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研究

2020-10-12高静怡李宇宏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颐和园

高静怡 李宇宏

摘  要: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布局巧妙且造园手法多样,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关于明清园林的研究虽然已数不胜数,但大多数是对园林的整体布局、造景手法或植物、建筑的研究,鲜有关于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研究成果。对颐和园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布局进行提取和抽象,绘制代表性图式,探寻空间特点,总结设计规律,能够进一步明确明清北京园林如何从空间语汇、空间词法、空间句法三个层面构建明清北京园林空间的图式语言体系。

关键词:空间图式语言;空间语汇;空间词法;空间句法;颐和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研究成果。

我国造园艺术与诗文艺术有相同的审美追求。园林是诗文在三维空间中的建立、落实以及重构。正如钱泳所讲的“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由此可见,园林与语言艺术,尤其是古典园林与语言艺术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明清北京园林因其独特的历史性、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风景园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的美学观点即“语义”也逐渐被挖掘。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可以结合人类固有的语言习惯和规律,揭示园林空间形成的过程,归纳园林空间设计规律和方法,以便加强对明清北京园林的认识和理解。

一、空间图式语言

图式语言最早应用于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心理学认为,图式具有表达概念、事物等的功能;在语言学中,图式是在人类语言基础上通过符号表意的系统。图式与人类大脑中固有的意识相对应,是一种具有语言规律的表达方式。

《模式语言》(Chrispoher Alexander,1977)为建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图式方法(Simon Bell,1999)”研究了一些图式的意义和得出这些图式的过程及方法[2]。《景观的语言》(Anne Sprin,1998)认为景观具有语言意义,可借鉴语言学的一些普遍规律[3]。Richard Dube(1997)通过拍摄及绘制的方法总结出几十种景观设计的图式;Norman K. Booth(2012)总结了空间的种类和空间的组成要素。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探寻图式语言的设计方法,为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和细化。例如蒙小英(2016)举例分析如何用图式来表达图式语言;黄欣(2016)、张莎玮(2017)等分别以新繁东湖公园和广州陵园为例,运用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区域景观。国内学者将图式语言设计方法本土化,系统归纳了“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框架。但目前鲜有用空间图式语言对明清北京园林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考察古典园林空间的特殊性,提取空间词汇、词法和句法中的关键性元素,为我国园林的“抽象继承”提供母题和素材。由于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符合普遍的语言规律,大众更易理解,因此本研究还有助于园林文化的传播,进一步促进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园林空间图式语言

园林空间图式语言具有语言的结构与特征,通过类似于人类语言的组织肌理与过程,以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可以逐步构建出完整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由语汇、词法和句法构成[4]94。

(一)语言构成

1.语汇。语汇是构成园林空间的最基本元素,它由“字”“词”“词组”组成,其中“字”是图式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园林的空间就是由园林空间的语匯相互组合、叠加、穿插而组成的[4]94。

2.词法。园林空间词法指的是在风景园林的语境里,将若干个园林空间词语通过一定秩序组成较为完整、独立的园林空间的模式[4]94。

3.句法。园林空间的句法揭示了园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内在规律,将园林中的各个单元空间关联起来,从而构成完整园林的准则和规律[4]94-95。主要包括:尺度过程;园林的整理性、顺应性和一致性;空间秩序;本土性;修辞等。

(二)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

1.明清北京园林中常出现的语汇有建筑类语汇、绿化类语汇、山水类语汇、其他类语汇。其中建筑类语汇在园林空间中占据核心地位,分为功能建筑、分隔建筑、串联建筑三个种类:功能建筑为主要部分,承载大部分人类活动;分隔建筑指墙体;串联建筑用来串联沟通两个相邻的语汇空间。绿化类语汇主要指植物以及绿化空间和绿化空间的边缘。山水类语汇分为山石和水体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假山、孤石、驳岸和静止水、流动水等。

