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时空格局比较研究
——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2020-10-15陈景森

关键词:失配人居城市群

陈景森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尤其是现代工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越发明显,但是与之相伴随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能源耗竭、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和盲目扩张,由于各城市的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政策、资源分配等要素存在差异,导致城市住房面临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城市人居环境在空间扩张和维持环境稳定的矛盾以及工业发展与区域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现有的种种矛盾都将导致并加剧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问题。因此,关注和重视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群是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若干个经济联系密切、空间距离较近、结构功能互补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不仅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良好 的人居环境。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居民满意的城市人居环境无疑变成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更为准确的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合理的科学测算方法度量人居环境失配度,如何解释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问题展开研究。

一、文献综述

20 世纪50 年代希腊建筑规划学家、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创立者—道萨迪亚斯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将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是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互相作用的结果。[1]而中国最早研究人居环境的是吴良镛院士,他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人居环境发展成为一门科学。[2]此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人居环境展开研究。王坤鹏从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度出发,比较了我国四大直辖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环境要素协调性方面的差异;[3]杨晴青等从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和驱动力的角度出发,发现政府投入和经济发展是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盛光华等探讨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关系,发现这两者的耦合度会经历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再下降的不同阶段。[5]

关于失配度问题的研究,1968 年美国学者凯恩通过对就业人口和工作岗位的空间不匹配问题进行研究,首次提出“空间失配”(spatial mismatch)的理论。[6]至此,空间失配问题正式进入各学者的研究范围。理查德通过运用空间失配的城市均衡模型对工作分散情况和郊区住房的匹配情况进行研究;[7]伊夫将空间失配理论应用于高迁移成本下的城市居住问题。[8]而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失配度的研究相对较晚,2004 年首次由周江评引入,他在借鉴美国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与空间关系展开研究,尝试解决中国城市就业失配的问题;[9]钟佳利等从失配度的视角研究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发现乌昌地区经历了高度失配主导、失配度下降过渡以及中度失配主导的三个阶段。[10]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视角对失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虽然各个学科对失配度都有自身的定义,但是尚未明确统一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概念。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指的是城市在适宜居民生活、工作、休闲、教育等方面与最优人居环境状态出现的失配程度。所谓最优城市人居环境并不是各项指标全为满分,而是指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指的是居民普遍认可、接受的居住环境。而本文之所以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人居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因此人居环境的研究利国利民,具有长期的现实意义;第二,研究人居环境的文献大多针对的是人居环境的宜居度、满意度、安全性等视角,而关于人居环境的失配度研究甚少。另外,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研究能引发政府、公众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能够为改善人居环境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关于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研究对象大多侧重于几个省份或者省域内部城市的研究,研究范围较为狭小,所得结论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而本文是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104 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进行研究,分析导致人居环境失配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缩小人居环境的失配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范围

根据肖金成等[11]关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的具体城市如表1所示:

表 1 中国十大城市群以及具体的城市

(二) 测算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2018 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同时期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的数据均来源于2014—2018 年出版的《湖北统计年鉴》和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济源市的数据来源于2014—2018 年出版的《河南统计年鉴》和济源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的计算

(1)构建指标数据矩阵:

搜集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指标数据,由于各个指标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导致不同指标的衡量标准具有差异,因此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假设存在n个 城市和m个评估指标,其指标数据矩阵为:

(2)根据正向和负向指标对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不同的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其中,zij表示第i个 城市第j项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jmax表 示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xjmin表示第j项指标中的最小值。由于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需要取对数,为满足取对数的要求,因此对无量纲化后的指标进行平移处理,得到 Zij,即:

(3)计算第i 个城市的第 j 项指标在该指标中所占的比值 Pij:

(4)确定第 j 项指标的熵值 Ej:

(5)计算第 j 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j:

(6)计算第 j 项指标的权重 kj:

3. 健康距离模型

健康距离模型最早应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其主要思想是借鉴系统集的原理,引入全新的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本文的最优人居环境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而最优人居环境的取值依据是正向指标属性的最大值或负向指标属性的最小值。之所以将健康距离模型作为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新方法,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层和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要素之间在受到外界压力影响下,往往会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导致实际的城市人居环境状态与最优的城市人居环境状态存在不同范围的差距。而健康距离模型通过测算实际状态和最优人居环境状态的相对综合距离来评价两者之间的偏离程度。通常而言,外界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压力越大,其偏离最优人居环境状态越明显,人居环境失配度也就越严重。

假设A 与B 分别是不同环境状态的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其中 x1, x2, ······, xn是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共同属性, xa1, xa2, ······, xan是最优城市人居环境状态下A 的具体指标; xb1, xb2, ······, xbn是实际的城市人居环境状态下B 的具体指标。需要注意的是,确定最优城市人居环境状态下A 的具体指标的标准:如果为正向指标属性则取最大值,否则取负向指标属性的最小值。健康距离模型计算步骤为:

(1) xaj与 xbj的相对距离:

