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能源扶贫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分析
——基于 CiteSpace Ⅴ的可视化计量

2020-10-15李世祥许蓝志马海燕

关键词:贫困地区学者能源

李世祥,许蓝志,马海燕

(1.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能源缺乏的问题,能源扶贫的重大意义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能源贫困对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限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能源扶贫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能源开发。1986 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能源问题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的主攻方向之一。能源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地位,使得其在扶贫领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众多减贫措施中,能源扶贫成为关键领域。四十年来,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能源开发到能源产业,党和政府先后实施了数量众多、涵盖范围极广的扶贫政策措施,能源扶贫政策呈现出完整的生命周期。

在学术领域,几十年来,国外学者们,围绕着能源扶贫这一主题,进行了许多方面的研究,使得能源扶贫这一领域逐渐发展完善。学者们对能源扶贫问题的研究,有着明显的政策实践导向,其研究对象大多是本国或者他国能源扶贫过程中的既存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能源扶贫的各个方面,对领域内的相关问题的学术探讨和实践中的政策走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能源扶贫问题的关注,同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其研究内容与国外学者既有普遍性,又有着基 于本国国情的特殊性。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的计量分析,对当前学者们研究主要关注点进行梳理,以求展现能源扶贫领域研究的整体状况,希望为我国能源扶贫领域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主要基于陈超美博士发明的 CiteSpaceV 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V 是应用 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 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本文运用该方法,重点对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揭示能源扶贫研究特点和研究热点演进。

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并有较高的解释度、真实度和可信度,本文英文文献选择SCI(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数据库,以“energy poverty alleviation”“energy poverty”“energy shortage”等进行主题检索,文献类型选定“article”,时间区间设定为1999—2019,得文献数据1217 条。剔除明显无关的文献,并经CiteSpaceV 合并重整文献,保留1042 篇,作为英文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样本,图1 展现了二十年来能源扶贫领域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变化。中文文献选择 CNKI 中国学术期刊为样本数据源,以“能源扶贫”“农村能源”“能源贫困”“光伏扶贫”等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途径,检索范围设定为SCI 来源期刊、CSSCI 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时间区间不做限定,模糊匹配检索,共得检索结果852 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剔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编辑征稿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737 篇相关文献。

图 1 WOS 收录能源扶贫研究年度发文量

二、国外能源扶贫研究

(一) 国家分析

图2 展示了能源扶贫领域不同国家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到,排名前八的国家,仅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余均为发达国家。英美两国发文量分别为207、187,占总量的40.24%,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发文量63,在德国之后,占第四位,说明我国学者在能源扶贫领域的研究已近世界前列。上海交通大学杭雷鸣教授2007 年在Energy Policy 发表题为《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 Evidence from China》一文,开启了国际视野的中国能源扶贫研究。

图 2 WOS 收录能源扶贫研究排名前八的各国发文量

通过CiteSpaceV 中“country”节点类型的聚类,可得表1 排名前五的在能源扶贫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从时间来看,最早探测到能源扶贫领域研究中心性的国家是英国;从中心性强度来看,荷兰居首,虽然近二十年荷兰在能源扶贫领域只有42 篇文献,但其研究成果在领域内影响较大。中国能源扶贫领域的研究,在2007 年探测到中心性。

表 1 国家发文的中心性排名

(二) 研究前沿分析

外文文献1042 条数据导入 CiteSpace V 软件,选择“Keyword”进行聚类,得到共词图谱共有219 个网络节点544 条连线,Modularity Q 的值为0.577,大于临界值 0.3,Mean Silhouette 值为 0.654,大于临界值0.5,表明聚类结果是合理的。表2 展示了二十年间国际能源扶贫研究的聚类情况。根可视化方式选择时间线图,以2007 年为界,二十年来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表 2 国际能源扶贫研究主题词年份变化表

1. 第一阶段(1999—2007 年)

国外学者对能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能源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我国基本同步,九十年代末,能源贫困、贫困地区能源问题开始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Tippee 认为,能源贫困仍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够独立解决的。Karekezi 呼吁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差异,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改善穷人现代能源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之中,欧洲发达国家应当发挥作用。