2.在明清北京园林不同尺度空间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既有由同类别的园林元素的简单组合,如建筑组合等;也有由不同类别的园林元素的复合,如建筑与植物的组合、建筑与水体的组合等。明清北京园林总体上虽追求师法自然,但在局部视角上,处处体现着其独特的布局方式,建筑、绿化等空间布置均疏密有致,有据可循。明清北京园林的各类设计语汇通过特定的语言肌理进行组合,共同构建出较为独立、完整的园林空间。

3.园林空间单元通过一定的句法和规则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整体的空间,明清北京园林句法包括了尺度上、秩序上、修饰上、个性上的规则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北京园林中通过一定的空间句法形成具有园林特点的空间。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时常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于是产生了节奏,以及阴阳、虚实相生等中国传统审美情趣,蕴含了园林特定的“意境”。

三、颐和园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嵌套和体系构建

颐和园规模宏大且保存比较完整,不仅在北京明清园林中具有代表性,而且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5]。以下将对颐和园景观空间调研结果和图式语言的体系构建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语汇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类型根据空间元素占比例的大小,分有建筑、植物、山水以及其他空间四大类。由于颐和园体量较大且空间复杂,本研究仅挑选其中较为典型的语汇进行图式的提取,但不做图式的数量统计(如图1、图2)。

建筑空间内涉及到的“字”包括功能建筑、分隔建筑、串联建筑三种类型[6]。颐和园内的功能建筑包括殿、堂、楼、阁、馆、斋、厅、亭、轩、榭、舫、塔等形式;分隔建筑指墙;串联建筑有廊、桥、台、牌楼及城关,园内以廊和桥为主。“词”层面有墙廊组合、亭廊组合、厅廊组合等。

颐和园绿化空间“字”层面有垒石边缘绿地、石砌边缘绿地两种类型,其中以垒石边缘绿地为主。为了与道路相区分,大部分做抬高处理;“词”有道路绿化、花坛绿化、墙角绿地三种类型,分为规则形式和不规则形式。

山水空间“字”层面有假山、孤石、驳岸三种类型以及静止水,其中驳岸字词有石砌驳岸、垒石驳岸、建筑驳岸三种形式。

其他空间属于前三种空间类型的结合,因此不研究其空间图式。

(二)词法

园林图式语言的设计词法具体体现在空间“词组”中,包括由单一词法构成的独立型园林基本空间,以及由复合词法构成的不同类型空间结合形成的空间组合。颐和园内包含了独立的建筑空间、绿化空间和山水空间,以及下列四种复合空间组合(如图3):建筑山水空间通常将建筑作为连接硬质铺装与水面的过渡,建筑的一侧或多侧面向水面从而形成观景的节点;建筑绿化空间多将建筑作为主体,植物起到缓冲和过渡空间的作用;山水绿化空间中的两大要素互相配合,形成的空间多为自然形态;建筑山水绿化空间相比其他类型空间语汇更加丰富,组合形式多样,包含了各种形式的庭院,整体布局可呈轴线型、围合型等。

(三)句法

根据对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分析与文献整理、实地考察的结果,颐和园园林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句法主要体现在尺度、一致性、空间秩序、本土性、修辞五个方面。

1.尺度。颐和园的园林空间包括了大量宏观—中观—微观尺度间的转换和嵌套,类似于语言中文章—段落—句子的关系,各尺度之间相互包含,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宏观地看,颐和园主要有以昆明湖水体为主的水景观和建筑较多的前山区。纵观全园有明显的中轴线,将园内的水景观昆明湖和重要建筑串联起来,既通过轴线体现了园区的宏伟,又将人工建筑与自然之景结合起来。从中观层面来看,有以谐趣园为代表的园中园,既拥有着江南园林的精致灵巧,又不失皇家园林的华丽。在谐趣园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单一或复合空间,这就是微观角度的体现,例如以兰亭作为建筑主体,与东西两侧的廊、南北侧的水景观以及周围的绿植形成的复合空间。

2.一致性。颐和园园林空间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全园的都围绕着其“自然山水园”的性质进行延伸。首先总体上园区以万寿山为核心,将景观节点布置在的万寿山、昆明湖及其周边。南湖岛、十七孔桥、知春亭、长廊、佛香阁等景点融于原有的山水地貌中,整体上和谐统一;其次,颐和园内的建筑体大都被绿化或山水空间包围,或者与他们产生关系,这样就做到了原本质感较“硬”的建筑被“软化”,建筑为主体的空间也充斥着自然的质感,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统筹之下融汇于自然,打造自然山水之园。

