离去。大部分家长只能不断搜索捡拾着与子女相关的信息碎片。如父母成了子女学校的网站和公众号的忠实粉丝;对子女所学专业动向的新闻分外关注;对子女生活城市的天气状况格外留意……有一篇文章《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在家长群被频繁转发,就说明这样的情感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共振。

(三)孤独和失落

中国家长习惯于“一切为了孩子”,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外出求学让家庭的喧嚣归于平静,丰富的生活归为单调,紧张的节奏变得舒缓。家长一时间难以适应,感觉无所适从。表现为子女离家让父母食之无味,寝之难安。面对空荡荡冷清的家怅然若失,黯然神伤。甚至伤感郁闷,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

除了以上三种子女离家后家长共通的心态外,笔者注意到大部分母亲比父亲面对子女离家焦虑感更明显;全职妈妈面对母亲角色的中断产生的挫败感沮丧感更为强烈;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担心普遍更甚。

二、新生家长分离不适的原因分析

深究分离不适的原因有固有家庭结构骤变的必然原因,也有中国家庭中亲子模式处理不当的普遍原因,更有特殊家庭结构造成分离不适加剧的个性原因。只有追根溯源,深挖症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一)分离不适是子女离家初期家长必然的状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面临与至亲的分離出现心理生理反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1)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分离”成为常态,“空巢”成为了家庭结构的最普遍模式。工业化、现代化加速了家庭成员彼此分离的步伐。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得异地求学、就业、定居成为常态。子女外出求学多是为了积累更优质的人力资本,获得更好发展机会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家庭成员有一定心理准备,适应的过程会更快。

(2)青春期的分离是每个父母必须直面的人生体验过程。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指向聚合,唯独父母与子女的爱指向分离。子女从出生就开始了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断奶、入园、上学每一步都是在脱离亲人,融于社会。百度词条“分离不适”或“分离焦虑”,多数文章探讨是幼儿入园的反应,家长孩子都不适强烈,而青春期分离,与子女热烈拥抱新生活的义无反顾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父母的不舍羁绊,即更多的表现是父母离不开子女。龙应台的文章《目送》触动了无数父母的泪点,文中这样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中国家庭往往忽略了成员彼此应有的独立性。表现为父母往往忘记界限,总想控制甚至主宰子女的生活。比如对子女的兴趣爱好横加干涉,在子女学校志愿的选择中反客为主,在恋爱婚姻问题上越俎代庖,亲子一体化的结果让彼此的“心理脐带”难以剪断,离别痛苦变得难以承受。

(3)稳定家庭结构的骤变需要一个调整再适应的过程。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讲,社会治理需要一套平衡协调的机制,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稳定的秩序”,家庭结构亦是如此。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不断磨合,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均衡的秩序、固有的互动模式。稳定和谐的家庭结构大大增强了家庭成员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久而久之,也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习惯性依赖。子女外出求学是对存在近二十年“三口之家”家庭稳定结构的破坏,带来的失衡失稳的“两口之家”。面对这种骤然变化,需要一个再适应、再调整、再平衡的过程。

(二)母亲的分离不适感普遍强于父亲的原因分析

大部分新生父母的分离不适感表现为母亲比父亲更明显的特点。除了女性更感性,男性更理性,女性容易情绪外露,男性情感内敛之外,还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自然生理属性密切了母子的天然联系。从原始的动物属性来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和之后的哺乳期密切了母子的天然联系。这种生理特点强化了母子连心,也反过来造成了母亲对孩子的情感依赖。

(2)母亲的失落感与家庭内部角色定位有关。夫妻双方在家庭内部自然进行着角色分工,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义务。大部分家庭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习惯。女性因为温柔、细心、体贴的性格特点也更适合做家庭内部的管理者。大部分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任务,“母亲”角色成了女性最重要的人生角色。一旦子女离家,母亲角色中断或弱化,心理容易出现难以填补的空白。

职业女性在母亲角色弱化或中断后可以通过调整心态,投身职场,强化工作等社会角色来进行情感转移。而全职妈妈由于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长期社会角色丧失,往往通过母亲、妻子角色的完美扮演来证明其自身的能力价值。子女离家后全职妈妈关注点被抽空,价值感丧失,容易出现心理坍塌,受挫感更强烈。

(三)特殊家庭结构使得父母的分离不适感更强烈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观察一些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得父母面临分离时不适感表现的更为强烈,最常见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

1.独生子女家庭

不妨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下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后父母不适感强烈的原因。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展示了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以生命发展阶段来类比家庭从成立到消亡的过程。家庭生命周期被划分为形成、发展(第一个子女出生)、稳定(最后一个子女出生)、收缩(第一个子女离开)、空巢(最后一个子女离开)、解体六个阶段。其中的空巢(empty nest)用小鸟长大离巢、老鸟空巢独守比喻子女长大离家,只剩父母留守这一階段。非独生子女家庭从收缩期到空巢期有几年过渡。子女离开是渐次离开的,父母心态生活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虽然一个子女离开,仍需要照顾其他子女,情感得以转移。而独生子女家庭伴随唯一的孩子离家,家庭即刻完成从收缩到空巢的过程,生活是骤变不是渐变,缺乏调整、适应、缓冲的过程,如果迟迟不能完成调适,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再一点,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也寄予更高的期望值。过度呵护导致子女生存能力降低,父母对子女离家后的生活能力无比担忧;更高的期望值导致独生子女的生活处处被监管,被束缚感强烈,急于挣脱父母,享受自由,尤其是男孩。上大学后与父母主动联系较少。空间和心理上的双重疏离,反过来让父母的失落感更加强烈。

2.单亲家庭

一般家庭结构中起码包括了亲子纵向关系和夫妻横向关系这两对关系,一旦一对关系减弱或消失,另一对关系自动会进行调节,发挥代偿作用。而单亲家庭缺乏夫妻这条横向关系的自我舒缓,家长对子女情感依赖强烈。上大学后学费、生活费增加也加大了父母经济负担,单亲家庭家长经济压力显然更大。子女离家带来的情感寄托的缺失和潜在经济压力的加大,双重压力让这种分离不适雪上加霜。

总之,面对大学新生入学这样骤然而来的分离,部分家长出现分离不适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从自身、家庭、社会各个层面予以情感支持,生活调适,帮助新生父母尽快适应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逐步建立全新的生活模式,走出不适,开启美好人生后半程。

参考资料:

[1]彭妮娅.家长应把握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感和距离感[J].中国德育,2019(3).

[2]刘楠.新“空巢”家庭的角色适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3]周英洁.浅谈大一新生家长的分离不适现象及解决路径[J].活力,2019(10).

作者介绍:周英洁(1973-),女,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社会学、思政。

猜你喜欢

调适空巢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TAILS FROM THE CRYPTO
浅析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