1997 年12 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加之2003 年石油危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新能源在缓解能源贫困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贫困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型,与之相关的能源扶贫效益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Sagar 主张建立一个“能源扶贫”基金计划向贫困家庭提供现代新能源,由于主要石油输出国可能引入征税,因此不需要达成全球协议,他认为这不仅会使气候转好,同时会为穷人提供经济效益。Goldemberg&Coelho 分析了生物质能的可持续性,比较了所谓的“传统”和“现代”生物质能,并讨论了英国政府统计能源信息的必要性。Duffey 指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提供无排放、安全的能源,化石燃料价格的上涨再次证明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核能能够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安全的能源之路。

其次,能源扶贫效率、扶贫效果。Wilkinson et al. 认为技术进步为能源效率带来了实质性的提高,在低收入国家和贫困地区技术普及仍然是优先事项。Sirohi 研究表明印度能源扶贫主要在可再生能源、工业能效和化石燃料转换领域,清洁发展机制对农村扶贫没有显著的效率,应以农村社区为目标,使清洁发展机制成为扶贫项目的“双赢”战略。Sefton 研究了英国政府能源贫困战略的新家庭能源效率计划(HEES)的成本效益,认为目前的方案不太可能对能源贫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重新设计HEES 可以提高能源扶贫效率。Clinch&Healy 采用了动态建模过程研究能源效率背后的刺激因素,表明国内部门作为能源扶贫的潜在领域,提高其能源效率有助于缓解能源贫困。

2. 第二阶段(2008—2019 年)

2008 年第三次石油危机结束,金融危机爆发,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国外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从国家扩展到地区、国际,逐步开始讨论全球视野的能源贫困问题,能源贫困、能源扶贫研究视角的国际化全球化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Julian&Benjamin 采用跨学科方法从政治治理、金融投资治理、技术治理角度论证了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组织缓解撒哈拉以南非洲能源贫困尤其是电力紧张的主张。Pachauri&Spreng 对能源贫困替代措施和指标进行了审查,认为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制定国际一致的测量框架并建立数据系统。Bazilian 指出能源贫困超出了贫穷与外交政策的界限,缺乏能源供应会导致全球的不稳定,但单凭目标并不能触发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动,只有国际合作才能使言辞变为现实。

能源扶贫政策是这一阶段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对能源扶贫政策研究,一方面,以Niall et al. 主要研究法国、英国、爱尔兰等发达国家的能源贫困政策及能源扶贫政策;另一方面,Benjamin et al. 则把研究重点以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世界贫困地区的能源政策问题。Thiam(2011)认为能源供应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扶贫的强大动力,采用清洁能源政策可以视为世界范围内减贫议程的主要组成部分。Sesan 研究表明,一般政策建议在解决能源贫困方面存在“跨越式”的固有局限性,国际组织能源扶贫干预政策应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适当性。

再次,作为能源扶贫的目标群体,微观主体—家庭能源消费引起了部分学者学者们的关注。在对家庭用能的研究上,学者们广泛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多种研究模型,对微观主体的计量分析,即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特征,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Charlier&Kahouli 提出了一个面板阈值回归(PTR)模型,测试了法国贫困地区家庭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敏感性。Wlokas 从南非开普敦和伊丽莎白港600 多户家庭能源消费收集数据,通过SULA 模型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贫困背景下的家庭能源使用的社会变化指标。

最后,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也赋予了学者们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日益重视气候、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相结合的研究。Shoibal&Massimo 构建了当前和未来能源消耗模型,对能源扶贫和气候变化进行了正式评估。Ghose 认为以印度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减贫依靠可负担的能源保障,但其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了影响。Uerge 等研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减少和能源贫困的根除两个问题不可能基于自身优点而解决,呼吁将这两个目标进行强有力的整合。

三、国内能源扶贫研究

(一) 研究前沿分析

中文数据导入 CiteSpace V 软件,选择“Keyword”聚类,得到共词图谱共有141 个网络节点219 条连线,Modularity Q 的值为0.617,Mean Silhouette 值为 0.754,大于临界值0.5,得到的聚类效果较好。图3 展示了40 年间能源扶贫研究的时间线视图。能源扶贫作为专项扶贫战略,其提出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以1986 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界,能源扶贫开始出现在党和国家各级各类扶贫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国内学者们对能源扶贫的研究,稍早于官方文件,1982 年前后,开始关注能源扶贫问题。国内学者能源扶贫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 3 能源扶贫研究的关键词突现排序