3.空间秩序。空间秩序反映了各空间之间的协调和从属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会产生一定的秩序关系,类似文章中语句出现的顺序,关系到园林空间的整体性[7]。颐和园内根据不同空间组合的排列方式和顺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秩序表达方式(如图4)。

在颐和园中,园区秩序是顺畅、丰富且有变化的。例如新建宫门—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的串联空间,再如南湖岛通过湖面与对岸的万寿山景色形成呼应关系。以及经过铜牛—文昌阁—仁寿殿,环环相扣即可进入长廊空间。在长廊的中间穿过排云门便过渡到地势较高的佛香阁,俯瞰全园,到达景观高潮,再向西行进入万寿山西北的低沉空间,之后到达谐趣园,感受别致园区的秀美与华丽。从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秩序,包括相邻两个空间的联系,以及多个空间之间的过渡、呼应等。

4.本土性。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皇帝亲自督建的清漪园。乾隆喜爱南巡,留恋江南的风光是其中的原由之一,因此在修建颐和园时,也会仿照江南园林的山水形式,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空间设计和园林风貌体现其重要的地位。翁山风光貌美,南有翁山湖,自然条件好,将杭州西湖的神韵融入园中,结合翁山风貌打造了一片兼具引进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自然山水园林,南北园林面貌相合、秀美与恢宏并存。

5.修辞。颐和园园林空间中运用到的修辞较多,主要有排比、夸张、对比、框选、省略、中断、景观高潮/低沉、联想、园林景观秘境等手法。园内使用修辞的空间量大且复杂,无法一一列举,下面简要列举了一些修辞的运用。

(1)排比,例如窗的排比、柱的排比、桥洞的排比等。

(2)对比,例如用建筑的“硬”对比植物、山水的“软”。

(3)框选,通过漏窗、洞门、建筑、桥等框选景色。

(4)中断,例如用门分割墙体,形成中断。

(5)景观高潮,以佛香阁为典型,矗立于万寿山上,建筑宏伟,地势高耸,具有视觉冲击力,除此之外在佛香阁可观摩全园,也是重要的观景地点。

(6)景观低沉,例如在观摩完万寿山前雄伟的建筑群后,便到达山下东北部充斥着静谧、绿色氛围的园区。

(7)情绪与心境,例如南湖宽阔的湖面给人以安逸、阔达感觉,令人产生平静的情绪与心境。

(8)园林秘境,例如在窄长的空间中配置一定数量的乔木,创造出林荫的效果,从而产生秘境。

四、结语

明清北京园林的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包括设计语汇、设计词法、设计句法三个层面。其中设计语汇包括建筑、绿化、山水及其他类设计语汇;设计词法包括各种空间组合;设计句法注重“意境”的塑造和表达,主要体现在尺度、秩序、修饰、个性的规则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研究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加深了对明清北京园林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透过园林面貌推测其形成过程,从而为明清北京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指导,还可以在其中提取关键性元素,为当代的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C. Pattern Language:Towns,Buildings,Construc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Simon Bell.Landscape:Pattern,Perceotion[M].London:E&FN Spon,1999.

[3]Anne W Spirn.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4]王云才.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与框架体系[J].风景园林,2017(4):89-98.

[5]魏伟.中国皇家园林典型空间图式语言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6]王珲,王云才.苏州古典园林典型空间及其图式语言探讨 以拙政园东南庭院为例[M].風景园林,2015(2):86-93.

[7]毛玮.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J].大众文艺,2010(18):44.

作者简介:高静怡,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李宇宏,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园林艺术,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行为。

猜你喜欢

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欧珀莱颐和园主题眼影霜
颐和园,让生活来点儿“颐式感”
颐和园,让生活来点儿“颐式感”
冬游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管理处回应“神兽失踪”:系复制品
颐和园共73件南迁文物与史料 60多年来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