其中, kj为 第 j项指标的权重。

(2)A 与B 的相对综合健康距离:

其中, H D(A,B)表示A 与B 之间相对综合健康距离,也就是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度量值; A(xaj)表示城市人居环境的标准值; B(xaj)表 示城市人居环境的实际值; Kj表示第 j个系统的权重。另外,HD(A,B)的值越大表示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越大,反之越小。

4. 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类型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度量方式主要是依据相对综合健康距离 H D(A,B)的数值,数值的大小反映实际状态与最优状态城市人居环境的偏离程度和趋势发展。本文在参考李雪铭等[12]、张晓东等[13]关于失配度分类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将各个城市和各个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划分为5 个不同的等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是以各个城市群中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平均数作为其度量值。具体的划分标准如表2 所示: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

人居环境容易受外界压力的干扰和影响,不同的外界压力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能准确测度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李陈采用城市环境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这三个标准衡量城市人居环境的水平;[14]李雪铭从系统协调的角度出发,构建五大系统指标来评估人居环境的失配度,具体包括人类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15]王一鸣等以山东省为例,从居住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人口系统、文化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这六个系统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16]本文在借鉴前人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四大系统层和16 个指标层以度量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其中系统层主要包括城市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等四大系统层,指标层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居民储蓄存款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6 项具体的指标,具体指标可见表3。

表 3 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权重

由于不同指标所代表的属性及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选取指标的依据如下:城市居住环境中的城市人口密度反映城市人口在居住环境方面的拥挤程度,如果过于拥挤,往往会加剧人居环境的失配问题;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和人均家庭用电量反映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刚需情况;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人均GDP 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额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情况;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则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可分配情况;公共服务环境中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反映了居民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可用情况;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反映的是居民的文化教育生活;互联网用户数反映居民在现代通信方式的参与程度;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医疗卫生条件;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反映了居民生活中的绿化覆盖程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反映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废物的治理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 计算结果

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各项指标权重可由熵值法,即通过公式(1)至公式(8)得到表3。其次,利用健康距离模型,即通过公式(9)至公式(10),计算得到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度量值。最后将2013—2017 年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等级结果反映至表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部分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情况。

表 4 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及等级划分情况

(二) 结果分析

通过表4 可知,中国十大城市群在2013—2017 年的五年发展中,处于I 级(优秀人居环境)的共有69次,约占总数的13.27%;II 级(良好人居环境)共有115 次,约占总数的22.12%;III 级(轻度人居环境失配)共有150 次,约占总数的28.85%;IV 级(中度人居环境失配)共有175 次,约占总数的33.65%;V 级(重度人居环境失配)共有11 次,约占总数的2.12%。对城市群内具体城市各年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等级进行划分,得到不同年份处于各等级失配度所占的比例以及失配度的演变态势如图1 所示。

图 1 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演变态势

由图1 可以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情况有以下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处于I 级(优秀人居环境)和III 级(轻度人居环境失配)所占比例有一定的缩减,说明处于优秀人居环境和轻度人居环境失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处于II 级(良好人居环境)和V 级(重度人居环境失配)的城市数量有轻微的增加,但增幅不大,说明处于良好人居环境和重度人居环境失配的城市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在数量上趋于平稳;而处于IV 级(中度人居环境失配)的城市数量基数最大并且增幅也较为明显,说明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程度在不断加大,急需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为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演变态势,结合表4 的结果,利用ArcGIS 软件分析平台进行空间化显示处理,揭示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空间分异演化特征。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2013 年和2017 年的失配度情况,如图2 和图3 所示。

图 2 2013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空间分异演化特征

图 3 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空间分异演化特征

通过对比图2 和图3 可知,整体而言,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在逐渐增加,大部分城市的人居环境处于逐步恶化的过程,比如北京、泉州、开封、惠州等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等级在不断加大。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很多城市比如上海、重庆、天津、南京等城市的人居环境等级保持不变,但是其失配度的值在不断增加,这也从另一层面表示这些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程度在加剧。但是也有部分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所改善,比如平顶山市由良好人居环境转变为优秀人居环境、盘锦市由中度人居环境失配转变为轻度人居环境失配。

通过计算得出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并按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5 个等级,同时将每年中各个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值进行取平均值得到各个城市群综合的失配度,如表5 所示:

表 5 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及等级划分情况

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演变态势,结合表5 的结果,利用ArcGIS 软件分析平台进行空间化显示处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2013 年和2017 年各城市群的失配度情况,如图4 和图5 所示。

图 4 2013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空间分异演化特征

图 5 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空间分异演化特征

由表5、图4 和图5 可知,各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等级和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整体而言,各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在不断增加,各城市群综合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等级由原来的良好人居环境转变为轻度人居环境失配。具体到不同城市群可以发现:长三角、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川渝、关中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程度在增加;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等级保持不变,其中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值有所增加,而珠三角和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值有所降低,说明珠三角和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