1. 第一阶段(1979—1987 年):开始关注农村能源问题

1978 年改革开放,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而我国农村地区,尤其贫困地区,水电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12 月,农村电气化新技术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征集了65 篇学术论文,展开了多种方式的学术交流。1980 年10 月,中国第一次全国农村能源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这两次会议,可以视作学术界对农村能源问题关注的开始。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以严智渊、史自发等学者为代表,宏观探讨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战略、道路问题;二是对全国各地方农村能源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其现实困境和发展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张志良、赵锡泰为主要代表;三是对具体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主要包括沼气、林木、水电等。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国外农村能源发展问题,鲁楠研究了石油危机及其影响下的美国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概况,杨富强探讨了印度农村能源的供给、消费结构,能源利用现状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国内各地方纷纷成立农村能源发展研究会,学术界对能源问题的研究有了可依托的实体组织。同时,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亚洲地区的农村能源发展讨论会较为集中地召开,农村能源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 第二阶段(1988—2002 年):农村能源研究铺开,贫困地区关注度提升

农村能源问题在80 年代中后期,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政府主导的农村能源发展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将学者们对农村能源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从1988 到2002 年的15 年,为能源扶贫问题研究的第二阶段。一方面,这一阶段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得到扩展,农村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随着沼气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也成为这阶段的研究热点。杨世基阐述了我国农村能源的形势,指出农村将面临长期的能源问题,从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科研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今后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张百良等学者分析了“六五”期间农村能源状况,认为农村生活耗能仍然以生物质能为主,沼气、太阳能等很难有较大的进展,新的商品化耗能设备将会有新的突破。屠嘉琪论述了中国沼气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认为沼气建设不但缓解了农村部分用能,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而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王秦生、徐菊英认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必须立足于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以生物质能为主,生物质经过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又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重要措施。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开且不断扩大,农村能源尤其是贫困地区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矛盾,因此,贫困地区的能源发展问题在90 年代末开始受到学者们较多关注。杨重国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农村能源短缺,制约社会进步,开发农村能源,促进贫困地区改变面貌是当前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丁士军、杨汉明等学者研究了农户能源使用与农村贫困的相关性,认为政府应扶持贫困地区能源公共产品供应、因地制宜促进农户扩大生产用能源的使用。朱成章指出根据目前农村贫困地区能源短缺的情况,应当加强贫困农村能源生产和供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能源规划、计划、供应和统计。

3. 第三阶段(2003—2013 年):研究重点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转移

2003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 年《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出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出版则为各级政府、各部门机构提供了实践的参考。面对新的发展课题,贫困地区能源发展问题的重点也逐渐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转移,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这一阶段国内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研究大多围绕生物质能、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展开,讨论贫困地区能源发展可持续性的可能性、现实困境、发展模式等问题。其中,王效华、高树铭(2003)在农村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其四大主要特征:满足消费需求、强调节能高效、优先再生能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朱成章重点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与农村能源贫困的关系问题,探讨了中国农村能源贫困走出困境的替代模式。喜文华、骆进研究了我国新疆、甘肃、内蒙等地太阳能、风能资源的利用,大致划分出了并网发电和主电网配套发展模式、并网发电和其他电源同步发展模式、风光互补型发电模式、综合应用模式四种。谢美娥认为解决中国农村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能源贫困问题,关键在对该类型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实施不同能源不同定位的措施。罗国亮、刘涛指出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存在现实的阻碍,政府应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

4. 第四阶段(2014 年至今):光伏扶贫成为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环境问题

根据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能源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扶贫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项目在全国各地区加快推进。基于此,近年来,近几年学者们在新能源与精准扶贫也即新能源扶贫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其重点在光伏扶贫。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关注度较低,且缺乏深层次的探讨。

