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建设中的心理学规律探究
2020-10-09王浩
王浩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认知
社会心态建设中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人民总体的社会社会心态良好,对于政府信任程度普遍较高,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预期较好,整个社会的心态趋于平和稳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今社会心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国人对外心态依旧自卑,下面就对外心态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对外自卑心态的成因
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一种社会心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心态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现实影响社会心态进而影响社会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社会情况,地铁上,乘务人员在检查车厢内的饮食时,对中外乘客的区别对待;火车为外国旅客的迟到临时临停;同一件事情,警察可能会因为事主是外国人而进行仔细的审查,因为事主是中国人就不了了之。无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无论从教育、从司法、从公安警察对待外国人与本国人的差别待遇,从外国人享受到的“超级国民待遇”,无不显示出一种社会现实层面的不平等,让国人觉得低人一等。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进而形成自卑的心态。
一些能引起人们强烈情绪的事件会深刻的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改变社会心态。前段时间的山东大学留学生事件中,一个外国留学生拥有三个异性的中国的伴侣,这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引起了网友极大的愤怒,这种激烈的情绪如果得不到认知的调节,如官方严厉惩处,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认知差生影响,让人们下意识的认为外国人“高人一等”,在以后面对外国人时产生自卑心态
社会比较和空间社会流动性。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发现在群际比较的过程中,出现了内群体贬损和外群体偏好的现象。也就是弱势群体认为外群体比内群体更好,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接受了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结构或者地位差异的认定,即便是在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倾向于这种安排。
从这一理论,来看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可能就是一种典型的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科技、经济方面领先于我国, 在国际事物的参与中我国也是处处受到制,这些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这些现实可能会极大冲击国民的认知,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强大无比的,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外国人打交道时陷入一种自卑的情结之中。
在空间和社会流动性方面,网络和手机的运用会造成自卑社会心态的传播。社会心态是当下民众整体的弥散性的社会情绪,一些个人看到的消极社会事件的社会心态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这些心态可能会像情绪一样进行蔓延,从而转变成一种整体社会心态。
对外自卑心态的心理学举措
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重新塑造人们的社会认同, 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心理和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但是未必是直接 的映射,可能存在折射,人们如何认知和想象社会现实比现实本身更 直接决定了社会心态的特点。我们可以不断树立类似于华为公司这种 站在行业前沿的巨头公司,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这样可以从内在方面升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达到增加自信心的效果,可能我们经济还没有那么的发达,我们的经济结仍需调整,但是我们应该 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并通过宣传的手段,改善每一个人的认知想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人群中要有清醒的人,切莫搞成 历史中的浮夸风。
其次,在乡村治理之中,我们应该加强心态建设。我国马上即将 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种实力和力量的展现,在全球历史上也是一种 创举,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使建设成果深入人心,改善人们的心态。另外,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培育我国公民良好社会心态的第一公里,乡村是基础,如果能使农村 人民建立积极、自信的社会心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总的来讲,我国目前的社会心态大体良好,广大人民对于党中央 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对于已有的成就充满自豪感,对于未来的 发展持乐观预期,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务实、理性、 进取精神不减,群际的关系相对和谐,集群行动风险可控。目前来看, 我国整体的社会心态就如一块美玉,而对外心态只是一点点小的瑕疵,如果能把瑕疵去掉,那必定是一块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
參考文献
[1]辛自强.垃圾分类的心理学问题探究[J].人民论坛,2019(22),65–67.
[2]辛自强.当前社会心态如何形成[J].人民论坛.2019
[3]刘娜.社会治理视角下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19(48):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