四、结论

通过对2013—2017 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104 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利用熵值法、引入生态学的健康距离模型以及ArcGIS 软件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进行研究发现:

(一) 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

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在2013—2017 年这五年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研究,从时间序列特征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在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阶段,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居环境整体上处于恶化的态势,未能统筹土地、环境、资源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城市群还是城市群内部包含的城市,良好人居环境和中度人居环境失配的数量具有较大的增幅,即使有些城市群或者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等级没有上升,但是人居环境的失配值在增加,从某种意义而言,其失配程度也是在不断加大的。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2013 年至2017 年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数量在逐步增加,地图上显示失配程度也在进一步恶化,这表明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问题更为严峻。

(二) 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

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失配度较大的城市或者城市群主要集中于沿海或者沿江地带,并且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城市群人居环境失配度的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程度更为明显,而这三个城市群正好位于东部沿海区域,这也就造成人居环境失配度“东部高”的原因。川渝、关中、中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经过这5 年的演化发展,虽然人居环境失配度有一定的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并且这些城市群地处中西部,因此形成了人居环境失配度“中西部低”的现象。除了在空间格局上形成的失配分布外,还可以发现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变化情况表现为“东部快,中西部慢”的特征,因此,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优化。以长三角和关中城市群为例,长三角城市群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同时引发空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未能在城市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服务环境,从而加剧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的失配。而关中城市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开发更加注重引入清洁开采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减轻了人居环境失配的问题。

(三) 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十大城市群与各个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并不是呈现出绝对的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比如2017 年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市为重度人居环境失配,但是承德市处于良好人居环境。相反,2013 年川渝城市群处于优秀人居环境,大部分城市都为优秀人居环境,但是位于其中的重庆市、成都市却是中度人居环境失配。由此可知,同一个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失配情况去判定城市群内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因为城市群与其内部所属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并非完全朝相同方向演变,有时甚至会朝相反方向演变,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优秀人居环境发展为良好人居环境,但是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鄂州市却从轻度人居环境失配转变为良好人居环境。可见,城市群和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四) 我国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上升趋势,导致原本相对脆弱的人居环境受到更为明显的威胁和破坏。而本文评判人居环境优劣与否主要由城市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这四大部分构成。整体而言,各个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环境都有一定的提高,无论是人均居民储蓄存款额还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最优人居环境并非完全由社会经济环境决定,还取决于城市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城市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在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改善,比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逐年扩大,医院、卫生院个人拥有床位数也有所增加,但是其增加的幅度与居民需求的速度还存在一定差距。相比之下,最急需提高的是城市生态环境,因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舒适度和宜居感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各个城市群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尚且不足、相关的环保法律也不健全,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五、政策建议

(一) 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基础、社会秩序、制度文化等多方面作为保障基础,更需要重视人居环境的治理,以实现优秀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的问题不容小觑,加强城市人居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加大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应从个人、社会和法律层面进行。首先应在互联网、电视媒体、报纸期刊、社区宣传栏加大对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社会大众、居民对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视度;其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人居环境的治理,比如增加财政购买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加强核心治理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治理目标;最后应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并且在环境治理道路上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环保法律不健全、环保管理错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需要完善配套法律体系,加快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的治理。

(二)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自主创新”和“产业第一”的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驱动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更是对构建优秀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失配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可以形成高水平的支柱产业群,而且还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部分城市群及具体城市之所以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业结构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属性,虽然社会经济环境有所上升,但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却处于恶化局面。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中重要的因素,对产业结构实行优化升级的方式包括采取降低能耗技术、发展高新科技、淘汰落后产能设备等措施。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提高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解决各城市群在产业发展体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善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宜居感,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 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而且是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人居环境的失配度。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相比之前具有较大改善,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也有所增加,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一定的规模,医疗、教育、道路、社会保障等基础性体系也逐步成型。但是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科学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等问题。因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听取社情民意,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工程,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稀缺性较大的地区,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另外,要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 提高城市群合作治理水平

我国城市群的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不同城市群之间和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存在较大差异,沿海、沿江的东部城市群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具有较高的人居环境失配度。各个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包含城市的人居环境失配度的变化趋势、增降比例不具有规律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各个城市群之间各自为政、未形成联防联控的治理体系,因此需要提高城市群及其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治理水平。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在区域内形成联防联控的治理系统,充分共享治理信息,进一步发挥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的“领头羊”作用,努力形成促进城市群合作治理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应发挥低人居环境失配度城市的辐射效应,较高人居环境失配的城市应加强与较低人居环境失配城市的交流学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等方式学习低人居环境失配度城市群的治理手段,引进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城市规划方式和环境管理制度,借鉴可降低人居环境失配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并加以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城市群的合作治理水平,实现全国区域人居环境失配往良性趋势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失配人居城市群
有源相控阵雷达均衡技术研究与实现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T2-FLAIR 失配征预测IDH 突变-无1p/19q 共缺失型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一款高性价比失配负载的设计与制作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基于特征分解的方位向多通道SAR相位失配校正方法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