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问题研究专家

2020-10-09何润涵田耀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何润涵 田耀

关键词:季北慈;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安全外交政策;中国环境健康问题;中国艾滋病危机;中美交流

作者简介:何润涵(1998-)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

田耀,男,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美国社会与文化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

季北慈简介

季北慈(Bates Gill,1959–),美国著名汉学家,世界知名的中国军事、安全问题专家。他是华盛顿新生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领军人物,他拥有30年的国际教育生涯,发表了100多篇关于中国和世界各地安全问题的文章。他也是第一位担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美国人,也曾获得最高骑士勋章——北极星司令皇家勋章。其主要著作有:《崛起之星:中国的新安全外交》(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和《中国:资产负债表——了解这个新兴超级大国》(China: The Balance Sheet-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等。

季北慈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

季北慈关于中国军事问题的研究。季北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军事、外交政策,他希望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他的研究中,他主要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武器进口政策及其对东亚安全问题的影响。由于在当时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信息资料并不是很多,季北慈为世界了解中国军事提供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无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他曾对1950年到1990年间中国主要武器转让进行了全面概述,将中国武器出口置于国际背景之下,讨论分析中国迅速进入世界武器市场的原因、中国在全球军备控制或扩散方面的影响、新世界秩序对中国武器转让乃至及国际安全的影响。他提出武器出口的经济动机——产生外汇,这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出口武器,而应该从政治和安全动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武器出口。在当时本身就缺少相关中国军备数据的条件下,他的中国武器转让研究为学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推动了美国有关中国对外军售研究的发展,促进了中美双方之间的学术交流。

季北慈关于中国安全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除了对中国军事政策方面的研究,季北慈在中国安全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也走在了学术前沿。他曾系统阐述了对中国安全外交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推进反扩散和军控的制度建设;高度重视主权,反对外部干预。他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新安全外交”已经出现,中国的政策和行动越来越符合国际规范,反映了中国对区域和全球安全事务的更主动、更实际、更具建设性的方法。他以大量的现有研究为基础,以更加详细的政策为导向,展望中国在地区和全球層面的安全政策的影响和意义,为理解中国的战略以及新的安全外交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中国国民健康问题研究。季北慈除了对中国的军事和安全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之外,还涉足中国国民健康问题研究。他在与吕筱青合作的《评估中国对环境健康挑战的应对》一文中,就叙述了中国的污染问题以及环境健康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中国对环境导致的健康问题的举措。季北慈认为中国政府部门之间在环境健康问题上协调不够,并缺乏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

除此之外,季北慈为中国艾滋病现状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他针对中国国情,分析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群体未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再加上“绝望、身居异乡再加上经济困难是许多人转向吸毒的原因”;性产业以及异性恋人口中未经保护的性活动;中国传统保守主义观念导致艾滋病知识教育活动不够普及;非法卖血活动以及卫生系统的问题等。他还为中国如何战胜艾滋病危机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国抵抗艾滋病需要“加强教育、改进医疗服务以及加强政府的监测能力”还有增加投入。季北慈对中国环境健康问题以及中国艾滋病现状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促进了中美双方在解决国民健康问题领域的合作交流。

季北慈为美国了解中国的军事、安全外交政策以及中国的环境健康和艾滋病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加深了美国朝野上下对中国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有利于中美两国之间各领域的互动交流和互利合作。然而,由于数据收集不充足,以及他始终是在作为一个“他者”研究中国问题,因此他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季北慈的研究为国际上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季北慈,詹尼弗·张,撒拉·帕尔玛,李冬莉.中国的艾滋病危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2-17.

[2] 同[1].