光伏扶贫的研究,涉及项目模式、经济效益评估、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谢培超总结了我国光伏扶贫实践的四种模式,财政支持+贫困户自筹模式、企业建设扶贫电站换资源模式、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和企业贡献电站收益换资源模式。薛振宇等比较了光伏发电的典型接入方式,基于其扶贫属性,探讨了光伏系统的成本和效益识别,评估了现有光伏发电扶贫模式的经济效益。钱一民等考察了湖北“三县一区”光扶电站的建设,根据光伏阵列的地理位置、山地坡度、光伏阵列倾角、光伏板件尺寸以及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山地阳光扶贫电站固定式光伏阵列的布置优化设计方法。田英男、魏巍研究认为,各个地区应基于具体情况的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选择光伏扶贫模式。郭建宇、白婷分析指出,光伏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形式,应重点解决产业扶贫与产业发展、前期投资与后期管护、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的关系,保证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能源供给结构性失调,地区之间的供给差异明显。在贫困地区,尤其西部贫困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这些地区的资源不同于煤炭、石油等常规传统能源,多是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水力等新兴绿色可再生能源。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贫困地区能源扶贫其能源供给多以新能源为主。尤其2014 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党中央号召打赢脱贫攻坚战,能源扶贫的进程迅速推进,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俞双兰、申建认为应结合贫困农村发展现实及能源基本分布情况,通过能源保护制度的确定、能源保护目标的明确,探究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政策。尹小平、孙璞研究指出,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帮助部分贫困户脱贫,也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周雳认为,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成为解决能源贫困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能源利用方式。

(二) 研究热点分析

在 CiteSpace Ⅴ中,主题词类型选择“Burst Terms”,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剪裁方式采取“Pathfinder”,可视化方式选择“cluster”,对样本文献关键词突现(Burst)的进一步分析,得到能源扶贫研究领域突现词共现视图。通过图3 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能源扶贫领域的研究,研究热点从2015 年之前的新能源、能源贫困、扶贫向2015 年之后的贫困户、生态扶贫、精准扶贫、光伏扶贫转变。国内研究热点的变化,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紧跟国内能源扶贫政策和实践,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相连,能源扶贫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拓展。

四、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总体来看,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涵盖了能源扶贫的各个方面。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国家走向国际,从理论走向实践,能源扶贫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农村能源问题研究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研究转变,再到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紧密结合,与国外学者研究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成果影响力特别是国际领域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与国外学者研究相比,就研究方法来看,我国学者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更多的是停留在能源扶贫应该怎么做,解决实践产生的各类问题和困境,少有以量化的、实证的分析工具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上,新能源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风、地热等新能源其关注度远低于光伏扶贫;资源和贫困、能源扶贫和环境的逻辑、理论研究少,有着明显的政策导向;研究呈现出重扶贫过程、轻扶贫结果的特征,对新能源扶贫、光伏扶贫项目的结果评估、经济效益评估、风险评估的研究欠缺,大多学者关于能源扶贫的建设和发展观点千篇一律,创新性不足。再就研究视野而言,一方面,学者们少有对国际、英美等发达国家能源扶贫模式、经验的研究,也就无从以西方的经验指导我国的能源扶贫实践;另一方面,大多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某一种、某一类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放弃研究探讨普遍的能源扶贫、能源贫困的规律和理论。最后,能源扶贫虽然源于农村能源问题研究,但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从目前学者的研究来看,并没有把能源扶贫与农村能源建设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其研究范式、逻辑思维仍旧沿用农村能源问题研究的一套,限制了能源扶贫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二) 研究启示

借鉴国外能源扶贫领域研究,未来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构建能源扶贫的基本理论,在与既往的农村能源问题研究明确界限的同时,完善和发展能源扶贫的基础理论,包括能源扶贫、能源贫困的概念界定,贫困等级程度的划分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国国情,创新和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导我国能源扶贫的理论创建。二是系统性的开展对国外能源扶贫的实践、理论的研究,把握国际国内能源扶贫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研究。立足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关注沿线国家能源扶贫问题,从国际视野、全球视野探索能源扶贫,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三是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尝试在大量数据收集分析的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方程模型,关注贫困户能源消费等微观主体问题,以量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学者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