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2020-10-12马丽霞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

马丽霞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正盛,而文创产品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线,分别研究传统文化纹样、中国传统五色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的传统美学思想,加以案例分析,最终指出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文创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形成了现今这一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以物质为介质的工艺文化和精神文化,例如纤维、竹、木、篾、藤等编织传统工艺技术,以及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陶瓷、刺绣等工艺;而精神文化则是浸润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儒释道文化,及其对审美产生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新兴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并非是对传统元素和设计理念的照搬抄袭,而是基于当下文化语境下的再设计。日本设计大家田中一光在《设计的觉醒》一书中说道:“不得不完全按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已经到了设计者将各自国家和民族固有的东西通过现代设计手段表现出来,并相互争鸣的时代。”[1]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相互融合,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极大地迎合了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一、概述

(一)文创产品概念分析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核心是文化与创意,承载了多元文化特质,是人类知识、智慧、现代审美和多元文化在特定行业物化的表现,属于二次创作。运用新的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当代生活形态的物化产品,达到提升产品艺术附加值的目的。

(二)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为现今传统文化和文创产品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在经济水平较低时,人们追求的商品以实用为目的;当经济水平达到很高程度时,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也就会更高。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越加丰富,同时对于精神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导致传统文化元素若还以原来的传播途径继续发展,很难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样,设计师在设计文创产品时若只是运用当下流行的设计手法也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既可以起到广泛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能提升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内涵。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是现代审美、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赋予文创产品新的文化张力,使其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趋势,而且这种文化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的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和时尚理念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对文创产品的影响

(一)传统纹样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

所谓纹样,多指那些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进行抽象变化所最终形成的具备规则化、定型化特征并能普遍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图形[2]。传统纹样是中国数千年审美文化的凝结,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的产生多数都有其深层次的寓意,其寓意来源多为音译和形译,传统纹样中较常见的音译题材主要有蝙蝠、喜鹊等;而石榴则是形译的代表,寓意“多子多福”,因而中国传统纹样是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完美融合。

传统纹样对于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创产品是对现有文化现象的二次设计,其设计应建立于文化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内涵寓意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注重形式美的设计理念,设计构图应当合理善用形式美思想;传统纹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运用在现代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并赋予传统纹样新的呈现形式,使其内涵与寓意得到升华,两者达到共生共长的效果,在融合的基础上又彰显出各自的特征。

(二)传统“五色观”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

“五行”色彩学建立在周代形成的五行说基础上,汉代融汇诸子百家承袭传统文化理念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五行”色彩的实践和发展,促进了汉代的各类艺术形式和华夏民族审美观雏形的建立。“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彩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3]。五色原理利用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形成以五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加以中间过渡的间色体系,形成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其色彩原理与西方的色彩认知不谋而合,但是却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五色观”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宣传传统文化,营造文化氛围。设计师在对传统资源進行设计创新时,可通过糅合运用传统五色,在现代审美观基础上精准表达设计意图,引导受众产生文化共鸣。例如故宫文创产品“故宫猫”系列(如图1),其配色原理就体现出传统五色观。它运用了象征权力的黄色,在“五色观”中以黄色为底色,凌驾于其他色彩之上,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因而可以更加容易引导受众产生联想,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三)传统审美思想对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观是建立于独特的文化意韵之中,这种文化意韵形成于儒释道文化之中。儒家的中庸文化体现在审美创作中表现为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要求;佛教思想则是在顿悟的基础上全面升华,使人认识“留白”之美,在现代构图中表现为“计白当黑”。黑与白并非是色彩的指向,是虚与实的空间对比,体现中国“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德行合一”“道法自然”“宁静致远”等思想体现出和谐美的观念。

这三种文化形式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现今独特的审美思想,将其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之中,主要表现在构图和结构方面,运用“计白当黑”,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虚实关系,注重画面的设计层次,整个画面简朴、自然、含蓄,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之美。洛可可公司的文创产品“高山流水”(如图2)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典型案例。利用头脑风暴法,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主体元素“高山”“流水”,同时利用形译的设计手法,将文化元素图形化,在图形元素的简化过程中选择代表永恒、完美、力量的椭圆为主体图形,同时通过主体元素与烟雾的虚实关系,营造出独特的中国禅道意境,形成简朴、自然、含蓄、和谐的生活美学产品。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方法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首先应对创作主题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分析,筛选最具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符号,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结合设计主题和主流消费群体的审美趋向,进行合理的设计定位和优化设计。其次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整体设计的文化符号,整体设计应用现代设计思想,采用解构和重构的设计手法,同时在色彩搭配中融入“传统五色观”。最后通过协调画面的虚实关系,使整个设计呈现出和谐质朴的设计效果,完成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创新。

(二)文化的融入设计

深层次的文化反思是文创产品设计的基石。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会对传统纹样、色彩、形式予以再设计,使其表现形式相对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趋势。但是,现今许多文创产品多是式样的二次设计,空有设计形式,却没有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灵魂。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是传统文化的形、意与现代设计、现代文化的融合设计,丰富文创产品的产品语义,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设计形式。

(三)情感化需求的融入设计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考虑元素的再设计和文化融合设计的基础上,还融入情感化设计思维,在设计中融入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使产品具有关怀性和服务性。设计师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表现主题,通过中国传统“五色观”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符号语义,引导产品与受众产生心理桥梁,使其更加快速地理解设计意图;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融入可以使主流消费群体感知产品的文化功能,使受众在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双赢的设计效果。

四、结语

文创产品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今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突出文创产品的设计特色,通过引导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发展,既能够突出文创产品与其他产品设计的差异性,也能起到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刺激传统文化产业创新转型,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是建立于深层次文化融入和情感化设计基础上的再设计,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双赢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朱鄂,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转引自:刘颖.设计师的角色——文化传承者//大众文艺,2014(17):91.

[2]王魏霞,王立颖.传统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11):37.

[3]周跃西.试揭开中华五行色彩学体系之谜[J].东方艺术,2003(3):136-139.

[4]相静.论中国传统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0(6):299-301+305.

[5]李娟,陈香.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20(8):174-179.

作者简介:马丽霞,硕士,郑州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
哈尼族图形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手绘插画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及营销探究
景德镇创意陶瓷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旅游业文创产品开发
传统文化元素在福建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